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人人都是主播

  1. 2017/07/06

    在找对象这件事上

    同学们同学们~最近工作非常忙,电台更新会很慢,请大家去公众号找我们玩哈! 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你知道,单身狗们聚在一起,是非常乐意畅想“理想中的Ta”的。我问过很多朋友“你想找什么样的?”,基本上答案可以分为两类。有的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一个比较内向的朋友,希望能找到和他一样内向的女朋友,两个人安安静静的多美好。也有人喜欢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另一个内向的朋友,就希望找一个开朗的人,希望对方能让自己稍微外向起来听起来都有道理。在找对象这事上,有的人觉得同性相吸,相似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有的觉得异性相吸,不同的人在一起新奇好玩。你觉得呢?心理学研究者支持“相似相吸”。双方共同点越多,就越喜欢彼此。这种共同点包括,态度、价值观、性格、人格特质,处事风格等等。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那么可能更愿意与同样悲观的人待在一起,而不是那些整天积极阳光满嘴正能量的人。但也有人会觉得,也有很多差异很大的情侣,在一起也很幸福啊。如何解释这些情况?之所以人们认为「相异相吸」,有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似性起作用的方式很巧妙,导致它误导了人们相信,我们互相吸引,是因为我们不一样。比如,知觉到的相似就会带给我们这种错觉两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很大差异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彼此认为对方和自己是相似的就好了。研究显示,相比于真实相似,知觉到的对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无论是在第一次见面时,还是长远来看,都能够更好地预测亲密关系的成功,以及关系满意度。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结婚,他们爱上的是某一种人,然后把伴侣想象成这种人。这种构造美满形象是有助于维护亲密关系的。在另一方面,它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实际上被和自己很不同的人所吸引,就是因为这种知觉错觉使得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某个核心特征的相似,比起其他次要方面的相似更为重要。比如,双方的处事风格、态度和价值观上的一致,可能比是不是都爱吃香菜更重要。也许外人眼里,会觉得“Ta都这样了,你还能忍得了?” 但其实某些存在差别的地方,也许并不是伴侣真正在乎的,更不成为他们彼此吸引的原因。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对方和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差异性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有时候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因为Ta虽然不是我现在的样子,但是理想自我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如果那些人远超过我们的理想自我,而令自己相形见绌的话,这种威胁感和卑微感是非常不快的。但如果那个人只比现在的我好一点点,那么Ta带给我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了。那么,相似性是在一起的全部前提吗?电影《龙虾》虚构了一个反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婚恋受到严格的规定控制,并且有强硬的价值判断:单身是有罪的。夫妻是要匹配的。单身的人被集中在一个酒店中,他们有45天来寻找配对的伴侣。不然就会被强制转化成一种动物。单身狗的噩梦成为了现实:单身真的会变成狗。最讽刺的是,这个世界规定,可以结为夫妻的两人必须有“相同之处”。而被认可的匹配都是些非常肤浅、表面的、机械的共同点:都会流鼻血、都瘸腿、都近视……一位男士为了与天生经常流鼻血的女伴尽快结婚,每天需要撞桌子来故意让自己也流鼻

    7 分鐘
  2. 2017/06/26

    人们为什么会沉浸于回忆过去?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阅读更多心理学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你喜欢回忆过去吗?回忆的捍卫者和反对者们常常打得不可开交,捍卫者们认为回忆总有一种魅力,回忆里已故的爷爷做饭是最好吃的;小时候的友谊是最单纯的;童年看过的动画片玩过的游戏,都是经典,比现在小孩儿喜欢的那些,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反对者则说:世界一直是糟糟的样子,只不过那时候你单纯,感官都还没打开,再烂的剧都能津津有味追下去。有些人那时候行,现在不行了。有些人那时候在,现在不在了,这都加重了你的错觉。现在的你复杂、多疑、挑剔、你本能地抗拒,经常不高兴,因为你知道的多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想跟你聊聊,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回忆过去?以及,回忆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我们对于过去经历和事件的记忆,被称作情节性记忆。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回忆起的情节性记忆,都是准确、真实的。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我们开始记住一件事,到事后去回忆它,在整个过程中,差错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 重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回忆是我们在对某一段情节性记忆进行重构,而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个人感知、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社会影响,等等。比如,大众文化总是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和周围人更难以交心,所以,我们在回忆小时候的友谊时,记起来的全是和朋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打游戏的日子,会想象当时的关系比现在更加“纯粹”。 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小时候关系中幼稚的争吵、不加掩饰的恶意,而强化那些“分享零食就是好朋友了”的美好时刻。 此外,当我们只真正记得过去发生某事的某些方面时,我们的大脑会进行虚构,即通过已有的、与事件本身无关的知识,来“自动补完”这段记忆,让重构的记忆更加完整连贯。 所以我们在重构记忆的过程中,经常会“记岔了”,甚至出现与事实相差甚远的情况。怀念过去,不仅是怀念某段记忆本身,也可能是在怀念曾经自己的某些状态。 小编身边有一些朋友,总是很怀念学生时代,也总是很羡慕那些还在学校读研究生的朋友。还有一些已婚的朋友,总是很怀念单身的日子。 发生的事情无法逆转,曾经的时光无法倒流。相对于现在,过去是一种永恒的丧失。 长大后的我们,失去了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不必为未来打算的轻松感觉;工作之后,失去学生时代的寒暑假,和那些跟朋友们在校园里无所事事闲逛的时光;结婚后,我们也会失去单身和恋爱时的自由,扛起许多必须负担的责任。当我们丧失了所爱之人或所爱的事物,就很容易沉浸在关于他们的回忆中。常常回忆过去有多美好的人们,也是在以这样的方式,缅怀着已经不会再来、且被我们的大脑美化过的过去。而这,正是那些反对回忆的人们所警惕的,微博@里八神写道:李若彤带雕上电视了,朱茵牵驴也出来了,《我爱我家》要拍大电影,心情复杂。不想见美人迟暮,不想见冷饭再炒,已离开的的九零年代就让它离开。既然我们的回忆是不真实的,过去是已经失去的人生,那么问题来了:总是怀念美好的过去,是不是就一定是不好的呢?会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是有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 1. 留意你怀念过去的方式 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塞蒂克丝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将回忆过去作为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问自己过去的经历给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意义的时候,回忆过去对我们就会是有益

    8 分鐘
  3. 2017/06/24

    凡是被压抑的,总会卷土重来 | 为什么“别去想它”是行不通的?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如果想阅读更多心理学科普文章,就去公众号 简单心理(ID: janelee1231)找我们喔!各位听众~试着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北极熊,然后你就会发现,接下来的每分每秒,你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头北极熊。”你有没有过像这样去压抑自己心中所想的时刻?可能是不希望自己陷入抑郁或焦虑的情绪,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再这样消沉了”;可能是痴迷于某个人,忍着不要给对方发消息,时间全花在了输入和删除上;还可能是定下了又一个节食计划,晚上拼命克制自己不要吃夜宵,远离冰箱八百米。 压抑,是指人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再去想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 习惯压抑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的人,还可能会刻意去避开那些可能会让你想起它的地点、人、事、物、避免跟他人讨论相关话题、一旦快要想到它,就想尽办法转移注意力,甚至不惜让自己喝醉,或是沉迷于某些替代物,来麻痹自己。 这一心理过程,与强迫症有一定关联,因为强迫症患者会不断尝试去赶走脑海中那些不想要的、入侵式的念头。 那么,压抑自己的想法或情绪,到底能不能把它们从脑子里赶走呢?很遗憾,研究表明:不能 早在1987年,韦格纳教授及同事进行了著名的“白熊实验”。实验结果印证了开头那句话:当告诉人们告诉自己“不要想一头白色的熊”的时候,人们反而更经常想到一头白色的熊。 韦格纳等人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讽刺进程理论”,指的是你越是想压抑某个念头,它越是可能冒出来。 这就意味着,一旦我们压抑某个不想要的念头,就会进入有不想要的念头—>压抑—>念头挥之不去—>更大力压抑—>念头更加挥之不去的恶性循环中。而压抑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这样的恶性循环。 就像大多数减肥的人体重都会反弹一样,压抑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即使一时做到了,过一段时间也会“反弹”,还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行为会“反弹” 满脑子都是北极熊,对我们的生活大概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压抑的后果不只是这么简单:我们压抑的念头或情绪,最终会体现在行为上。 一项研究指出,让人们压抑吃巧克力的念头,不仅会让他们更想吃巧克力,还会导致他们真的吃更多的巧克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节食总是失败…… 研究者进一步做了个关于戒烟的实验。结果发现,一开始人们压抑自己想抽烟的念头时,每天抽的烟确实变少了。但是,一旦不再压抑这个念头,这些人会比原来抽更多的香烟。 我们压抑的念头,最后都会无声无息地以行动表露出来。此外,压抑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会严重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比如:长期压抑悲伤的情绪和哭泣的冲动,会提高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例如哮喘;长期压抑亲近他人的倾向,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例如胃溃疡;长期压抑愤怒,或和人争斗的冲动,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弗洛伊德 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压抑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呢?好好地表达出来不可以吗?相比起欧美地区的人们,东方人更加委婉,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另外,包括亚洲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认为,压抑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是自控力强的表现,对于男性而言尤其如此,不然会显得“不够男人”。 相反,情绪的流露,或任由一些想法充斥在脑海里,或是体现在行为

    10 分鐘
  4. 2017/06/21

    被人冤枉怎么办?|《替罪羊自救指南》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阅读更多心理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简单心理(janelee1231)《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讲的是:被冤枉和误会的时候要不要澄清?印象最深的是黄执中说的那种“被冤枉的感受”:就好像胸口想要有吐血的感觉。我至今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被认为偷了同桌的笔,几个星期后才有人发现是冤枉了人。 但当时,班主任点着这个同学的脑门骂他“小偷”、“贼”。他百口莫辩,一边哭一边浑身发抖。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十多年后那个同学再跟我说起这件事时,依旧很愤怒,他说:“我这辈子,最讨厌被人冤枉了。” 莫名其妙就背了口黑锅,这位同学就是我们所说的“替罪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被冤枉和替罪羊,也就是我们说的丢黑锅和背黑锅。丢黑锅,指的是当产生负面结果时,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做出不公正的指责甚至惩罚,而事情的真相则被忽视或蓄意掩盖。 “丢黑锅”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个体把锅丢给另一个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或者是帮助他人逃避责任。 比如大家组队打游戏,A犯了错,为了不被指责,而说是B手滑;或者,A知道是C犯了错,但为了不让C被踢出队,而说是B手滑。 丢锅也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尽快从事件中抽身。还是组队打游戏的例子,输了一局,不知道谁坑了全团,团长质问A;A为了免于被骂,而说这局输了都要怪B划水。 2.个体把锅丢给某一群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个体认为问题是某一群体造成的,即使实际上并不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偏见和歧视都是这样的丢锅:看到车子停歪了,认为一定是女司机;发现东西丢了,就说是外地人拿的等等。3.群体把锅丢给某一个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一群人认为问题是某个人造成的,并孤立对方。 例如,在学校里,老师抽屉里被放了青蛙,问是哪个同学做的,没人承认的话就集体罚站罚抄写。这时,全班同学都指是A做的,无论真相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A就成了集体的“替罪羊”。 4.群体把锅丢给另一群体 这一形式的丢锅,是指一个群体共同经受了某一问题,然后指责是另一个群体造成了这个问题。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见,例如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 尽管丢锅有很多形式,但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个人心理层面。因此,接下来小编会重点讨论个体背锅的心路历程。无故被人丢了锅,背锅的一方往往会陷入愤怒、悲伤、失望、委屈等负面情绪中,在家庭、社交或亲密关系中感到失控、孤独、被抛弃、被欺负、被背叛等等。情况严重的话,替罪羊们会在很长时间之内,遭受心理创伤的折磨。 创伤修复专家斯丁博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丢锅的人和替罪羊,是掌控与被掌控、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所以,替罪羊们也具有一系列“好人”特质,比如:富有同情心愿意付出甚至自我牺牲容易原谅他人拥有较多社会资源倾向于相信事情的发生不受个人意志左右不太容易分辨出来自他人的操控或虐待 简而言之就是人傻钱多靠谱善良……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忍心把锅丢给这些好人呢?人们丢锅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丢锅的本质,很像是自欺欺人,罗斯柴尔德等学者提出,丢锅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主要可以从保持道德价值感和保持个人控制感 这两个方面来解释 我们先来说说保持道德价值感,人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认为,丢锅是诸多防御投射中的一种。 防御投射,指的是我们自己内心对某种冲动或想法感到恐惧,为了缓解这种

    10 分鐘
  5. 2017/06/17

    被嫌弃的边缘型人格的一生

    hi ~ 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想看更多心理学科普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一个朋友和我们讲了她闹心的男友,她的男朋友是个情绪反复无常的人,对她忽冷忽热,而且特容易无缘无故发火。他们的异地恋经历了无数个吵架分手和好的循环。她对我说:“我真的受够他了,这次一定要分手。” 可是男友一个电话打来,崩溃地对她说:“我把腿摔断了,现在我只有一个人,真的很害怕,我真的很需要你。”她不忍心,于是飞到美国,等她出了机场见到男友的时候,男友健全的双腿往地上一跪,对她说:“求求你别离开我。”每每我这个朋友跟我抱怨她男友的时候,我脑中浮现的几个字愈加清晰,那就是「边缘型人格」。什么是边缘型人格? 人格是一种广泛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是本性,那便是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但是,边缘型人格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稳定!在情感方面:他们的情绪在一天中甚至一个小时中,可能会有多次的剧烈起伏。与双相情感障碍不同的是:抑郁和躁狂更替周期较长,而边缘型人格的人,情绪转变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几分钟内跌宕起伏,异常刺激。在人际互动以及亲密关系中:边缘型人格的人往往无法,或很困难与他人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关系。Ta可能对你忽冷忽热,前一秒还跟你恩爱有加,后一秒冷淡的不行。他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是非常不稳定的,完全取决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且经常会陷入理想化和自我贬低的极端。与伴侣在一起时,对自我的评价很正常,甚至过于正性:“世界安好,我是最幸福的人。”一旦与亲密的人分离,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我厌恶,身也空了,心也凉了,自尊碎的连渣都不剩了,简直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留在这世上的必要。他们极度害怕被抛弃:其实他们各种不稳定的根源,是对于被抛弃的强烈恐惧。他们可能会努力逃避真实或者想象中的被抛弃,典型的边缘型人格特征是,“你只要不离开我,要我怎么做都行”。 除此之外,边缘型人格的人就像活火山一样,可能完全没有预兆地爆发出情绪,而且情绪爆发的后果很严重。当他们因为被抛弃而感到生气、委屈、惊恐和愤怒时,他们会被这些压迫性情绪所淹没,从而失去自我控制。有些时候这些情绪完全是不合时宜的,也许一个微小的批评就可能招来愤怒的爆发。而在她们爆发式的情绪后跟随的往往是:疯狂购物刷爆卡,暴饮暴食,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做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或者故意参与危险的事情中去:例如飙车、药物滥用。如果再严重点,Ta可能会用自残或者自杀来威胁对方不要离开。但神奇的是,边缘型人格那种独特的、极端的「人格美感」甚至会吸引很多人接近他们。他们随时散发着一股迷人却有点危险的气息,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有魅力的。在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比常人更加阳光有活力、善良亲切。电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都带有边缘型人格的特质。同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边缘型」的特质,这些特质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边缘型特征水平上偏高,例如做事情有冲劲、在社交中可以快速吸引他人并建立关系,这些特质也许会在生活中帮助到我们。并且,存在一些类似于「敢爱敢恨」和「放纵不羁」的边缘型特质,可能会令一个人显得更可爱,更真实。毕竟,一个真性情的人是很

    13 分鐘
  6. 2017/06/14

    “那个笑容背后,是无法抑制的悲伤”|隐藏在面具之下的微笑抑郁

    hi ~ 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小编某天和朋友一起去探望了一个患抑郁症的朋友,那是一个很好看的女孩,说话的时候一直在微笑,虽然声音有点紧张,但看起来非常友善,也没有那种抑郁症普遍会有的情绪低落和压抑感。在我们都以为她已经有所好转,为她感到高兴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说:“那你现在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吗?”女孩笑了笑说:“我只是想死啊。” 我们愣了一下,她接着说:“我现在活着是因为我觉得妈妈为了我的病,牺牲了那么多,如果我不好好对待自己,太对不起妈妈了。但我真的觉得活着太累了,太没意思了。我真的想死,我的愿望就是可以去死。”后来她妈妈跟我们说:“医生说她是“微笑型抑郁”,因为隐藏的太好了,所以直到她已经自残了7、8次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在她微笑的背后,是认为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绝望。“微笑型抑郁”是一种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的感觉。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爱逗别人开心,但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悲伤一样。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性的心境低落、对所有活动失去兴趣、丧失愉悦感、活动减少、体重明显增加或减轻,失眠或睡眠过多,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反复想到死亡等等。诊断手册里所描述的这种每天很悲观、很难过、社会功能丧失的人似乎才是我们想象中典型的抑郁症,但并非所有人的抑郁表现都是相同的,“微笑抑郁”者确实有很多抑郁的症状,但与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郁者可能看起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们很友善,甚至是一个团体中“开心果”一样的存在。因此,当这些微笑抑郁者最终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时,家人和朋友往往会非常震惊、难以置信。一位微笑抑郁者曾感叹:“自打学会了微笑,表情和心情就再也没有关系了。”那么微笑抑郁究竟有多危险?抑郁的情绪和感受并不会因为你的忽略或是掩饰而消失,事实上,微笑抑郁者在尝试用微笑去隐藏、逃避抑郁的同时,也在“喂养”它,抑郁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更强大、丑陋的面目重现,淹没你所有的希望。“假笑”其实是非常累和难以维持的,微笑抑郁者有时会因为自己不能“完美”的隐藏自己的悲伤、不能给他们见到的每个人一张快乐的笑脸而感到强烈的负面体验,而这些烦躁、疲劳、悲伤和紧张等负面情绪,早晚会找到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此外,我们很难察觉到那些微笑着的、开朗的人,同时也是抑郁和绝望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在谈到微笑抑郁的危险性时说:“微笑抑郁者比典型抑郁者的不确定性高很多,当他们微笑着感谢你的帮助,说自己有所好转的同时,可能已经在心中决定要自杀了,这才是微笑抑郁危险的地方。”有几种类型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微笑抑郁:• 比如内向的人:他们更容易发现自身抑郁的问题存在,却很难去和别人谈论自己的情绪。所以常常在别人问“你还好吗?”的时候,只能回答出“我没事啊,挺好的。”• 还有完美主义的人:他们对自己要求过多,认为自己不能在任何生活领域内失败,因此也会更容易用微笑和强装的乐观来隐藏自身的抑郁。• 此外,一些看上去幽默的人,他们习惯了在别人面前笑,或是引人发笑,但是他们不愿意去承认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

    9 分鐘
4.3
(滿分 5 顆星)
6 則評分

簡介

人人都是主播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