作伙來想社會

臺灣社會學刊
作伙來想社會

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者關心那些臺灣社會中的議題? 【作伙來想社會】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由編輯委員會學者擔任主持人,邀請《臺灣社會學刊》各期文章作者,與聽眾討論他們的研究。 第一季的內容包含無家者的生活處境、宗教信仰;臺灣男同志的跨國買春經驗等等。透過對談,希望與大家從各種面向,一同關懷臺灣社會,走入不同的故事。 第二季則拓展更多議題面向,討論同志創業成家的經濟與生活;台灣社會相當關注的多元入學管道,究竟對誰有利;台灣廠商如何在缺乏國際資源的疫情期間,合作研發口罩熔噴布生產機;基於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社區服務政策,為何不一定適用台灣原住民族群的障礙者。 本節目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感謝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計畫,以及臺灣社會學會補助。 每集更新資訊,請見「臺灣社會學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الحلقات

  1. ٢٧‏/٠١‏/٢٠٢٤

    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ft. 蔡博方、周怡君【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4】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醫學大學的蔡博方副教授主持,邀請了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周怡君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關於政府基於聯合國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所推行的社區服務政策,在遇到台灣原住民族的實際處境,看似良善的立意為什麼不見得適用台灣原住民?台灣的人權全球化的在地研究經驗能怎麼改善政策的盲點? (周怡君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 73 期的文章〈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 主持人|蔡博方(臺灣社會學刊編委、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 來賓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本集重點: 做障礙研究就是在做社會福利政策研究嗎?社會學的切入視角與其他學門的差別是什麼? 本文提到有「南方障礙觀點」,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以南方為名稱分界? CRPD 看起來是一系列的政策指引,為什麼研究指出背後有預設的社會與個人二分的價值觀? 承上題,要怎樣才能觀察政策背後文化脈絡?如何經由研究設計與方法才能掌握到? 由於本文是從原住民文化的角度重新檢視既有政策,那在研究過程中,如果有遇到語言或文化隔閡的話,要怎麼克服? 本文提到很多針對台灣原民長照政策的研究,這代表在台灣做障礙研究的人也經常同時做族群研究嗎? 如果政府現行在原鄉推動的 CRPD 方向無法幫助到居民,那應該要改從什麼政策著手?社會學研究有可能帶來政策的改變嗎? 不同地方的族群、不同型態的障礙有很多,如果對這方面研究有興趣,應該要從什麼方面開始閱讀,才不會迷失在書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٤٦ من الدقائق
  2. ٢٦‏/٠١‏/٢٠٢٤

    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下集) ft. 陳宇翔、謝斐宇、潘美玲、鄭志鵬【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3】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大學的陳宇翔老師主持,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謝斐宇老師、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潘美玲老師以及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志鵬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與 2019 年開始的肺炎疫情有關,台灣當時如何在極度缺乏口罩資源的情況,迅速建立起本土化的生產鏈。 (謝斐宇老師、潘美玲老師以及鄭志鵬老師,三位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2期,〈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 主持人|陳宇翔(臺灣社會學刊編委、) 來賓 |謝斐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潘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鄭志鵬(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本集重點: 03:24 為什麼會想到要將口罩的產業鏈當成研究主題? 07:41 生產口罩的技術為什麼不是花錢就能跟其他國家買的?而必須要自己研發、創新? 16:45 自主、互相學習達成跨鏈創新,那政府在這之中有發揮什麼關鍵作用嗎? 20:09 那為什麼台灣的中小企業網絡可以合作分享技術並且達成創新?有什麼事情讓他們成為夥伴而不是競爭者? 22:38 跨鏈創新的經驗,跟以前對於技術創新的研究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 ~~~上下集分界~~~ 11:20 老師們的發現會不會是疫情期間才可能發生的特殊情形?這對於台灣的其他產業有什麼幫助嗎? 19:50 很多學科研究都關心產業創新,那社會學方法在研究產業創新這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 27:05 經濟社會學是一門怎樣的研究領域?對於後續想進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的學生,有什麼樣的建議? 33:00 如果想瞭解更多知識或研究,或是對這類議題感興趣,有沒有推薦的資訊來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٤٧ من الدقائق
  3. ٢٦‏/٠١‏/٢٠٢٤

    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上集) ft. 陳宇翔、謝斐宇、潘美玲、鄭志鵬【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3】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大學的陳宇翔老師主持,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謝斐宇老師、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潘美玲老師以及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志鵬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與 2019 年開始的肺炎疫情有關,台灣當時如何在極度缺乏口罩資源的情況,迅速建立起本土化的生產鏈。 (謝斐宇老師、潘美玲老師以及鄭志鵬老師,三位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2期,〈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 主持人|陳宇翔(臺灣社會學刊編委、) 來賓 |謝斐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潘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鄭志鵬(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本集重點: 03:24 為什麼會想到要將口罩的產業鏈當成研究主題? 07:41 生產口罩的技術為什麼不是花錢就能跟其他國家買的?而必須要自己研發、創新? 16:45 自主、互相學習達成跨鏈創新,那政府在這之中有發揮什麼關鍵作用嗎? 20:09 那為什麼台灣的中小企業網絡可以合作分享技術並且達成創新?有什麼事情讓他們成為夥伴而不是競爭者? 22:38 跨鏈創新的經驗,跟以前對於技術創新的研究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 ~~~上下集分界~~~ 11:20 老師們的發現會不會是疫情期間才可能發生的特殊情形?這對於台灣的其他產業有什麼幫助嗎? 19:50 很多學科研究都關心產業創新,那社會學方法在研究產業創新這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 27:05 經濟社會學是一門怎樣的研究領域?對於後續想進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的學生,有什麼樣的建議? 33:00 如果想瞭解更多知識或研究,或是對這類議題感興趣,有沒有推薦的資訊來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٥٦ من الدقائق
  4. ٢٥‏/١٢‏/٢٠٢٣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ft. 廖培珊、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2】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廖培珊老師主持,邀請了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陳婉琪老師、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淑貞以及數據分析師許哲維。討論社會大眾十分關注的多元入學制度,到底會對什麼樣的群體更有利。   (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三位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1期,〈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主持人|廖培珊(臺灣社會學刊編委、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賓 |陳婉琪(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王淑貞(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許哲維(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數據分析師) 本集重點: [01:40] 為什麼「升學制度」是社會學領域中歷久不衰的研究主題? [04:02] 在升學制度的討論上,學術研究可以怎樣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 [07:27] 這次研究與以往同樣使用學校行政資料的研究有何不同? [13:25] 為什麼教育社會學認為家庭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15:55] 在研究操作上,要怎麼精準判斷這些家庭與社會地位的優勢是如何影響學生考試結果的? [24:35] 研究者會如何針對本研究的發現去提出政策建議? [31:15] 輿論的關切度會不會對各位的研究有什麼影響?當研究結果跟大眾預期有落差,又會怎麼樣進行溝通? [35:05] 教育社會學是個怎麼樣的研究領域?如果對於相關研究感興趣,有什麼資訊可以參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٤٩ من الدقائق
  5. ٢٠‏/٠١‏/٢٠٢٢

    誰是民粹主義者?臺灣民粹主義的特色 ft. 蔡明璋、潘欣欣【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4】

    Stiglitz在《不公平的代價》中說,民粹主義「猛烈攻擊造成不公平的既有機制,同時做出更不切實際的改革承諾。」美國、菲律賓、澳洲等地近年來的各種事件,使「民粹主義」蔚為話題。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邀請了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蔡明璋老師,以及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潘欣欣老師。 網路上爭論政治議題時,常見網友們指責某些現象或立場不同者為「民粹」,它同時也是某些政治人物攻擊對手,或解釋敗選結果時的愛用詞彙。但到底什麼是「民粹主義」?它在不同國家有哪些特殊之處?臺灣民眾的民粹主義程度又是如何?有哪些知名的政治人物或政黨,有民粹主義的特色呢? 本集的主持人鄭雁馨老師,以及來賓蔡明璋老師、潘欣欣老師,將用臺語對聽眾分享他們對上述問題的觀察與研究。這也是《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第一次以全臺語方式呈現。   主持人|鄭雁馨(臺灣社會學刊編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賓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潘欣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本集重點: 04:53 什麼是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者? 06:14 民粹主義的程度怎麼「測量」? 10:08 臺灣人的民粹主義傾向 13:12 臺灣的民粹主義者討厭移民跟同性戀? 18:18 以年齡層而言,年輕人的民粹主義者程度更強!為什麼? 23:05 「世界價值觀調查」資料庫介紹   【本集節目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的《作伙來想社會》】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作伙來想社會」是什麼? 「作伙來想社會」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的一系列社會學科普短片與廣播,透過邀請學術論文的作者現身說法,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希望將臺灣社會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所有社會大眾。本計劃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方案、臺灣社會學會經費補助。​   更多資訊: 臺灣社會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本集底本論文全文|https://reurl.cc/8WpoZg 片尾配樂|DJ綠川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mr400a78870868vngazaad?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٣٢ من الدقائق
  6. ٢٩‏/١٢‏/٢٠٢١

    「善終」背後:安寧病房的故事、安寧團隊如何照護末期病人 ft.王安琪【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re47jn0npa08964tibo6nz?m=comment 如何「善終」?安寧團隊怎麼照護末期病人 ft.王安琪【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3】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邀請了台大社會所的博士候選人王安琪。安琪於本集節目,分享她對安寧團隊、安寧病房如何運作的紮實田野研究(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69期〈安寧團隊的預期工作:科學知識、情感與照護〉) 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死亡」過程通常包含醫療的介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希望在自己生命消逝之際,仍需忍受插管、急救等各種僅僅能「維持生命存續」,卻可能造成身體及心靈上痛苦的治療。 於是,不少人開始選擇在生命末期進行「安寧照護」。但你真的知道安寧照護的內容到底有什麼嗎?在本集節目中,將討論安寧照護究竟在做什麼。安寧團隊中包含了醫護人員、心理師、社工、宗教師、志工等人,這個團隊又是怎麼合作的? 一般民眾可能會想像,進入安寧病房是一個消極、無法再多做些什麼的階段。但實際上,以病人為中心,安寧病房的人員們有許多需要處理的事物。除了醫護人員需一再整合各方資訊預估存活期、進行困難的醫病溝通;心理師、社工、志工等人員,也經常需要「抓緊時間」,協助病人舒緩,或完成心中的遺願。 除此之外,做為一個研究者,長時間待在相對陌生的醫療領域,又常有高情緒張力的場面,安琪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處理、面對自己在田野中的情緒反應。   主持人|劉仲恩(臺灣社會學刊編委、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來賓 |王安琪(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本集重點: 00:49 「安寧照護」是什麼? 02:03 是如何進入「安寧病房」這個高度注重隱私的田野的?又在當中參與了哪些場合? 05:17 什麼是「預期工作」?為什麼要以此概念來討論安寧團隊? 08:08 什麼是「時間的社會建構特性」?安寧照護中「時間」有何意義? 11:09 安寧團隊如何跟病人和家屬進行醫病溝通?怎麼告知存活期? 15:00 安寧團隊會做些什麼協助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痛苦? 25:30 在田野中間有沒有遇到的困難情況?如何處理? 28:00 研究者對自己「沒辦法做什麼」的位置與反思 33:25 面對高張力的場景,怎麼面對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本集節目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的《作伙來想社會》】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作伙來想社會」是什麼? 「作伙來想社會」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的一系列社會學科普短片與廣播,透過邀請學術論文的作者現身說法,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希望將臺灣社會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所有社會大眾。本計劃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方案、臺灣社會學會經費補助。​   更多資訊: 臺灣社會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本集底本論文全文|https://reurl.cc/yQyn9l 片尾配樂|DJ綠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٤٠ من الدقائق
  7. ١٦‏/١١‏/٢٠٢١

    有錢不一定能當大爺!男同志的曼谷買春經驗 ft.楊又欣【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2】

    有錢不一定能當大爺!男同志的曼谷買春經驗 ft.楊又欣【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2】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邀請了科技部人社中心的博士級研究員楊又欣,討論他對於台灣男同志在曼谷色情按摩的經驗研究。並且由長年進行性工作研究 的陳美華 老師擔任主持人。 究竟一個人的「性」,與旅遊有什麼關係? 一般社會大眾常想像,在性消費的場所中,付了錢的消費者應該擁有支配權;或認為性消費者必然是剝削性工作者的「壞人」。 楊又欣博士以跟隨受訪者一同旅遊、一同進入按摩院的方式,發現了與上述截然不同的性消費樣貌。不少男同志在泰國曼谷的色情按摩消費經驗,讓他們自認是這段經驗中的「受害者」,無法得到自己預期的服務。顯示性消費者的支配位置,其實並不那麼穩固。美華老師分享臺灣工人階級到中國的買春團的經驗,也呼應了楊博士的研究。 同時,本集中,兩位老師也分享了在研究買春的過程中,研究者遇到的兩難:是否要參與受訪者的這些活動?要參與到什麼程度?    主持人|陳美華(臺灣社會學刊主編、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來賓 |楊又欣(科技部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本集重點: 01:30 是如何開始進行男同志曼谷色情按摩的研究的?性向和旅遊有關係?! 02:43 「性」研究為什麼困難? 05:20 什麼是「性場域」?用性場域分析性消費,與過去的研究有什麼不同? 09:56 為什麼有錢不一定能當大爺?男同志的曼谷性觀光 12:54 性消費者擁有的權利並不一定穩固—─同志與異性戀跨國買春的經驗 18:56 華人面孔在泰國吃香?性消費與種族有什麼關係? 23:58 跟隨民族誌是什麼?是跟到按摩房裡嗎? 28:32 自肥?掃興?假清高?研究者的「性」與兩難角色     【本集節目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的《作伙來想社會》】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作伙來想社會」是什麼? 「作伙來想社會」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的一系列社會學科普短片與廣播,透過邀請學術論文的作者現身說法,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希望將臺灣社會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所有社會大眾。本計劃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方案、臺灣社會學會經費補助。​   更多資訊: 臺灣社會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本集底本論文全文|https://reurl.cc/EZy8yk 片尾配樂|DJ綠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٤٢ من الدقائق
  8. ٠٦‏/١٠‏/٢٠٢١

    無家者跟你想的不一樣!談無家者的宗教實作與認同 ft.黃克先【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1】

    無家者跟你想的不一樣!談無家者的宗教實作與認同 ft.黃克先【作伙來想社會EP1】   「在這一些宗教權威的眼中,會覺得無家者不是一個好的信徒,或是他們沒有做到一個真實的信仰應該反映出來的樣子。會認為他們只是因為物質,只是因為要賺到錢,或者會要來吃一頓,所以才來到這個地方。雖然他們沒有辦法展演出宗教權威眼中,所謂理想的那個宗教,可是他們依然有他們自己的宗教存在。有他們主動去形塑他們宗教信仰的那個能力在那。」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黃克先   你是否曾在街頭上看過這樣一群人?他們露宿街頭、無家可居、天氣寒冷或颱風到來時,可能會需要政府單位或非營利團體的物資協助。   究竟臺灣的無家者是怎樣的一群人?而最常接觸他們的組織如教會、廟宇,乃至於非營利組織等,是怎麼看待這群人、如何與他們接觸的?為什麼過去媒體、學者會認為,無家者參加教會、陣頭等宗教活動,只是為了物質利益,而並非有「真實的」宗教?   本集來賓是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黃克先老師多年來從事關於無家者的田野工作,與他們共同生活、探究無家者的日常、世界觀、困境,與面對各種社會壓力時的能動性。本集節目將帶領聽眾,討論常與無家者接觸的宗教團體、NGO組織對他們的看法、為何有時他們的「善意」反而造成對無家者的傷害。無家者自身又會如何主動的協商、反抗、回應社會加諸於他們的期待?並且,不同性別的無家者有什麼不同的處境、回應壓迫的方式?研究者在接觸無家者時,自身的性別等社會角色,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主持人|蔡博方(臺灣社會學刊編輯委員、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來賓 |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備註: 本集15:30 左右提到的狀況,是幾位無家者曾向作者反應的想法,不代表所有類似活動都有此狀況,亦不表示所有參與的無家者都這樣想。有些組織會注意到此處提及的問題並因應調整,也會在舉辦此類活動前,先向參與者說明並徵得認同。 本集重點: 02:31 為何會選擇使用「無家者」這個名稱,而非「街友」或「遊民」? 05:27 接觸無家者好像很可怕?是如何進入無家者的研究田野的? 08:21 接觸無家者很有愛心?對一般聽眾而言,如何接觸無家者可能更恰當? 09:57 中介機構對無家者的看法?他們的「善意」反而可能傷害到無家者? 14:35 NGO與宗教團體有類似之處?無家者不符合他們期待的理想樣子會如何? 19:21 面對權威者的壓迫,無家者具有能動性嗎?為什麼無家者被認為沒有宗教? 25:14 一般對「宗教」的想像來自西方基督教,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定義方式? 32:09 為什麼女性無家者這麼少?女性的風雨,發生在有屋頂的地方。 35:49 研究者性別的影響:身為男性研究者,接觸女性無家者時的限制或近路。 39:06 Covid-19疫情下的無家者:跟SARS時期相比,臺灣社會有進步嗎?     【本集節目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的《作伙來想社會》】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作伙來想社會」是什麼? 「作伙來想社會」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的一系列社會學科普短片與廣播,透過邀請學術論文的作者現身說法,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希望將臺灣社會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所有社會大眾。本計劃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方案、臺灣社會學會經費補助。​ 更多資訊: 臺灣社會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本集底本論文全文|https://reurl.cc/r1L7Gk 片尾配樂|DJ綠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٤٥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者關心那些臺灣社會中的議題? 【作伙來想社會】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由編輯委員會學者擔任主持人,邀請《臺灣社會學刊》各期文章作者,與聽眾討論他們的研究。 第一季的內容包含無家者的生活處境、宗教信仰;臺灣男同志的跨國買春經驗等等。透過對談,希望與大家從各種面向,一同關懷臺灣社會,走入不同的故事。 第二季則拓展更多議題面向,討論同志創業成家的經濟與生活;台灣社會相當關注的多元入學管道,究竟對誰有利;台灣廠商如何在缺乏國際資源的疫情期間,合作研發口罩熔噴布生產機;基於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社區服務政策,為何不一定適用台灣原住民族群的障礙者。 本節目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感謝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計畫,以及臺灣社會學會補助。 每集更新資訊,請見「臺灣社會學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

للاستماع إلى حلقات ذات محتوى فاضح، قم بتسجيل الدخول.

اطلع على آخر مستجدات هذا البرنامج

قم بتسجيل الدخول أو التسجيل لمتابعة البرامج وحفظ الحلقات والحصول على آخر التحديثات.

تحديد بلد أو منطقة

أفريقيا والشرق الأوسط، والهند

آسيا والمحيط الهادئ

أوروبا

أمريكا اللاتينية والكاريبي

الولايات المتحدة وكند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