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到第九個材料,先按下暫停鍵,回頭追問:什麼才能稱得上是「材料」?
在書中五條字典定義之外,我們為「材料」再加三道門檻──能被感知、能被操作、也能獨立存在。經過這層篩選,「確定感 (Certainty)」浮現為一種全新的 感受性材料:看不見,卻能被 artefact 精準塑形,替人們在混沌中暫時安放心神。
節目裡,我們沿著四層 Certainty artefacts,包括行事曆與甘特圖、組織 SOP、制度與思維框架,解開踏實感是如何被層層建構;也透過醫院膠帶手寫日期、工作坊 safe space 等案例,看見「留白」往往比「做滿」更能讓使用者自造確定感。接著探討 secondary belief 的假設性穩定:當量化數字帶來的安全感成了盲點,設計師該如何優雅拆解?
Chapters
06:12 感受性材料的概念與應用
09:37 確定性作為感受性材料的探討
13:41 確定性物件的層級與實例
24:21 次級信念與設計研究的真實性
28:31 設計師如何創造使用者的確定感
31:19 教育與研究的反思
34:55 美感的探討與設計的意義
〈請用冰開水〉服務設計領域共享平台・興趣募集
請幫我們填寫回饋表單,收到更多延伸閱讀的資料或活動消息 → https://lit.link/en/watercooler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Monthly
- PublishedSeptember 10, 2025 at 2:00 AM UTC
- Length46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