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约你去看艺术展:19场大展遍布多地美术馆|大湾区艺术节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9月16日启幕。本届文化艺术节联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多地美术馆,推出19场艺术展览,以书画、影像、文献等多种媒介,共绘绚丽多彩的湾区文艺新图景。

回望湾区艺术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是本届文化艺术节的主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协办,于8月29日至10月31日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展出。展览集结粤港澳三地3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回望粤港澳三地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文化结构与历史脉络。

正在香港艺术馆展出的“香江藏珍——香港三大古书画收藏”首次汇聚三大古书画收藏机构——刘作筹创立的“虚白斋”、何耀光的“至乐楼”和利荣森的“北山堂”,精选93组横跨唐代至清代的传世瑰宝,呈现香港收藏界的辉煌时代,展览持续至10月7日。

正在澳门博物馆展出的“从医人到医国——孙中山与粤港澳文物展”,汇集近百件历史图片、文献典籍和实物。

此外,“粤藏粤美——广东省美术馆馆藏典藏精品展”汇聚了省内多个重要艺术机构的300余件珍贵馆藏作品;“岭南潮声——2025粤港澳大湾区摄影作品展”于9月下旬开展,展出摄影作品约180件,呈现湾区新时代的美好图景。

呈现文脉薪火相传

广东是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试验田”与“先锋地”。“笔墨当随时代”的革新理念在一代代广东画家的笔下薪火相传,书写了广东美术波澜壮阔的视觉史诗。本届文化艺术节多场艺术大展对此进行了生动呈现。

其中,“风骨南天——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通过一大批广东近现代名家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回望1900年至1978年的广东美术发展历程。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展出约200件珍贵的木刻作品以及丰富的“抗战图像”,为观众开启一场穿越烽火岁月的木刻史诗。

本届文化艺术节还有多场展览聚焦赖少其、杨之光、廖冰兄、黄宾虹、赵少昂等艺术大师,为观众近距离接触艺术名作提供窗口。

开启多元艺术对话

本届文化艺术节的大展还体现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实现文化联动,在广州举办“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首次面向大湾区公众展出200余件西泠印社社藏菁华之作。该展系近年来西泠印社最大规模外展,展品涵盖创社四英、七任社长、名家精英精心造就的书画精品,以及自明清以来至近现代文人篆刻代表人物的篆刻原石及金石拓本、印屏印谱等文物级藏品。

由广东美术馆与费尔南多·博特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是博特罗艺术在岭南地区的首次集中亮相,汇集博特罗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80余件作品,涵盖油画、雕塑和纸本等媒介,多角度呈现这位世界级艺术大师打造的视觉奇观。

“美美与共——集: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也颇受关注。该展分为“集”与“传”两个板块,“集”通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散落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现从实体流失到数字回归的文化历程;“传”聚焦七位当代艺术家的创新作品,以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图像文献学的方式,将全球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

文 | 记者 李娇娇

图 |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