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范欽慧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歌德說:「樹木有自我」,我們究竟跟自然是一體,還是各自分離?如何感受自然、觀看自然,在大樹搖曳的枝條中,聽見人類與萬物之間的相繫網絡。透過「范欽慧的自然書房」,帶你在文學森林中展閱土地的繽紛,並找回屬於你的故事。 主持人:范欽慧(野地錄音師、自然作家、電台主持人)從1997年後,范欽慧走入自然,透過她的錄音機記錄這片土地的聲音,並製作了「自然筆記」節目,她不但關注環境的議題,也為大家選讀了精采的著作,帶你有系統性的閱讀關於歷史、生態、文化等...。讓你打開耳朵,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 (內容出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6/12/2023

    EP64|令千千岩助太郎魂縈夢牽的群山。《我所回想的群山》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盤點暨補遺調查研究計畫

    著作 :《我所回想的群山》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盤點暨補遺調查研究計畫 專訪 : 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我很感謝安晞老師把這本熱騰騰出爐的千千岩助太郎《我所回想的群山》,帶到自然筆記,作為這個節目26年來最壓軸的分享,讓我感覺到冥冥中有一種奇妙的安排。 雖然我不是學建築的背景,但是我深知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家屋都是依照千千岩教授所測量的建築圖來進行修復,可見得這位號稱為台灣原住民建築研究泰斗的學者,對台灣文化保存的重要影響。 但是更吸引我的是他跟台灣山林與原住民的深刻情感,千千岩助太郎的年代背景是1897-1991,享年94歲,同樣也是長壽之人。他本身是學建築的背景,當年他在28歲來台灣時就任教於台北工業學校(原本的台北工專,現在的台北科技大學)的建築科,後來也在台南工學院(現在的成大)創立了建築系。除了是台灣建築研究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登山家。 他在台灣待了22年,從28歲到50歲的他走遍了台灣山岳,包括了5次的南湖大山,8次的玉山、2次的雪山,還有大霸尖山,無數的山林原野,所記錄的正是1930年代的台灣山林,他在30歲加入了由沼井鐵太郎所創辦的台灣山岳會,沼井其實也只比千千岩大一歲,但卻是引領千千岩入門的師父,這些故事在《我所回想的群山》中有精采的紀錄。 我可以看到在1930年代,這群日本登山者正是擁有現代登山技術與研究訓練的台灣探險隊,他們記錄了眼中所看到的自然山林與原住民樸實勇猛的身影。這本書讓我看到當時的登山教育如何鼓勵女性以及家庭登山,甚至還有多條規劃的路線,真的是推動全民登山教育。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千千岩助太郎對於傳統「蕃屋」美感的欣賞,反對當時總督府集團移住所建的改良蕃屋,認為無趣又不舒適。在台灣的群山行走,歷經各種險境,但是對他而言,山行即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說:「山是靈魂的休息區,也是為下一個工作準備的地方。透過山行,我的靈魂會安歇。」 多年在山林行走,千千岩助太郎跟台灣原住民建立了情誼,台灣的高山讓他魂縈夢牽,1977年他自行出版了《我所回想的群山》,輾轉之間落入歷史學者鄭安晞的手上,這本日文原著,經過安晞的翻譯增訂之後,以更豐實精彩的中文版問世。 同時今年安晞老師也在負責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的盤點與補遺,我問他如何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梳理這些穿越時空的記憶材料,並更完整呈現時代的意義,安晞回答:這些年來他不僅要考據更完整的歷史資料,更要訪談當代人的口述,來呈現後續的迴響。 透過今年這本《我所回想的群山》,讓我感受到千千岩助太郎嚴謹認真的生命態度,對於此刻的我來說,不論是反思26年自然筆記所走過的旅程,或是接下來所要投入的研究,都帶來更多的力量與鼓舞,歡迎聆聽。

    48 phút
  2. 19/12/2023

    EP63|爛漫活出自己的植物學家。《「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著作 :《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專訪 : 張東君(臺灣動物學家、科普作家) 我問東東為什麼牧野富太郎很「爛漫」?什麼是「爛漫」精神?今天所介紹的這位「日本植物學之父」,讓我好奇的是他的成長背景,以及他一輩子對植物所懷抱的熱情及生命源動力。正如他在95歲時仍自述心境為:「縱然外貌如老翁,心情總是花正盛。」 張東君是這兩本書的翻譯。身為動物學家及科普作家,東東的著作也十分精彩,但是我們今天不是在講自然科學,反而是從當年日本自然科學的學術環境,來了解這位植物學者的心路歷程。 牧野富太郎出生於1862-1957,歷經日本最關鍵的明治維新的年代。從町人的私塾學習認字到小學輟學,靠著自學投身於植物採集工作,還自行興辦「植物學雜誌」,直到31歲才成為東京帝大理科大學助手,34歲(1896年)到台灣待了一個多月,在臺北、新竹兩地採集植物。50歲當上講師,65歲才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77歲才從東大講師卸任,而後一直出書到94歲,也就是臨死前還在創作,並持續準備成立牧野標本纪念館,一輩子鍾情做植物硏究,自嘲是「與植物殉情」,又說「若沒有植物,這世界會多麼寂寞。」 我在這裡想起了多年前,台中自然科博館的楊宗愈博士,曾經在俄羅斯博物館找到了151份由矢野勢吉郎在台灣採集的植物標本,時間正是1896年到1897年。我猜想應該跟牧野富太郎有關,加上俄羅斯植物學家馬克西莫維奇(K.J.Maximovicz)於1891年過逝,當時牧野富太郎及東大硏究室所採集的植物都是由他來協助鑒定,所以這批植物標本在1897年就被帶去俄羅斯,卻沒有機會被研究,直到幾年前才被台灣的植物學家所發現。 牧野富太郎生長在土佐(四國)的佐川町,20年前我曾經去過四國,讀了這本書之後,又給了我想要重返四國的理由,更有趣的是,牧野富太郎筆下的植物群像,讓我回到自己的花園,更細緻的去觀察那些陪伴我的花花草草,也想效仿俳句來上一段:「坐忘有情園囿,朝夕草木相伴。」 請千萬別錯過了由張東君老師來跟我們介紹這兩本由牧野富太郎所寫的書「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44 phút
  3. 05/12/2023

    EP62|一滴水在影展中穿梭。《水滴之河》

    著作 :《水滴之河》 專訪 : 李若韻(作家) 「自然讓人投射夢想,直到燈光熄滅,夢是唯一的真實,但我夢想的生態紀錄片到底是什麼?」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有著十分奇妙的主題,是透過參與生態紀錄片的影展的報導,去呈現不同的人文及產業生態樣貌,並和自己內心情感對話,所交織出的一本另類的「生態紀錄片。」 作者李若韻(海草)大學是唸海洋生態,硏究所唸的是廣電。成為一位女性生態影像工作者是她的夢想,於是她去法國唸生態紀錄片硏究所,期待有一天能夠做出像「小宇宙」那樣的作品,然而人生的際遇在這裡轉了彎,原來「生態紀錄片」及影展,只是引領她去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並在這個過程中看見自己。 「水滴之河」背後有著動人的思索,那是一條克羅埃西亞的烏娜河,在歷史的脈絡中這河畔周遭的人群曾經相繫,也曾對立,穿越邊境的相依情節,她說:「每一滴水滴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於是她跳進一條「水滴之河,湍湍的向海流去。」 累積了太多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思索,太多奇妙的經歷,於是她想寫成一本書,但滿滿的收穫以及情緒不知道如何抒發,後來居然透過了一種奇妙的寫作模式,也就是把人生當作最後的十天期限,逼迫自己一天寫一章,想辦法把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聽到這裡,也給我小小的觸動,難道論文也可以這樣寫嗎?) 最後海草不但深刻思索人跟自然的關係,更誠實的寫出自己最想要的樣子,她終於發現原來自己並不適合當一位純然的生態工作者,反而是一位自由的創作者。她在歷經十天的死期之後,又允許多一天的「復活日」,在這一天當中她開始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及困頓,並轉換成一種愛的祝福及感謝。

    50 phút
  4. 08/11/2023

    EP58|突破人的感官限制,展開更貼近自然的神奇旅程。《五感之外的世界》

    著作 :《五感之外的世界》 專訪 :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再尋找奇妙的新大陸,而是透過這些不同的眼光,去看見每一個宇宙。」今天介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開啟了一趟奇幻的感官旅程。讓我了解到每一種生物都是透過自己的「感知」去創造獨特的「環境界」。然而,人類卻是用自己有限的感知,去宰制了所有的環境。 這本《五感之外的世界》(An Immense world: How animal senses reveal the hidden realms around us) 真的是太打動人心。這絕對不只是一個關於生物感官的研究,而是透過這些理解,去提升了人類自己心智能力的著作。過去很多這類的書籍都是以仿生學的角度來探討,但是這本書這帶給我許多生命的啟示,例如傳統的印地安人為什麼喜歡坐在地上思考,因為他們可以感受到更多生命的奧秘,更貼近自己周圍的其他生命,大地充滿了各種聲音,這些聲音都盡收耳裡。當我們更了解其他生物的感知能力之外,才發現人類對於自然萬物有多少的誤解。 海龜如何找到自己出生的那片沙灘?原來章魚可以不經過中央大腦的指揮,就可以靠著腕足去探索世界。長尾水青蛾美麗的尾狀裙擺,根本是用來愚弄蝙蝠的設計….這本書所寫的內容真的太神奇有趣。因此我邀請了鳥類專家林大利老師,由他來跟我們分享的這本書中更多關於鳥類鳴叫的精巧結構,以及關於鳥類感知世界的精彩內容。 其實這本書到了最後一章,還是回到了人類自己,其實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世界就更加的明亮及吵鬧,然而我們的感官也越來越弱,不但看不見、也聽不到,因此作者Ed Yong 也特別提醒著我們,除了要去理解動物神奇的感官能力之外,更要去尊重及保護這些物種,學習「靜下來,暗下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越能對其他生命「感同身受」,就會更明白這個世界是多麼的遼闊又是多麼的美麗。 請千萬別錯過了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老師來介紹這一本《五感之外的世界》,歡迎收聽。

    48 phút
  5. 31/10/2023

    EP57|聆聽穿梭的寫聲之旅-風行者系列-1。

    我和佳盈是因「風行者台中捷運聲景音樂創作案」而合作,李佳盈是非常厲害的音樂家,她擁有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影像配樂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組雙碩士。作品風格形式多元,並屢獲國際比賽肯定。 這次聲景採集音樂創作,由我負責各站附近的聲景採集,而她則是透過音樂和這些聲景所呈現的意含、節奏及旋律進行對話。於是我們沿著捷運的線索,展開一場獨特的寫聲之旅。透過我們的感知及詮釋,捕捉對當下存在的感動與印象,表達出不同的聆聽美學與土地關懷。 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共同傾聽著台中的日常。或許是一段水聲、公園裡的笑語、蟲鳴鳥叫,市集鼎沸,每一個聲音的源頭,都埋藏著地方獨特的紋理,比如松竹站的孩子與鴿子成為這段旋律的序曲,難得都會綠地,有著典型的城市節奏,而在南屯站,我們則是去傾聽三百多年來求神問卜的聲聲探問,或許就跟打電話一樣,總是希望上天的回應。而在大慶站卻是聽見另一段「甜蜜滋味」,放學後的小女孩和爸爸牽著手排隊等待,他們的對話就跟阿伯賣的豆花一樣,一切都是甜美的回憶。 尋常的聲音,在旅人的耳中又是不同的風景,沿著捷運的動線,走入這既真實又奇幻的旅途,感受著聲音的現象,在空間中穿越遊蕩又凝聚消失,這些意念的交織,都可以鋪陳出不同的風景,也正是聲景創作的靈感來源。請千萬不要錯過了李佳盈老師的專訪,以及我們共同為台中捷運站所創作的聲景採集音樂。

    49 phút

Giới Thiệu

歌德說:「樹木有自我」,我們究竟跟自然是一體,還是各自分離?如何感受自然、觀看自然,在大樹搖曳的枝條中,聽見人類與萬物之間的相繫網絡。透過「范欽慧的自然書房」,帶你在文學森林中展閱土地的繽紛,並找回屬於你的故事。 主持人:范欽慧(野地錄音師、自然作家、電台主持人)從1997年後,范欽慧走入自然,透過她的錄音機記錄這片土地的聲音,並製作了「自然筆記」節目,她不但關注環境的議題,也為大家選讀了精采的著作,帶你有系統性的閱讀關於歷史、生態、文化等...。讓你打開耳朵,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 (內容出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ó Thể Bạn Cũng Thích

Bạn cần đăng nhập để nghe các tập có chứa nội dung thô tục.

Luôn cập nhật thông tin về chương trình này

Đăng nhập hoặc đăng ký để theo dõi các chương trình, lưu các tập và nhận những thông tin cập nhật mới nhất.

Chọn quốc gia hoặc vùng

Châu Phi, Trung Đông và Ấn Độ

Châu Á Thái Bình Dương

Châu Âu

Châu Mỹ Latinh và Caribê

Hoa Kỳ và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