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樂[我要被討厭的勇氣]
◎綜觀阿德勒思想的地圖──《被討厭的勇氣》: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踏上幸福人生的指南針──《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也因著去愛人,才終於得到幸福。
岸見一郎
哲學家。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師與顧問。著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學作品。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心靈雞湯,是一面鏡子
你真的想改變,還是你只想看起來像在努力?
我曾經以為,自己不快樂,是因為童年有傷,是因為社會太現實,是因為人性太冷漠。直到我讀了《被討厭的勇氣》,才第一次被逼著問自己一個不想回答的問題:
「你現在的選擇,是為了什麼目的?」
這本書不是雞湯,不會安慰你說「你已經很好了」。它更像是一場夜裡的對話──一位年輕人滿肚子不甘與焦慮,質問一位哲學家:「為什麼我努力了還是痛苦?為什麼我總是在意別人眼光?難道是我太脆弱嗎?」
哲學家的回答,讓人想翻桌:
「不是你有創傷才不幸福,而是你選擇不幸福,為了逃避真正的責任。」
「不是你沒自信才退縮,而是你想用退縮來避免競爭。」
聽起來不近人情對嗎?但也正是這種殘酷直白,讓你不得不回頭看──原來我一直說的「沒辦法」,可能只是「不敢改變」的藉口。
📕《被討厭的勇氣 II》|自由之後,是幸福的責任
當你開始試著不討好、不迎合,開始勇敢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你以為從此會海闊天空。
但現實呢?你發現人際變得更難,職場關係更冷,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我錯了?
於是第二本書出現了:《被討厭的勇氣 II:被討厭,然後呢?》
三年後,那位年輕人帶著怒氣回到哲學家面前:「我照你說的做了啊,結果什麼都沒變,甚至更糟!」
而哲學家這次沒有給他安慰,只說:
「你不是做不到,是你還不願意承擔幸福背後的責任。」
幸福不是感覺,不是結果,它是「即使知道會失敗,仍然願意去愛、去信任、去合作」的選擇。
這句話,就像一記悶棍打在我們的自我中心上:原來我們不怕痛苦,我們怕的是,一旦幸福沒成功,就沒藉口了。
🌪 那些我們說的「為你好」,其實是在操控?
第二本書最讓人震撼的,是一個觀念:「課題分離」。
當你焦慮孩子的成績、干涉伴侶的決定、幫朋友解決情緒問題到快崩潰時,你可能在做的,是越界了對方的課題。
哲學家說:「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
這不是冷漠,而是尊重。真正的信任,是我相信你能為自己負責,而我也會為我選擇的人生負責。
想一想,我們有多少愛,其實混著控制?多少「我為你好」,其實是「照我的方式才安全」?
這套書最狠的地方在這裡──它逼你從每一段人際關係裡抽絲剝繭,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說你想自由,你敢為自由承擔什麼?」
「你說你要幸福,你願為幸福冒多少風險?」
🧭 真正的勇氣,是什麼?
你可能會問:「所以我要怎樣才算真的勇敢?」
書裡的答案不華麗,它說:當你能夠被討厭,卻仍選擇去愛;當你能夠被誤解,卻仍選擇誠實;當你能夠孤單,卻仍選擇前行──這就是勇氣。
不是改變了別人,而是你願意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並且,承擔它。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教你變堅強,而是教你變誠實。
它不是讓你贏,而是讓你醒。
不是叫你拋棄人群,而是讓你學會:我不需要被喜歡,才能有價值。
這是一套讓人不舒服、卻會改變你人生軌道的書。
你可能會邊讀邊生氣、邊辯駁、邊懷疑自己,但也會在某個段落停下來,突然哽住,然後問自己:
「我活到現在,真的是為了我自己嗎?」
如果你也曾這樣問過自己,那麼──
這套書,值得你靜下心,讀完。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Thông Tin
- Chương trình
- Đã xuất bảnlúc 02:02 UTC 1 tháng 7, 2025
- Thời lượng39 phút
- Xếp hạngSạ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