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当下看真实客观的中国历史

站在当下看历史

关于中国历史,代表着统治阶级意志的教科书一边告诉你,那是封建的,专制的,腐朽的,充满剥削和不平等的。一边又告诉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可是,在一个2000多年基本未变的封建的,专制的,腐朽的,充满剥削和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究竟怎样才能孕育出璀璨的文化,还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呢?

Episodes

  1. 01秦_秦朝的统一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利是弊,焚书坑儒到底是真是假?

    08/05/2021

    01秦_秦朝的统一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利是弊,焚书坑儒到底是真是假?

    在中国,历朝历代那些代表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言论,不遗余力的赞扬秦始皇在政治和文化上对中国的统一。可是在赞扬其统一的同时,又批判他的暴政。暴政中最著名的应当就是人人都听说过的焚书坑儒。那么,焚书坑儒真有其事吗?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跟我一起站在当下看历史。 从商鞅变法之后,秦的实力逐渐壮大。 公元前316年,秦国夺取了楚国富饶的巴蜀之地,从而大大消弱了劲敌楚国的实力。 经过100多年的积累,秦国的国力大增。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征服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自此,全中国都归秦统治,列国并峙变成了第一个中华帝国。 历史学家认为,秦国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秦远处于其他六国之西,周围是山河险阻,易守难攻。有利的地理位置让秦得以聚集力量。 第二个原因是商鞅的变法。商鞅的变法对秦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目的就是强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使得秦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当然,国家的强大对于秦的农民来说就是严刑峻法以及赋税的日益沉重。 第三个原因是秦大胆的任用外来人才。秦的许多的能臣都是外国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吕不韦和李斯,以及为秦修建灌溉渠的郑国。吕不韦和商鞅都是卫国人,商鞅年青时在魏国寻求发展,但未得赏识。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后来还亲自率军攻打魏国。李斯是楚国人,郑国是韩国人。 第四个原因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公元前246年秦国征召徭役,开工修建著名的郑国渠,并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建成了一个覆盖整个成都平原的灌溉网络。发达的灌溉系统使得农业丰产。从而加快了秦的国力提升。 人口登记是专制国家建设的必要手段。秦强制将亲属关系的划分单位变为由一对已婚夫妇和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户。家中儿子成年之后,需获得相应的家庭财产份额,另立新户。户成为生产,纳税的基本单位。国家按户征税。成年男性需要服兵役,所有成年人要服劳役。 利用户口登记,国家掌握了民众的姓名,固定了他们的居所。从而建立了极度稳固的社会秩序,使得专制国家得以维系。 秦统一之后,把全国分成36个郡,每个郡又分成若干个县。郡由一名文官和一名武将以及一名代表皇帝的监御史三人共同负责。每个县由一名县令治理。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由此,秦始皇把他的权力覆盖到每一个帝国的官员,甚至每一个国民。 在他看来,纷乱的天下,如今归于一统。他拥有的权力之高,控制的人民之多都是前无古人。他创造了历史,他让天下太平,他让华夏崛起。他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于是他称自己是始皇帝,他的后裔则是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直到千秋万代。 教科书上常常这样评价秦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火频仍,人民渴望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纷争的局面,实现了和平;并且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车辆轨距,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人民真的渴望统一吗?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并峙,战事不断。战争会给人民带来伤亡和损失。势必会令百姓感到疲惫和厌恶,人民盼望着和平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要说渴望统一就未必了,因为当时各国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和法律;各国的文化,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都各不相同;货币以及度量衡的标准也不一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除了野心家之外,普通百姓恐怕很难会想到要统一。 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秦的统一并未能增进他们的福祉。相反,带给他们的是连坐制和严刑峻法以及沉重的赋税。统一之后,战事减少,但劳役增加,以前他们或许会成为战场上的一具尸骸,统一之后,他们被强迫在帝国的工地上劳作,条件艰苦,又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他们同样可能会成为城墙之下的一堆白骨。 此外,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古希腊时期,各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方面都为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秦统一之前的战国,也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号称百家称鸣,百花齐放。但是这种开放、自由的思想氛围正是在秦的焚书禁言,统一思想的政策之下被扼杀掉。 从而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思想禁锢的黑暗时代。给中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还依旧存在。 接下来,咱们的再详细的说说上面提到的这几点: 统一战争结束之后秦始皇便征召了30万名徭役开始建造长城和帝国公路。 长城要越过漫长的山脉和半沙漠地带,这些地区人口稀少,冬季酷寒。随着长城不断的延伸,供应线也变得更长。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死亡的人数也必定是非常巨大的。 除了长城,从公元前220年开始,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时,秦帝国修建了总长度近7000公里的帝国公路。 其中一条名为直道的南北大路,南起于咸阳之北不远的云阳(陕西淳化县),向北跨越黄河和沙漠,终止于内蒙古境内的五原,总长约800公里。最宽处达24米。 祖先建造的位于咸阳的宫殿,已经不符合始皇帝的身份了。于是,秦始皇开始修建新的,更大的宫殿,新宫殿位于渭水南岸,由于离对岸的咸阳不远,因此,取名阿房宫。 与此同时,正在修建的始皇帝的陵墓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史书记载,建宫殿和陵墓共征用70万名徭役。人数是修建长城和公路的两倍多。 代表着统治阶级意志的教科书,在赞扬秦始皇统一的同时,又批判他的暴政。暴政中最著名的应当就是人人都听说过的焚书坑儒。那么,焚书坑儒真有其事吗?

    20 min

About

关于中国历史,代表着统治阶级意志的教科书一边告诉你,那是封建的,专制的,腐朽的,充满剥削和不平等的。一边又告诉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可是,在一个2000多年基本未变的封建的,专制的,腐朽的,充满剥削和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究竟怎样才能孕育出璀璨的文化,还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