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episodes

聽荃鈺在空中聊體育,每個星期邀請運動員或體壇人士對話,用真實的行動關注體育運動的長期生涯與教育議題。過去三年「空中荃運會」是全國廣播週日下午一點的體育文教節目,現在除了廣播,在各大聲音平台都可以聽得到運動員的聲音。

荃鈺始終相信,用運動可以創造出嶄新跟不可預期的人生,想要活出精彩的生活,用體育,或許是一條全新的道路。如果你也覺得我們的節目不錯,喜歡的話記得要訂閱唷,我們每週更新節目,並且歡迎各位在各集數底下留言給予我們回應,一起來認識體育,愛上這些運動員吧!

空中荃運會|聽荃鈺聊體育👋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joeyradioonair/
👇運動生涯故事網站
https://ctoacademy.org/
👇想聯繫我或是合作
xz00340@gmail.com

空中荃運會|聽荃鈺聊體‪育‬ 曾荃鈺

    • Sports
    • 5.0 • 1 Rating

聽荃鈺在空中聊體育,每個星期邀請運動員或體壇人士對話,用真實的行動關注體育運動的長期生涯與教育議題。過去三年「空中荃運會」是全國廣播週日下午一點的體育文教節目,現在除了廣播,在各大聲音平台都可以聽得到運動員的聲音。

荃鈺始終相信,用運動可以創造出嶄新跟不可預期的人生,想要活出精彩的生活,用體育,或許是一條全新的道路。如果你也覺得我們的節目不錯,喜歡的話記得要訂閱唷,我們每週更新節目,並且歡迎各位在各集數底下留言給予我們回應,一起來認識體育,愛上這些運動員吧!

空中荃運會|聽荃鈺聊體育👋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joeyradioonair/
👇運動生涯故事網站
https://ctoacademy.org/
👇想聯繫我或是合作
xz00340@gmail.com

    EP118:台灣女子綜合格鬥家黃偵玲|八角擂台上逆風綻放的花

    EP118:台灣女子綜合格鬥家黃偵玲|八角擂台上逆風綻放的花

    【節目時間軸】
    0:00-13:11 開場-黃偵玲的介紹
    13:40-17:00 綜合格鬥的發展歷史
    17:00-20:40 女性參加綜合格鬥的經歷和感受
    20:40-27:40 綜合格鬥的介紹
    28:00-35:10征戰和訓練的過程和經歷
    35:10-39:15 最好的成績和國際賽的現況
    39:15-43:10 國內、外訓練的差異
    44:20-49:45 印象深刻的比賽經歷
    49:45-56:09 訓練的規劃和過程
    56:30-1:10:38 遭遇的挫折和調整的方式
    1:11:20-1:15:20 綜合格鬥在台灣發展的現況
    1:15:20-1:17:37男、女性在參與技擊運動的差異
    1:17:37-1:27:15 結語-疫情的影響和未來展望

    八角擂台上逆風的花:台灣女子格鬥家黃偵玲
    天下獨立評論報導: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3/article/11149

    「那妳打輸了,可不可以就不要再打了?」

    按下發光螢幕上的紅色按鈕,媽媽的話還徘徊在耳邊,黃偵玲在沒有燈光的練習場裡用力打著沙包,每一拳都是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挫折。可是她的雙手未曾因此停下,就像她過去面對所有挑戰一樣。

    今年30歲的黃偵玲,身高156公分,個子嬌小的她是台灣首位女子綜合格鬥選手。黃偵玲並不是從小就練拳擊,而是6年前去新加坡工作時,在同事的介紹下接觸了綜合格鬥運動,因為有深厚的柔道底子,使黃偵玲在第一次對打練習時就有驚人的表現,後在當地教練的熱切邀請下,開始了她的格鬥之路。

    從挨過的拳頭中找到優勢
    綜合格鬥又稱混合武術(Mixed Martial Arts,MMA),顧名思義是融合各種項目技巧的比賽。「我們一定要練拳擊、泰拳、踢拳擊、地板巴西柔術、角力與柔道等等,因為綜合格鬥選手必須要具備踢、打、摔,三個能力。」黃偵玲在6年內就熟悉這幾種項目,不外乎是因為柔道的基礎,「柔道跟巴西柔術、角力很像,因為都有摔技。其實只要是摔技選手轉換到格鬥,相對來說都會比較快上手。」她說。

    然而以摔技為主的柔道選手轉換到以站立為主的格鬥選手,黃偵玲一開始不太能適應,加上當時台灣練格鬥的女生少,黃偵玲經常需要跟男生對練,更提高了難度,「因為男生的手比較長,身高也比較高,所以他們隨便伸出手點一下,就很容易被打到。尤其我又剛學習這個項目,回家就會想說自己怎麼都學不好踢拳擊。」最後黃偵玲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她說:「也是一路挨著拳挨過來。後來我擅長利用自己身高的優勢,把比自己高的選手帶下來地板。因為身高比較高的選手很好抱到腳,他們的重心比較高,反應時間也比較長。」努力練習、運用自己的長處,使得黃偵玲於2015年初試啼聲後,拿下五連勝的好成績。

    探索潛能無底洞的動力,是「無法預測」的魔力
    人生可以按著父母與社會的期待輕鬆的過,也可以選擇一條忠於自己但無比艱辛的路。在這麼多生涯選擇中,為什麼要從事一項受傷風險高又吃體力的運動?黃偵玲堅定的說她喜歡挑戰性大的運動,因為它無法預測自己潛力到底有多少:「你可能在賽前預想自己的水準只有到某個程度,但你每次打出來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表現得比預期中的更好,好像永遠都在進步,潛力沒有盡頭。」

    喜歡挑戰並不代表黃偵玲不害怕,「但這就是運動員要去克服的。」

    2016年黃偵玲去菲律賓出賽時,剛好對上地主隊,菲律賓的主場優勢讓她非常緊張,上台不久後就被一個斷頭台的招式(用胳膊用力扣住對方的脖子)壓制,「當時我想,不管怎樣我都不會投降,就放給它暈倒,因為我的手也在盡力拉著她的手,想扯掉。」當黃偵玲這樣想的同時,對手因為力氣用盡,放開了手,她順勢做出用小腿脛骨與手臂鎖住對方脖子

    • 1 hr 27 min
    EP117:愛上體育課|姜義村教授談適應體育

    EP117:愛上體育課|姜義村教授談適應體育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

    「在臺灣,100多萬的身心障礙人口中,百分之七十的身心障礙者是後天造成的,隨著關節老化、視力退化或意外受傷,有一天我們都可能會走上身體部分功能喪失的路程,但現在的我們有沒有為身心障礙族群思考過呢?」臺師大特教系系主任姜義村憂心地說著。

    運動是追求將人的身體能力發揮到極限,但在運動場上追求極致表現的同時,卻可能將身體與大多數人不同的運動員遺落在後。何謂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它早期也稱作是特殊體育,原指的是,為了特殊族群而進行調整、改變設計的運動,但隨著108課綱與體育觀念的轉變,適應體育在設計上是一種以包容學習為主的體育態度,目的是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公平的享受體育。

    本周日全國廣播《空中荃運會》邀請到臺灣在「適應體育」方面的權威學者姜義村教授,來到節目現場與聽眾朋友分享什麼是適應體育,以及他所接觸到適應體育在國內外的案例現況,和相關領域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適應體育就是給所有人,不論身心狀況如何,都可以參與的體育」這是姜義村為它所下的定義。

    投入適應體育領域已經近30年,姜義村現在是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也是臺師大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曾多次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推動許多特殊族群友善環境、身心障礙者愛運動計畫,就是希望國人可以更認識適應體育。「一切都是誤打誤撞」姜義村說,自己原本是讀獸醫專業,但因為自己長年踢跆拳道,對體育有著濃厚興趣,因此決定進修運動醫學、運動教練相關的科系,後來才在指導教授的影響之下,踏入了適應體育的圈子。

    適應體育的「適應Adapted」其實也是調整的意思,所以適應體育的概念就是為任何想要運動的人,調整出適合他們的體育課,因此更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課程設計教育。

    姜義村表示,世人對於運動的熱愛沒有擴展到身心障礙運動上,這也是適應體育要努力改變的一個現象,舉例來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全世界關注的大型國際競技賽事,但在奧運會閉幕後一個月內舉辦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會),也稱為殘疾人士運動會,受到的關注就明顯的低很多,即便這兩個運動會的賽事強度與選手們的競賽成績其實是不分上下的,而且身心障礙運動員們要能夠達到如此運動表現的難度,以及他們在背後努力的練習強度卻是人們所難以想像的。

    關於適應體育的在臺灣的發展狀況,姜義村教授指出,臺灣有100多萬的身心障礙人口,且絕大多數的身心障礙者,並非天生如此,再加上人都會老化,所以適應體育、無障礙等相關議題,與一般大眾的距離很近。但由於身心障礙者的運動選手相對較少,姜義村認為,要鼓勵更多的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必須先建置完善平等的體育教育,讓學校中的身心障礙孩子也能享有一樣的運動權利,接著在社會的層面也要往全民體育的方向推展,提供具包容性的運動休閒體驗,一旦有了教育與休閒,慢慢的就能夠推展到競技體育的層級。

    「孩子或許錯過了學科課程,還有補救的機會,但錯過了體育課卻是影響他一輩子的健康,以及終身對身體素養觀念的缺憾。」

    提到體育教育,姜義村說,比起許多外國人幾乎把運動當作是生活的必需品,臺灣人不夠重視體育,觀念上的思維落差,導致臺灣的運動狀況普遍不熱絡,更別提身心障礙者體育了;而且他認為,不只是臺灣社會的價值觀要改變,身心障礙朋友的想法也

    • 1 hr 14 min
    EP116:從聽人到聽障|雙棲國手彭思庭:「人生最不需要在意的,就是別人貼在我身上的標籤。」

    EP116:從聽人到聽障|雙棲國手彭思庭:「人生最不需要在意的,就是別人貼在我身上的標籤。」

    【節目時間軸】
    0:00-11:40 開場-彭思庭的介紹
    12:10-23:50 聽障選手轉換的心態和經歷
    24:30-28:50 聽障奧運相關知識
    28:50-37:30 分享國際比賽的經歷
    38:10-45:00 聽障運動場上的特殊經歷
    45:00-52:25 面對挫折的方式
    52:25-57:35 與蘇麗文共同訓練的經驗
    57:35-1:00:20 一般和聽障選手訓練的差異
    1:00:45-1:06:15 雙棲籃球的經歷
    1:06:15-1:12:26 結語-未來的規劃和對後輩的勉勵

    「基本上我的生命是撿回來的」臉蛋漂亮,是跆拳道與籃球雙棲國手彭思庭,有別於一般大眾對聽障選手的印象:用手語溝通、說話時較難發出正確的音調;清楚的抑揚頓挫、順暢的對話,初次與彭思庭對談時,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聽障選手。其實雙棲跆拳道與籃球的她,不是一出生就聽不見,而是因為小時候的一場車禍,造成聽力逐漸退化。面對生命裡的這份不美好,彭思庭也曾想過逃避,但她最終選擇正視它,並看見了其他可能性。

    從聽人到聽障,是心裡哪道跨不過的檻
    受跆拳道道服吸引,加上小時候常感冒,抵抗力較弱,彭思庭在小學四年級時主動向父母提出想要學運動的想法,而父母也欣然同意了,她也在國中時進入體育班,繼續練習跆拳道,那時,彭思庭還沒察覺聽力退化的問題,只是有時候會聽不太清楚同學說的話。一直到了高中,彭思庭才意識到自己的聽力出了狀況,「但是我還是不願意去承認,覺得那是件很丟臉的事」。她花了很長的時間調適、接受聽力衰退的事實,正式以聽障選手的身分參賽,已是研究所的事情。「我到很後面才去做鑑定,其實很早就發現有問題,只是我一直跨不過去心理的檻」,彭思庭說。

    而鼓勵彭思庭轉換到聽障界的,是她的高中兼大學教練邱共鉦。「雖然我在聽人這邊,國高中的成績很不錯,但高中跟大學還是有個落差,剛好在大學期間我是輕量級,有很多前輩都非常優秀,例如楊淑君、吳燕妮學姊她們。教練一直開導我,他覺得妳(指彭思庭)可以到另一個舞台,也有妳發光的機會」,恰巧彭思庭的高中隊友—2009聽奧跆拳道冠軍的呂詩柔,那時因為個人生涯規劃等原因想要退休,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邱教練便與彭思庭討論轉換的事情。「我研究所那時候真的想了很久,才轉到聽障的運動界」,看似平淡的敘述,彭思庭當時大概花了三年才調適好自己的狀態。

    說到底,彭思庭心裡跨不過去的檻是什麼?她解釋:「因為我不希望別人對我有異樣的眼光,聽障是耳朵聽不到,可是其他四肢都很正常,可是如果我去鑑定了,就會有那本身心障礙手冊,那我是不是會被別人貼上妳跟我們不一樣的標籤」,他人審視的目光是讓彭思庭猶豫的主要原因,但最後讓她跨過這個檻的,是其他身心障礙者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她說:「連先天有缺陷的他們都可以把一件事做成功,真的讓我感動到,所以我覺得我好手好腳,只是在跟人家說話的時候聽不太清楚,我覺得我應該是可以克服的」。或許彭思庭還是擔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但其他身心障礙者帶給她的感動已遠遠大於擔心,讓她有勇氣跨過心裡的那道檻。

    挫折與失分
    彭思庭是輕度聽障的選手,多以讀唇語為溝通方式的她並不會手語,而這點讓她在剛進入聽障界時,不是那麼的順利,她表示:「其實我一踏進去那個環境,我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跟他們溝通,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然而在比聽人的比賽時,彭思庭又必須很仔細的聽別人講話才聽得到,聽人與聽障兩邊的難題,考驗的是她自處的能力與心智穩定度。
    而談到2013年保加利亞聽奧錯

    • 1 hr 12 min
    EP115:擁抱逆境|世界第 2 羽球國手周天成,教你用高逆商與信仰致勝的4個心法

    EP115:擁抱逆境|世界第 2 羽球國手周天成,教你用高逆商與信仰致勝的4個心法

    【節目時間軸】
    0:00-4:00 開場-周天成的介紹
    4:00-11:10 物理治療師特殊的訓練方法
    12:00-17:50 訓練上的趣事
    17:50-22:15 初次國際賽的經歷及反思
    22:15-23:25 最敬佩的國際選手-李宗偉
    23:50-36:10 面對挫折的調適與心態的成長
    36:25-44:05 征戰國際賽場的經歷
    44:05-48:35 提升心理素質的方法
    48:50-59:15 信仰帶來的正向影響
    59:40-1:03:53 兼顧學業和羽球的心路歷程
    1:03:53-1:13:29 結尾-未來的生涯規劃

    運動視界報導: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7690

    身高180公分,帥氣有型,待人有禮,開口閉口甚至連睡夢中都在打羽球的周天成,是中華隊東京奧運黃金計畫的一級重點培訓選手;沒有教練團座席,與物理治療師高敏珊近8年征戰大小國際賽事,不但走過傷痛、十連敗的成績低潮,除了彼此信賴成為對方的最強後盾外,周天成因為信仰讓他更能抵抗逆境,培養堅強的心理素質與高逆商。從2019年8月6號至今,周天成的男單世界排名維持在第2位,是台灣羽球史上最佳紀錄。

    運動員就是攀越逆境的人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 AQ),是你應對逆境時候的能力。一個人再怎樣順利,在成長路上都會遇到挫折或壓力,沒有隨隨便便就輕鬆成功的人,但當遇到逆境時,你是怎麼看待內心的壓迫感,就決定你逆商的高低。

    世界第2的羽球男單國手周天成說:「愈高層級的比賽,球場上的誤判、對手小動作、過去對戰的失敗經驗影響都很大,也可以變成擊垮你的理由,但你可以生氣去理論,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情緒節奏,退一步站到更高點看,視野跟思想開闊,下一球再追回來就好了。」

    逆商不是天生的,也無法現場臨時生成,而是累積應對經驗逐漸養成的;卓越的運動員是提升逆商的高手,看周天成應對逆境的處理方式,正好符合美國作家保羅.史托茲博士在《逆商》研究中提到的逆商提升四步驟LEAD工具:

    第一步:L= 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
    所有心理上的改變,都不是來自於自責,無法戒菸、減重失敗、持續性拖延,都是因為不斷自責與自我懲罰,卻無法改變結果;所有心理上的改變,都是來自於覺知,是傾聽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當你今天再次遇到挫折阻礙時,你會不會刻意的讓自己改變,覺知逆境,讓自己有所成長呢?

    周天成認為,運動員不會因為你這一球而輸掉這一場比賽,卻會因為你的情緒無法控制而輸掉一場比賽。喜歡思考的周天成,會在遇到挫折的當下,轉換到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全局,意識到這個狀況但不責備自己,而是下一球再討回來。

    意識到自己處在逆境中的反應,每個運動員做法不同,NBA球星「狼王」加內特(Kevin Garnett)和「惡漢」查爾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年輕時因為在球場上容易衝動,他們會帶上「橡膠手環」提醒自己,如果一時衝動情緒上來,或是意識到可能有壞事情要發生,他會立刻拉起橡膠手環彈向自己的手,阻斷慣性思維,讓注意力回到目標上,也避免被惡化的情緒搞砸。

    第二步:E= 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
    問自己:誰才能夠為這件事負責?其實面對挫折與困境唯一能夠負責的人只有我們自己。問題是,我可不可以承認是自己要承擔,而不是向外抱怨、或是試圖用自己的力量想扭轉環境,反而越陷越深,最終失控而變成一場心理災難。

    周天成也有過這經驗,在一場印尼羽球聯賽上,他遇到一位小他8歲的選手喬納坦.克里斯提(Jonatan Christie),當時周天成在國際上已經小有名氣,因此賽後驕傲的對喬納坦說:「我在我這個level等你。」結果一語成讖,之後喬納坦

    • 1 hr 13 min
    EP114:健身教練的職涯該如何規畫?鄭乃文Pitt:從認識自己、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開始

    EP114:健身教練的職涯該如何規畫?鄭乃文Pitt:從認識自己、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開始

    【節目時間軸】
    00:00-12:42鄭乃文的介紹、和運動的淵源
    13:05-19:05 運動產業的未來
    19:05-22:10 疫情當下,健身房的前景在哪
    22:10-25:20 如何將目前追求高成效的健身產業調整成以「人」為本
    25:40-38:30 如何成為健身教練
    39:20-45:10 領導式教練的經驗
    45:10-48:45 鄭乃文當教練的獨特性、優勢和劣勢
    48:45-50:40 運動中的領導力(coach和trainer的差別)
    51:40-57:50 優秀運動員和教練的特質和行為
    57:50-65:30 健身教練如何建立個人品牌形象
    65:45-79:10 總結:「以人為本」的教練式領導

    運動視界報導: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7767

    頂著一個大光頭,身形高挑,五官立體,他是 Pitt 鄭乃文教練,宇峰教育機構總經理,目前負責國際健身產業10張證照的亞洲區講師、教練培訓課程翻譯及總代理。從小出生在醫生世家的他,年少輕狂個性剛硬,不想要「被規劃好」繼承家族衣缽,卻意外在健身路上找到自己,成為很多教練的輔導教練,醫治許多受傷的教練靈魂。Pitt 喜歡對自己說:「過去所有的選擇造就現在的我,鼓起勇氣對未來做出選擇,讓行為跟思想合一,結果就會不一樣。」

    領導有很多種的方法,教學也有很多種的風格,但不變的是要能活出自己,其實就是要去挖掘什麼是自己所看重的?什麼能夠啟發我?什麼能帶給我力量?什麼會鼓勵到我?

    我們常見的教導是給建議跟指令,你應該怎麼做,或是你要這麼做,但教練式領導是以眼前這個人為導向,問對方你想要怎麼做?幫助對方找出可行的做法。最好的教育其實是誘導,是幫助你釋放原本你就有的東西,當你找到這些跟你自己有關的答案之時,才會是由你來決定自己要餵養哪一匹狼,才有可能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

    Pitt教練強調:「教練式領導的關鍵就在於陪伴而不是勉強,因為每一個人的時間都不一樣。」教練式支持學員成長的人,因此教練問問題的能力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從開場陪伴噓寒問暖的問:最近過得怎麼樣呢?有什麼事情想要聊聊嗎?到追問問題:還有其他的嗎?你想要的是什麼?你可以再多說一點嗎?到聚焦問題:對你來說,這裡真正的挑戰是什麼?以及策略問題:如果你會對這件事說「好」,那麼你會對什麼說「不」呢?對你來說,怎樣才是對你最有幫助呢?教練,應該要是問題引導的高手,在問問題中讓學員遇見自己,認識自己,品牌才有可能發生。

    個人品牌,是先有個人,才有品牌

    既然品牌是基於有你才存在,因此你的個性與特色就實實在在的塑造出獨一無二的品牌。Pitt 鄭乃文教練很感謝父母親小時候的栽培,讓他有外語上的優勢並且與國際接軌,而願意分享與公開影像或文章發表觀點的性格,讓他在教練這條路上並不害怕上台講課或是與陌生人連結,但也因為他渴望看到結果,因此在傾聽上就不夠細膩,顯得過於急躁,也由於Pitt自己走的是一條非典型的教練之路,因此對自己的價值觀信念非常堅固,也容易造成聽不進別人建議的狀況。但是優點與缺點都塑造出現在的自己,隨波逐流是不可能有個人品牌的。

    Pitt在教導超過5000名健身教練後發現,缺點有時候是優點的過當表現,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現狀,拒絕相信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教練,思想上想要前進,但行為上卻覺得現在很好不需要改變,似乎有更深層的底層情緒與他想成為的形象拉扯;相反的,也有教練在外型、運動表現雖不是最傑出,但在競爭激烈的健身環境下,過去的她總是拿外型、運動表現跟別的教練攀比,也因此內心受傷失去自信,但經過Pitt

    • 1 hr 19 min
    EP113:用運動,讓女孩學會做自己|靈界譯者劉柏君的後通靈人生

    EP113:用運動,讓女孩學會做自己|靈界譯者劉柏君的後通靈人生

    【節目時間軸】
    0:00-2:38開場-劉柏君介紹
    2:38-6:30與通靈少女電視劇的牽線
    6:30-11:19遇見女子棒球
    11:19-16:25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的理念
    16:25-19:54協會推動面臨的困難
    19:54-24:45台灣女子運動協會的理念
    25:05-33:40通靈少女的人生經歷回饋
    33:40-40:40生涯方向的尋找
    40:52-52:12運動教育的推動觀念-為什麼要運動?
    52:40-64:22關於運動典範及在國外的眼見
    64:22-75:00台灣體育性別議題
    75:00-78:00總結:給女性運動的話

    天下獨立評論:https://reurl.cc/kVD5Zn

    柏君跟我是臉書朋友。上週在錄音室見面,她一身運動鞋、休閒褲加上七分袖淺紅色襯衫,瀟灑走進錄音室,張口自在談人生。

    我開玩笑問:「都上過聯合國頒獎台,也到美國國務院參與全球運動導師計畫了,上節目應該是小case吧!」她笑笑說:「感謝國際上給的肯定,但我更想要為台灣的女性運動員發聲,榮譽就是責任,希望走在亞洲性別平等最前端的台灣,也可以有一個為運動女性發聲的平台,我們還在努力。」

    重視性別平等的台灣,竟然沒有一個為運動女性發聲的平台?

    在台灣,女子運動員的成績耀眼,但是社會上對於女性運動員的權力與爭取卻少有所聞。天母棒球場中沒有給女性裁判或工作人員的廁所,運動訓練或比賽中,教練對於女性運動員的肢體接觸與互動激勵,要一視同仁或對女性有特別待遇?多數相關的爭議案件中,教練都不是故意的,但男教練跟女選手之間的互動,確實不能全然跟男選手一樣。這一切都需要溝通、也需要教育。運動不僅僅是運動,而是跟環境的友善有關,而性別平等也不是女權至上,而是要尊重每一個人的界線跟選擇。

    國際奧會新聞稿以台灣「女子棒球之母」形容劉柏君在女性運動上的貢獻。2019年劉柏君由國際棒壘球總會提名,獲得由國際奧會與聯合國頒發的女性與運動獎,《富比士》雜誌也稱劉柏君為國際體壇最具影響力女性之一。柏君致力於打破女性在運動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與歧視,她在聯合國上的致詞說道:「要三振性別歧視並不容易,相信大家都知道,當女性擔任領導位置,我們不能只是夠好,而是必須更優秀才行,感恩獲此殊榮,我將以投身社會服務為使命。」

    從殯儀館館長到聯合國頒獎台,誰說女生進不了運動圈?

    6歲就會報明牌、15歲開道場成為學生靈媒,幫人問事看風水、為亡者傳達遺願,小時候夢想就是當殯儀館館長改善殯葬業的環境措施,但看得到鬼、會通靈、自帶天命,就一定要走上通靈之路?未來就命定了嗎?

    劉柏君現在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棒球主審及國際棒球裁判,站到聯合國的頒獎台上告訴世界:「我來自台灣」,這條路是柏君從沒想過的,她說:「現在不能只為自己活,而是要為台灣更多人而活,貢獻更多。」

    現在是台灣運動好事協會執行長與台灣女子運動體育協會理事長的劉柏君,對體育的熱愛,從她的家庭背景就可見一斑。「當我還不會走路時,爸爸就抱著我看棒球,因此看球賽對我而言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小學四年級,我第一次拿到棒球手套,國中時瘋迷金龍盃想組隊參賽,可惜沒有球隊願意收女生棒球選手,女生好像就只能夠當場邊記錄跟翻譯。當時看著同學們比賽,心中覺得惋惜,卻也無可奈何。」

    2007年,台灣舉辦棒球世界杯,劉柏君也去應徵翻譯,不是英文系、沒有托福成績、沒有出國念書經驗的她在完全不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卻入選了,而且翻譯得非常好。她回憶自己當時告訴主辦單位:「我懂所有的棒球規則跟術語,雖然我沒有證照跟相

    • 1 hr 18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Sports

Pardon My Take
Barstool Sports
The Bill Simmons Podcast
The Ringer
The Dan Le Batard Show with Stugotz
Dan Le Batard, Stugotz
New Heights with Jason and Travis Kelce
Wave Sports + Entertainment
Club Shay Shay
iHeartPodcasts and The Volume
Spittin Chiclets
Barstool Sports

You Might Also Like

運動人的 Pain Cave
Windy 段慧琳 &老吳
肉腳的跑步人蔘
趙心屏 x 好好聽FM
跑步不要聽
體育主播魁哥 & 最速總經理象總
跑步 教練怎麼說
陳仲仁&黃崇華&張峰嘉
輔大之聲X聽山小學堂
Stella Y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