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正传》完整有声书

第三章 解脫心《阿姜曼正传》完整有声书 作者: 阿姜 摩诃布瓦

PDF @ https://forestdhamma.org/books 阿姜曼說他經常在東北部到曼谷之間往返,有時他會搭一小段火車到「終點站」,而其他的時間他都是行腳。這次的行程他抵達曼谷後,便在Pathumwan寺那裡度過雨安居。在雨季期間,他經常在Boromaniwat寺與尊者Chao Khun Upāli 長老一起學習佛經。Chao Khun Upāli長老邀請阿姜曼在雨季後陪他一起去清邁府,於是在乾季時,他們搭乘前往清邁府的火車。在火車上阿姜曼幾乎一直入定,他在曼谷直轄市與華富里府的路程中躺下來休息,但當火車離開華富里府並抵達程逸府(Uttaradit)的丘陵區時,他便入定並一直維持到清邁府。在他開始禪修時,他發了一個願:「當火車抵達清邁府時他才要出定。」於是緊接著便完全專心於禪修上。約莫二十分鐘後,他的「心」便完全凝神收攝進入定的基礎。從這一刻起,他已不再察覺到火車是否有在移動,他的心只覺知到完全的寂靜。外界現象的一切覺知,包括身體的感覺,全都停止了。一切可能會干擾他的覺知,都從心中消失了,彷彿整個世界都已不復存在,所有的想念與內在感受也都跟著消失了。火車的噪音、其他乘客與所有種種剛開始與「心」有關的事物,全都從他的意識中消失了,只留下他的禪境。他入定後,外在的環境從他的意識中退去,一直到他到達清邁府;一到了這裡,他先前的決意便使他恢復正常的意識狀態。 當他睜開眼睛環顧四周,他看到了所在城市的房屋與建築物。就在他開始整理物品並準備離開火車時,他發現周圍的乘客和火車職員都驚訝地盯著他看。當他要下車時,火車的職員帶著微笑走過來幫他整理物品,而車廂內的其他人則一直好奇盯著他看。甚至在他離開車廂前,他還被問到是在哪個寺院修行的?要去哪裡?他回答他是一個居無定所的森林比丘,他打算遠赴北方的山區獨自行腳。大家都深受感動,有一些人問他會待在那裡?他們是否能帶他去那裡?他謝過他們,回說有人會接待他,因為他的旅遊同伴是Chao Khun Upāli長老,他深受清邁府所有人民高度的尊敬,從市長到販夫走卒及一般大眾。沙彌、比丘與信眾都等著來迎接Chao Khun Upāli長老。甚至有汽車在等候著,而且是在當時很少見的車。官方政府與私人的車隊都等著要護送他們到Chedi Luang寺。 當大家都知道Chao Khun Upāli長老已經回到Chedi Luang寺,都趕來頂禮並聽法。Chao Khun Upāli長老趁眾人都在場的機會,邀請阿姜曼為大家說法。阿姜曼的口條清晰、辯才無礙,深深吸引住聽眾,大家都希望不要結束。他從基礎開始講起,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推向更高層的「法」,然後演說便在大家真摯的遺憾中結束。接著他向Chao Khun Upāli長老頂禮,離開中央講台下來休息。同時,Chao Khun Upāli長老在大眾前盛讚他的演說:「阿姜曼真是辯才無礙,很難找到跟他一樣的人。他闡述『心解脫』 —— 也就是解脫的心,完全自在的境界 —— 不會讓人有任何的疑惑。一切都那麼的清楚,我根本就比不上他獨特、引人的風格,這個頭陀比丘詞彙的流暢更是特別。聽他的演說是一種享受、學習的經驗。他的演說不會讓人覺得刻板或無趣。他說到一般、日常的事物 —— 也就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或聽到、但不會特別去利用的東西,只有在他提到時,我們才會特別去記得它們的重要性。阿姜曼以正念與觀智忠實地遵循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是一位很重要的梵行比丘。他絕不會以不得體或是世俗化的方式來踐踏它(法)。他的演說採用了全方位的表達方式: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嚴肅、時而鏗鏘有力及切入重點。他以一種我們一般人都很難做到的方式闡述了「法」的深刻複雜性。他善於解析「法」的不同層面,並以一種能對我們的心產生深刻影響的方式來表達。他的註解如此精闢,以致於很難讓人跟上他的水準。我自己也需要向他請教一些我自己都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他也都能迅速熟練地以他的智慧解決這些問題。我從他各種建議中獲益匪淺。」 「我來清邁府前就希望阿姜曼能陪我一起來,而他也爽快地答應了。雖然他並沒有特別對我提到這件事,但可能是因為他知道清邁府有許多適合修行的山林。像阿姜曼這樣的比丘已經很難遇得到了,雖然我是他的前輩,但我由衷崇敬他心中的『法』 —— 然而,他對我還是那麼地謙遜與親切,我有時候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他在前往僻靜之地修行前只打算在這裡停留一下。我必須尊重我朋友的意思,不敢擋他的路,因為真的很難找到這樣的比丘。他一心一意只專注在『法』上,我們都應該衷心祝福他能更上一層樓。在不久的將來,他就可以為我們大家帶來更大的利益。」 「你們若有禪修上的問題,都可以去請教他,你們一定不會空手而回。但請不要去向他索討一些什麼有神奇法力的佛牌、符咒或能擋災之類的護身符,這些都已偏離了修行,因為這樣做都不是出於正當的目的而騷擾他。如果你們這樣做就會受到嚴厲的斥責 —— 別說我沒警告你們。」 「阿姜曼不是那種比丘。他是真正的比丘,真誠地教導大家分辨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他的教導絕不會偏離『法』的正道。他對『法』的修行與知見都忠於世尊的教導,現今沒有人能如他一般,透過法義的討論,向我提出並傳揚如此不可思議的理念,這都是我親身的經歷。我心裡對他非常地敬重,但,我沒有告訴過他。但不管怎樣,他或許已經由他心通知道了我對他的敬意。」 「阿姜曼是一位真正值得受到最高禮敬的比丘,而且毫無疑問的,也是『世間的無上福田』。他從未宣稱自己的道果,然而在與他私下討論佛法的過程中,對我來說已經很明顯了。我完全確信他在聖道中已穩定建立了三果的成就,這一點從他的言行中就可明顯得知。雖然他從未特別提到這種成就,但我很確定:因為他傳達給我的解脫知見與佛經裡面的記載完全一樣。但他對我只有表現出忠誠與尊敬,而我從未看過他有任何的驕慢或固執。他行事如此的謙卑,讓我不禁打從心底景仰他。」以上這些都是在阿姜曼說法結束並回到他的小禪屋後,Chao Khun Upāli長老對在家居士、沙彌與比丘所說的讚美之詞。後來,在場的比丘把這些內容轉述給阿姜曼;之後,阿姜曼在一個適當的場合,也把這些經過告訴了他的弟子。「muttodaya」的意思是「解脫心」,在阿姜曼的荼毘儀式中發送他生平略事的小冊子裡記載Chao Khun Upāli長老在清邁府稱讚他的美德時,有特別提到過。這個名字會被記住,且將會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到後世。根據在烏隆府 Bodhisomphon寺的Chao Khun Dhammachedi尊者所述,阿姜曼於一九二九至一九四〇年間都留在清邁府修行,之後才前往烏隆府。有關他在烏隆府的事情在後面會有交代。他在Chedi Luang寺住了一陣子,阿姜曼向Chao Khun Upāli長老致謝並辭別,準備前往北部尋找適合獨自修行的荒野。Chao Khun Upāli長老隨即同意他的離去,於是阿姜曼獨自離開清邁府治縣,並展開另一段行程。他殷切期盼長久以來渴望已久的理想僻靜之處,而這個完美的機會終於出現了。長久以來他都一直在教別人,這是他多年來第一次有時間獨自修行。起初,他經由Mae Rim縣到Chiang Dao縣行腳,並在那裡的山區與森林裡度過了雨季及乾季。 他的努力已到達最後的關鍵階段,他告誡自己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要認真努力達到最後的目標 —— 不論是生或死,不容許任何的事情再來干擾他。之前因為慈悲心,他盡全力去教導同修比丘 —— 這一點毫無疑問。他的教導成果已開始在他的一些弟子中展現出來,而現在應該是他對自己慈悲的時候了,該是教育並提升自己並超越那些仍需克服內心黑暗面的時候了。 被社會義務與責任所絆住的生活,是一種焦躁不安與被壓到喘不過氣來的生活,根本就沒有能獨處的時間。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種永不間斷的掙扎,卻又不得不忍受。就算有人可能有足夠的正念與觀智,可避開一些負擔並減輕壓力,使他不致於被完全壓垮,但能夠禪修的機會還是很有限;所獲得的結果也可能極少,犯不著失望與費事。 這趟在未開墾的荒野中短暫的獨自行程,是擺脫一切糾葛並獨處的一個好機會。對於某些志在斷除心中內外一切殘餘垢染、黏著的人來說,荒野、偏僻的森林就是居住與修行的好地方。他捨棄一切可能形成「未來有」(來生)種子的「執取」 —— 一切形式的苦源 —— 隨後帶來威脅並產生無盡的折磨。對於一個持之以恆精進的人來說,偏遠的森林很適合他集中心力在「存有」的組構因緣上 —— 也就是誘導我們誤入歧途的內心欺騙大師 —— 並在心中快速斬斷它們。而離涅槃彼岸還很遙遠的時候,與其他人事的糾葛是得不到什麼好處的;因為那就好比在一艘即將要下沉的船上再加重負載。當夢寐以求的梵行生活就近在眼前時,阿姜曼對「利他」的執著一點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