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0818人間菩提】積累功德造福緣 人間善惡並存,關鍵在於一念心;就像毒藥也能救命,只看如何運用。從慈濟「菜市場的五毛錢」開始,到如今街頭巷尾「富有愛心店」募愛,每一次銅板落下,都是善心的回響,也是慈濟人的起點。將善念化為行動,擴展至國際救援與醫療拔苦,這正是慈濟的源頭與價值。福慧雙修,善種子才能持續遍灑人間。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習性可轉,正念養成──從八正道到四念處的生活修行 慈濟志工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師兄分享,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從習性轉化到正念的養成,進而實踐人間佛教。他指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並不正確,本性是清淨的真如,真正難改的是「習性」。習性源自慣性與習慣,例如貪戀、嗜好、脾氣,長久累積就成為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影響生命延續。然而,好的習慣如早睡早起、日行一善,則能培養清淨與善念。 進一步談到「八正道」,開示以生活化的方式帶領聽者記憶——正念、正思維、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是起點,透過正思維引導,形成正確的見解與言語,再落實於行為與職業。最後以精進與禪定,使修行不退轉。這一連串的修道過程,實際上就是生活的指南。 佛陀教導「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提醒修行人面對身體的無常與不淨,不執著於快樂與痛苦,體會一切法無常無我。正因如此,我們不應固執己見或執著於對錯,而要以平等心對待人事,隨順因緣、守善不偏。 以生命故事來印證佛法的力量,例如陪伴病人與家屬的安慰,強調即使生命有限,也能在當下發揮價值。這樣的「守善」與「正念」,讓人不因外境的無常而絕望,而是把握當下,創造生命的意義。 最後呼應佛陀在《金剛經》中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頭難免起伏,但不必執著。人人本具佛性,修行的目的在於覺醒與實踐。當我們將八正道、四念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就能養成良善習性,轉化煩惱,落實人間佛教於生活之中。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20 août 2025 à 00:00 UTC
- Durée1 h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