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九号半

田吉顺

在这里,我会请一些医院或者大学里的专家教授作为嘉宾,希望通过了解他们医学前沿的实际工作,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1. 2024/06/26

    第二十期:像切花菜备菜一样解剖肝脏,解剖理念的进步推动外科发展

    几十年前,肝脏手术一直是外科医生的禁区。在我实习的时候,对肝脏手术的感觉,就是血呼淋拉的一片,总是不断的出血。 但是,最近这些年,肝脏手术已经完全改变了。不仅出血量少了,甚至很多手术也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 促进肝脏手术发展的因素有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肝脏解剖的重新认识。 虽然维萨里在6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清楚的提供了人体解剖结构,但是,解剖学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2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一个叫做lanennec膜的结构,但是完全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及外科医生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一结构进行了重新认识,从而大大推进了肝脏手术的进步。 医学科学的发展,可能是靠两条腿走路的: 一条腿是不断进行新的发现,比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学科的进展,为未来30年、50年的医学发展提供新鲜的素材。 另一条腿,则是对前人发现的重新认识。我们可能从30年、5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的科学发现中,去寻找信息与灵感。 本期内容 * 为什么过去肝脏手术成为外科的一个禁区? * 肝叶、肝段是怎么回事? * 200年前就发现的结构,为什么到了最近几十年才被重视起来? * 肝脏外科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 * 解剖性肝切除是怎么回事? * 解剖肝脏和切花菜有什么相似之处? * 为什么之前肝脏肿瘤切除之后,仍然还会转移? * 肝脏解剖理念的进步,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余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外联部副部长 硕士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51 分鐘
  2. 2024/05/24

    第十九期:最新减肥药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它不是追求个人审美的捷径

    这两年上市了一种「减肥神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种本来用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但研究发现,即使没有糖尿病,也可以用于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 而「减肥」,可以说是社交媒体上的永恒话题。于是,这个本来的降糖药,也就进入到大众视野。 那么,在内分泌科专家眼里,如何看待这个减肥药呢?本期我们请到了内分泌科的嘉宾,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减肥药的事情。 在节目中,你可以了解到作为疾病的肥胖症,和我们普通人说的肥胖有什么区别;这个减肥药到底有怎样的效果,对于不同人群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药物。 不过,我更想强调的,不是这些医学知识点,而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药物只是治疗疾病的工具,而绝非追求个人审美的捷径。 我们在医学上得到的所有结论,都是有其前提条件的,不能随便扩大结论的适用范围。但是在传播的时候,那个结论可能才是社交媒体上更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所以,在消费媒体内容时,关注一下结论的前提条件,或许可以帮你更加理性的看待一些问题。 而且,我们的生活有多个侧面,并非所有和身体有关的问题,都需要用医学的方式解决,也不是所有身体的问题都需要医学治疗介入。有时候,它更需要的可能是我们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当你的身材体型还没有到影响健康的程度时,那就让医学的归医学,审美的归审美吧。 本期内容* 什么样的肥胖需要医生进行治疗; * 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 医学上针对肥胖会进行怎样的治疗; * 为什么新型减肥药不会影响血糖; * 人体自身的那个「稳态」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不用担心出现「一边打着减肥药一边吃着垃圾食品」的问题; * 药物依赖和药物耐受有什么区别; * 新型减肥药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 所处情况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看待新型减肥药。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杜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57 分鐘
  3. 2024/05/09

    第十八期:「呼吸吐纳」「治病除根」,这些传统医学中的用词在现代医学和临床思维中意味着什么

    本期请到的嘉宾来自儿科,而且是儿科中疾病问题最多的呼吸科。 关于呼吸道的问题,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止咳化痰」,其实出了化痰,我们还有「排痰技术」。也就是用一些物理的方式,或者呼吸调节的方式,帮助患者把痰排出来。 排痰的技术手段有非常多种,从最简单的拍背、呼吸调节,到咳痰机、支气管镜,差异跨度很大。节目中嘉宾教了一种呼吸的调节方式,很容易学会。虽然和「呼吸吐纳」一样,都是呼吸上做文章,但是这种呼吸调节确实有着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更重要的是,它的验证是有相适应的疾病,而不是可以被无限推广,「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在考虑排痰问题时,医生的思考步骤,则非常好的体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模式。 本期内容 * 排痰技术是怎么回事; * 都有哪些排痰技术; * 呼吸调节排痰怎么做; * 作为一种呼吸方法,为什么认为呼吸调节是有效的; * 如果有咳痰困难,都有哪些比较便捷的排痰手段; * 医生对待排痰技术的态度是怎样的; * 对于排痰问题,医生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 我们如何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问题。 备注: 本期提到的呼吸调节方法ACBT(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在cochrane library 2023年有相关研究,认为在囊性纤维化中和其他排痰技术效果相当,感兴趣可以查询搜索一下。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姜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8 分鐘
  4. 2024/04/29

    第十七期: 「牛皮癣」的疾病修饰治疗:「治未病」没那么简单, 不只看效果和安全性,也要关注药物经济学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皮肤病,曾经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更清楚的认知。这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皮肤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皮肤只是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随着疾病的进展,后续还可能攻击关节、眼睛、心脏,甚至大脑。 因此,医学上提出了「疾病修饰治疗」的概念,希望可以更早的对疾病进行干预,从而延缓或者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本期嘉宾就是银屑病治疗方面的专家,与大家分享关于银屑病疾病修饰治疗的情况,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理念。 虽然自古我们就有「治未病」的期待,但是,要真正实现治未病,不是提出理念就够了,也不是只有理论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基础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大量临床试验,甚至包括真实世界研究,从治疗效果、安全性以至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全面评估后的决策。 本期内容* 疾病修饰治疗是怎么回事; * 银屑病为什么要进行疾病修饰治疗; * 银屑病的疾病修饰治疗效果如何; * 银屑病的疾病修饰治疗安全性如何; * 从经济角度如何评价银屑病的疾病修饰治疗; * 真实世界研究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好处; * 银屑病可以除根吗。 备注: 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Research,RWR),在真实世界环境下收集与患者有关的数据,分析医疗产品的价值,评估风险获益。可以通过不同的研究设计或分析产生,包括但不限于随机试验。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周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罕见病遗传病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秘书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2 分鐘
  5. 2024/04/19

    第十六期: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中期胃癌, 让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可以兼得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曾经聊到对于很早期的胃癌,不用开刀不用化疗,仅仅通过胃镜就可以治疗了。 但是,由于筛查的不够到位,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是,等到胃癌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那么早期了,对于绝大多数国内的胃癌患者,还是需要开刀做手术。 不过,随着胃肠外科的发展,我们的开刀手术也在微创化。近十几年外科界发展最前沿也是最快的领域,就是腹腔镜手术。也就是在肚子上开几个1公分的小切口,然后置入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 对于早期和中期胃癌来说,已经不需要进行传统的开腹手术,而是只要做腹腔镜手术就可以了。 本期嘉宾就是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方面的专家。分享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微创治疗不仅仅是缩小的刀疤,更是一种医疗理念。面对疾病的挑战,我们不仅仅想要活得更久,还要活得更好。对于患者来说,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观念,追求一下生命的长度与生活的质量二者兼得了。 本期内容* 腹腔镜手术是怎么回事; *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相比有哪些优势; * 为什么腹腔镜手术成为了早中期胃癌治疗的金标准; * 为什么腹腔镜手术治疗早中期胃癌的效果比开放手术更好; * 既然腹腔镜手术有优势,为什么有些晚期胃癌还是要开放手术; * 什么是微创治疗的理念。 最后,也再次呼吁,40岁以上的朋友,抽空去医院做个胃肠镜的筛查。无痛胃镜真的没啥感觉,睡一觉挺舒服的。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严加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诊治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4 分鐘
  6. 2024/04/09

    第十五期:把「隐形眼镜」植入到眼睛里治疗近视,ICL晶体植入手术的探索

    中国是近视大国,近视患者达到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更是超过50%。 对于近视的治疗,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激光治疗之外,对于一些不适合激光治疗,或者近视度数相对更高的患者来说,目前还有一种更新的治疗方法ICL,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ICL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一副「隐形眼镜」植入到眼睛里面,整个手术涉及到非常精细的数据评估以及手术操作。 本期嘉宾就是从事这方面治疗与研究的专家,通过了解她如何探索提升治疗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一项治疗的不断完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本期内容* 针对近视的激光手术是怎么回事; * ICL晶体植入手术是如何治疗近视的,它和激光治疗有哪些区别; * ICL可以用于哪些近视的情况; * 什么人不适合ICL手术; * ICL可能有哪些并发症的风险; * 为什么说医生选择晶体时,就像是选择成衣号码; * 一项流程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怎样的工作在里面; * 为了完善一项流程,我们需要怎样的态度。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沈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2 分鐘
  7. 2024/03/27

    第十四期:生命尊严与技术革新,产科医学中的伦理思考

    科技发展的今天,在产科领域,胎儿镜技术可以让我们在妈妈怀孕期间,对肚子里的胎儿进行检查和治疗。 但是,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真正困扰医生的,技术手段可能只是排在第二位,而排第一位的,是我该不该使用这项技术,也就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而产生的伦理学思考。 产科领域的伦理困境,绝不是像电视剧里「保大还是保小」式的狗血问题。事实上,这个在专业产科医生眼里,压根都不是问题。 现实中,医生要面对更加复杂的人性。比如对于生孩子这件事,就会有「坚决一个都不生」,和「没有孩子我可怎么办」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态度。作为医生要做的,不是去做价值上的评判,甚至要放下专业角度的「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情节,而去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选择。 本期内容* 胎儿镜是怎么一种技术? * 胎儿镜可以做哪些工作? * 双胎输血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 临床指南就是科学的人体说明书吗? * 我们如何既接受规范的约束,同时又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 胎儿医学最底层的默认原则是什么? * 产科医生会面临哪些理论困境?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罗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7 分鐘
  8. 2024/03/20

    第十三期:AI为医学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更少辐射更精准且动态的CT扫描

    有了计算机之后,我们结合到X光拍片中,出现了CT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有了AI之后,如果我们也结合到X光拍片中,将出现的「动态CT」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去年开始,大语言模型使得AI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Peter Lee)写了本《超越想象的GPT治疗》,畅想了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但事实上,这些对AI在医学中应用的设想,都还只是局限于一个非常低级别的辅助位置。比如帮助读片,帮助判断皮肤病,辅助诊断,或者蛋白设计、药物筛选等等。 即使大语言模型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考试,这其实也是把AI放在一个完全低级的辅助位置,而远没有开发人工智能的更大价值。 本期嘉宾是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吴鸿智教授,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想—— 人类的感知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如果从获取物理世界信息开始,都是以适应于AI的方式进行的,由AI决定获取哪些信息,如何获取信息,然后进行人工智能分析。而这些适应AI的信息,可能我们人类压根儿看不到也感知不到。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具想象力的成果。 比如,以更小的辐射剂量,获得更加清晰和诊断效果的「动态CT」检查。 当然,本期的讨论还仅限于科学技术层面,而对于相应的伦理问题,我们确实没有答案。不过我们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相信未来应该可以发展出适应人工智能生产力的新型伦理模式。 本期内容* 现在的CT检查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拍CT需要屏气? * 目前的动态CT检查是怎样的?有哪些缺陷? * 如何以适应于AI的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信息? * 将硬件与软件整合在一起的AI工具是如何工作的? * 为什么使用AI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 自然科学或者医学级别的AI,和GPT所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区别在哪? * 如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工作都交给AI,那人类的价值在哪里? * 如果把AI类比于抽血化验,医生的工作将有怎样的转变? 人员介绍:本期嘉宾: 吴鸿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52 分鐘

簡介

在这里,我会请一些医院或者大学里的专家教授作为嘉宾,希望通过了解他们医学前沿的实际工作,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