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1小时前

    羊晚携手省中医院:“岭南养生局”成旅博会新焦点,国际旅游大咖体验中医养生

    当岭南中医药遇上广东文旅,迸发出璀璨火花! 在2025广东旅博会3.2馆,由羊城晚报与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打造的“岭南养生局”主题展,9月12日至9月14日,连续三天人气爆棚。 闻香识药材、火龙罐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展示、时节药膳体验等互动体验,不仅吸引银发群体,还迎来大量年轻观众体验,观众大排长龙。 目前,已有多家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负责人在参观体验“岭南养生局”后,对主办方表达了希望合作引进项目的意愿。 不仅如此,9月14日,火爆出圈的“岭南养生局”主题展区,吸引来自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旅游行业大咖到场亲身体验。 据悉,“岭南养生局”首次以实景空间形式落地旅博会这一国际化文旅平台,将岭南道地药材、名医技艺与旅游场景深度嫁接,集中呈现“岭南文化大模型+省中医院专业养生+广东旅博会资源赋能”三方协作生态,突出“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的融合理念。 国际旅游大咖体验中医养生 在展区现场,俄罗斯国家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Evgenii Burdo与俄罗斯国家旅游发展中心Sergei兴致勃勃地亲自触摸、嗅闻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等8种广东省首批立法保护的中药材。 资深中药师现场带领两位嘉宾辨识药材的外观、气味与功效,并讲解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 据俄罗斯嘉宾介绍,在莫斯科有不少大医院已经开设了针灸科,中医药在俄罗斯越来越受欢迎。 来自委内瑞拉的参展嘉宾迭戈·卡斯特利亚诺与莱昂内尔·马托斯,对火龙罐、热敏罐等中医疗法体验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想不到在广东旅博会上分能亲身体验感受一番中医养生的魅力,大赞感觉很棒。 《广东康养文旅地图》旅博会下载破两万份 记者从2025广东旅博会组委会了解到,由羊城晚报携手广东省中医院共同推出,在“岭南养生局”首发的国内首张《广东康养文旅地图》,让边旅游边养生有了全新指引,现场下载量突破两万份。不少入场观众现场表示,已规划了好几条路线。 据悉,这张地图以打造岭南特色中医药旅游产品和康养旅游品牌为纲要,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选资源为经纬,把岭南道地药材基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温泉康养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未来地图将接入羊城派-文化通频道,具备导航、预约、听讲解等实用功能。药香随路径蔓延,疗效按图索骥,让“看中医”变成“游中医”,让康养之旅直达岭南山水。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沉浸式、场景化、可带走的养生文旅体验,持续放大岭南中医药文化声量,向全国递出一张“闻得见粤韵药香、记得住岭南疗效”的特色中医药旅游名片。 文、图 | 记者 黎存根

    3 分钟
  2. 4小时前

    战火中的童心之美,抗战题材儿童小说《芥园花铺》研讨会在京举办

    近日,“战火中的童心之美和人性之光——抗战题材儿童小说《芥园花铺》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接力出版社主办。 《芥园花铺》是儿童文学作家马三枣的最新作品。 这个故事讲述了芦花镇上,罗友梅家开有一间名叫“芥园”的花铺。日军侵占芦花镇,爸爸被抓走,妈妈带着友梅和二哥去山里避难。爸爸被日本兵害死后,罗家人回到芦花镇,芥园花铺重新开张,但这一次,花铺成了接送抗日情报的秘密站点。 抗战胜利后,罗家母女在芦花街遇到一对可怜的“哑巴”姐弟,好心收留了他们。可后来发现,这对姐弟是“开拓团”移民丢下的日本孤儿,罗妈妈对他们的态度变得冷淡。但罗家母女最终还是选择以爱和宽容,接纳了他们……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关于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一个全球性共识:避免过早展示战争中的血腥暴力元素,以免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但回顾战争、反思战争又离不开战争场景。如何书写战争的惨烈,同时以美好的文字进行表达是一大挑战。 “《芥园花铺》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尺度,揭示了在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人性的光辉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基。”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认为,《芥园花铺》分别呈现中国儿童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创伤,以及日本普通家庭被卷入战争后的遭遇,揭露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 “这种跨文化、双视角的叙事结构在儿童文学领域很独特,拓宽了作品的国际视野。马三枣的语言细腻真切,情节设置自然,贴合儿童心理。比如汉奸给孩子一支笔,孩子一开始舍不得扔,挣扎之后才丢掉。这是从孩子视角出发的书写方式。”郭义强说。 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李忠看来,《芥园花铺》用孩子的眼睛看战争,贴近儿童生活的细节,让宏大的抗战历史变成了可触摸的成长故事。 “充满童真的语言、花与孩子相互映照的诗意表达,更让孩子愿意读、读得懂。除了视角创新、形象创新,马三枣还将花的意象用到了极致,这种以美载道的写法,拓展了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艺术空间。”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表示,马三枣曾以文化韵味浓郁的儿童小说名世。文化小说需要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作家将这一优势转化到《芥园花铺》中,创作了一部以抗战为背景,从中日两国的两个女孩友梅与千鹤的视角进行叙事的优秀作品。 高洪波说:“两个不同的家庭,却同样受到战争的伤害。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使《芥园花铺》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感人力量。” 文字|记者 何晶 图片|主办方提供

    3 分钟
  3. 4小时前

    “一签多行,畅游澳琴”受关注,横琴升级亮相广东旅博会

    在2025广东旅博会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次以“旅游目的地合作伙伴”独家冠名身份亮相,“一签多行,畅游澳琴”全新主题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焦点。 本次参展,合作区提出全新文旅推广口号——“一签多行,畅游澳琴”,集中展示了横琴丰富的文旅资源及琴澳融合的最新成果。 通过澳琴沉浸式展区、澳琴文旅推介会、商贸配对会等主题活动,积极推广“一程多站”跨境旅游新体验,进一步提升澳琴联游的国际吸引力。 在旅博会1.2号国际馆,澳琴两地联手打造“沉浸式澳琴体验区”。 横琴展馆首次通过虚实结合的3D裸眼动态场景技术,立体呈现澳门塔、大三巴牌坊、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天沐琴台等澳琴地标建筑,葡挞、横琴蚝等美食碰撞以及格林披治大赛车、横琴网球赛等赛事特色内容,吸引了不少参展客商和观众的关注。 旅博会期间,合作区与澳门旅游局联合举办了澳琴“一程多站”文旅推介会,重点围绕全运会、亲子、康养、研学、海岛等主题,结合“团进团出”“一签多行”等便利通关政策,推介澳琴“一程多站”旅游线路产品和政策,全面呈现琴澳联游的特色产品和文旅资源。 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吴创伟表示,当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紧紧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以“服务澳门、联动湾区、面向世界”为主线,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近年来,合作区加强与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协作,推动“一会展两地”“团进团出”“一签多行”等创新机制和政策相继落地。截至目前,“团进团出”政策已带动超7万人次跨境游览,55家旅行社获得资质认定。 同期举办的澳琴企业商贸配对会吸引了近100家海内外采购商、买家团与25家澳门横琴参展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会议现场洽谈踊跃,有效推进了跨境旅游资源整合与项目合作,为“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商业合作契机。 文 | 记者 黎存根 图 | 主办方提供

    3 分钟
  4. 4小时前

    超15万人次入场!广东旅博会带来更实惠的“诗和远方”

    9月14日,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落下帷幕。 据不完全统计,三天总入场观众超15万人次。广东金秋文旅消费券旅博会线下专场,初步统计消费拉动比例达1:5。 其间,成功举办“文旅英才汇南粤”人才供需对接会、“广东文旅产业派”系列活动等各类活动超70场,吸引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机构、超100个优质旅游目的地及500余家文旅企业参与;省内外16家行业协会组织超500名专业买家洽谈采购,十余所高校组团到场观摩见习。 国际化水平更高,彰显湾区文旅影响力 本届旅博会国际馆参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展会期间,30余场国际文化展演、旅游推介活动轮番登场,44个国家驻穗总领事馆官员及国际文旅机构驻华代表等莅临巡馆,充分彰显广东在对外文旅交流合作领域的丰硕成果与独特优势。 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国际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奥列格·科丘格表示,“旅博会为俄罗斯与中国文旅业界搭建了高效的对接平台,在这里我们结识了许多广东旅游行业的合作伙伴,让我们精准链接大湾区消费市场。” 本届旅博会首设入境旅游展区,展示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成果:边检及出入境部门详细解读签证与通关创新举措,机场、公交、客轮及邮轮母港等展示高效智慧的运输服务,头部文旅企业推出入境旅游主题线路和岭南特色文创产品,一系列智能交互创新场景吸引外国观众体验。 惠民力度更大,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本届旅博会将“惠民利民”贯穿全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展会期间发放广东金秋文旅消费券,设置旅博会线下专场,初步统计消费拉动比例达1:5,有效撬动金秋文旅消费市场,带动参展商销售显著增长。 据初步统计,展会期间,广之旅销售数据同比增长超30%,康辉旅游营业额同比实现20%增长,充分体现旅博会激活文旅消费潜力的积极作用。 旅博会全面契合老中青各类群体文旅消费需求,构建全龄友好文旅生活圈。 为父母挑选旅游产品的张先生表示:“有医疗保障的康养旅游产品很好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叠加消费券和旅行社优惠,真是实惠又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羊城晚报与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打造的“岭南养生局”展区,作为本次旅博会上的一大亮点,活动不仅吸引银发群体,更迎来大量年轻观众体验。 首发的《广东康养文旅地图》,以打造岭南特色中医药旅游产品和康养旅游品牌为纲要,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选资源为经纬,把岭南道地药材基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温泉康养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一图在手,扫码即可导航、预约、听讲解。旅博会现场下载量突破两万份。 融合领域更广,供需对接更准 旅博会持续推动文旅与多领域跨界融合,充分展现行业协同发展活力。 以“智汇文旅提质行动”为核心,聚焦科技赋能文旅发展,12家科技企业同台亮相。同期举办的新质生产力资源对接活动邀请20余家景区、博物馆及旅游集团负责人参会,开展近200场洽谈。 广东文旅产业融合展区紧扣“科技赋能文化,创意点亮旅程”主题,集中展示了非遗传承、数字内容、虚拟体验、动漫IP、智能交互等多元内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引发观众热烈追捧;“我在湾区看全运”观赛旅游产品备受关注。 本届旅博会聚焦“精准对接、高效匹配”,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联动,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合作项目成功签约。展会期间举办了多场“广东文旅产业派”行业交流活动,以洽谈推介促发展合作。 “文旅英才汇南粤”人才供需对接会吸引40余家省内优质文旅企业、超千名学生参加,搭建起文旅企业与高校人才的供需对接桥梁。 文、图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谭芷欣

    5 分钟
  5. 10小时前

    山河留印,岁月有声:来陈家祠看工艺品与英雄后代的对话

    日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举办《山河留印:工艺品中的抗战精神与时代赓续》展览,汇聚众多极具岭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包括石湾陶、广绣、广州牙雕等。 工艺大师们以写实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的一幕幕经典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华儿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让我们通过展品与英雄后代的对话,一同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追忆他们的英勇事迹。 从潘冬子到红军的抗战记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创作的陶塑作品《潘冬子》,主人公稚嫩的面孔、坚定的眼神、幼小的身躯,让人立刻联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像潘冬子这样年纪轻轻就加入革命队伍、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抛洒热血的革命战士。 老红军贾献图同志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 贾献图,山西太原人,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向他授予了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勋章、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多枚荣誉勋章,以纪念他的功绩。 贾献图女儿贾力作为陈家祠的志愿者,向观众介绍此次展览。 她深情地回忆道:“1940年,我的父亲与战友们参加了由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之中的关家垴战役。父亲当时身为决死第一纵队新一编五十九团二营四连的政治指导员,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冲上火线与鬼子拼刺刀,毫不退缩。战役全歼日军山崎大队,但他所在连队160多人阵亡了100多人,自己也身负重伤。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父亲面对阵亡烈士名单老泪纵横。他对战友的姓名籍贯如数家珍,对战友阵亡情景历历在目,我听后感到震撼、痛心。” 贾力激动地说:“父亲来到广州后,把广州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乡。父母特别喜欢来陈家祠参观,重视岭南文化的传承,并把它看作是红军精神传承的延续。今天,我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讲述革命故事,宣传红色精神,展示这些属于全体革命烈士的功勋章,心情格外激动。” 她表示,希望中华民族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代代流传。 父子两代航空人的蓝天誓言 作品中的飞行员全神贯注,两手各握着一架飞机模型,正在演练单机追逐动作,以求在空战中一举击落敌机,虽为陶塑作品,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该作品以 1976 年上映的电影《长空雄鹰》为灵感创作,生动再现了影片中人民空军飞行员为保家卫国,于艰苦训练中磨砺战斗本领的场景。 循着这件艺术作品,可以追忆刘玉堤中将的真实故事:他孤胆作战、战术精湛,在抗美援朝战争与美军“空中拼刺刀”中,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刘玉堤是河北省沧县人,1938 年加入八路军,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120师旅侦察参谋等,参加过百团大战,目睹日寇屠杀同胞,他曾立誓:“总有一天,我要飞上天把敌人都揍下来,为战友和乡亲们报仇雪恨!” 1946年我军建立第一所航校,刘玉堤终于成为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在刻苦学习飞行技战术的基础上,刘玉堤认真地研究空战战术,不断总结作战经验。 刘玉堤的儿子刘飞保曾来到陈家祠参观,据他讲述:“我爸爸当时有一本专门的战斗记录笔记本,详细记录了美国不同型号战机的特点、活动规律和战术动作,对敌我飞机的性能、作战的战术动作一一进行分析,时刻用飞机模型苦练作战本领。” 机会来了!1951年11月23日,刘玉堤与战友驾驶米格-15战斗机迎敌,他两次开火成功击落两架敌机;其后在单机追击7架敌机过程中,又击落一架敌机。在返航途中,遇到敌人几十架的大机群,他毫不畏惧,单机作战,又一架敌机葬身在他的复仇火焰之下,创造了一次空战击落敌机4架的英雄战绩。 刘玉堤在整个抗美援朝战斗中,共击落击伤敌机8架,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获国家授予的独立勋章、解放勋章等荣誉,他和贾献图都是中央军委第七批航空学校的同学和亲密战友。 “接力守望南天,成为我们家中一代代与父亲心照不宣的约定”,儿子刘飞保曾任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副部长,维护过空军多代战机,曾立下了五次三等功;女儿刘湘香从事招飞选飞体检组织工作16年,为空军和陆军航空兵飞行员队伍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员。 如今,外孙陈刘湘也成为一名通飞歼-10C、歼-16、歼-20先进战机的新时代试飞员。 传承,是对英雄最大的怀念和尊敬。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袁文婷 图|主办方提供

    6 分钟
  6. 12小时前

    周末七杯茶 | 挪威峡湾日记一则;论“人设”的崩塌;许幸之回忆里的《风云儿女》……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喧嚣之余· 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 讲席教授] 挪威峡湾日记一则 2024年3月17日,星期日。 早晨严锋先出去走了一圈,兴致勃勃。9:30登上船,开启航程。这大概是平生所见最壮丽的风景了。 所谓峡湾,是海水进入内陆的地貌,而这一带有无数的大山,海水如江河,在大山之间曲折蜿蜒。山水皆在风景之中,往往又有山峰与水中的倒影构成对称的画面。 风很大,温度很低,但我们都不减兴致。一直待在甲板上,风景都在眼底,不断录像拍照。这番景色,比在冰岛看到的冰山还要壮丽。不仅壮美,也有秀丽。猜想三峡或许也类似。 快要结束才想起来买了咖啡和热巧克力,暖暖。 两个小时后,到了Gudvangen。虽然飞越半个地球到了挪威,但仅是今天上午看到的景观,已经绝无仅有,不虚此行。然后坐了一段汽车,又是不同景色,已经有不少绿色,显然是离开了冰山。 一小时后到Voss,此处应该是风景很好的小镇,但我们找不到存行李的所在,只好放弃停留两小时的计划,赶上下午一点多去Bergen的火车。 一路上仍可见峡湾风景,不到一个半小时,到了卑尔根的中央车站,订的酒店就在火车站旁边的Grand Hotel Terminus。办理入住的服务台人员英文很好,她自己说年轻时曾在好莱坞是个starlet。房间很好,非常宽大,除了一张有四个支柱的大床外,还有一个长长的卧榻。 我们放下行李,先向着市区走了一圈,卑尔根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原貌,此地曾经是斯堪的纳维亚的重要大城市。建筑风格朴素,但五彩颜色。我们沿着一条大道,一直走到了海港,也看到了卑尔根古城。 城市一边是海,一边是雪山,风景极佳。晚上在海港找到渔人码头,严锋执意今天要请我们吃饭,于是吃了当地的鱼汤、青口、炸鱼薯条、一种腌的鳟鱼。吃完饭,慢慢走回去。 ·拒绝流行· 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教授] 论“人设”的崩塌 今年这大半年,不少名人的“人设”都塌了,颠覆性的塌。想起一句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从这些塌房新闻的评论区可以看出,人们毫无意外之感,而觉得很正常,并用幽默的才情消解着那种所谓的神圣与崇高。公众不是亵渎神圣,而是亵渎那些自诩神圣的人。事实和真相,让人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人性。 这些塌房让人想到,“人设”这种事很多时候不是某个人在进行自我维护,而是涉及一个群体的利益,“维护人设”可能是一种利益链,一种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也解释了,为什么释永信这么多破事,但能够安然无恙。按理说,挪用侵占寺院资产,这个可能还好隐瞒,但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一个和尚,又是长期,又是多名,还有孩子,这事儿绝瞒不住啊!但竟然这么多年都瞒住了,而且在被人举报的情况下都死死地瞒住了。当一种人设与群体利益绑定,“维护人设”牵涉无数人利益,人设就不是一个人颜面的事,而是无数人的脸,守住这个脸就是守住自己的利益。 还有完美人设的“宗老”,塌房后成老宗,一妻一女一布鞋的神话人设崩塌。企业上上下下圈内圈外竟然替他将那个“完美人设”维持了那么多年,甚至死后都努力维护着。某种程度上,这种人设也是群体为了自身利益共同塑造出来的。共同的利益感,会让既得利益者主动切断真相的传播。 习惯面对真相,面对真实的人性。想起苏珊·桑塔格,她批评了那种“总觉得真相让自己不适的人”:在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后,谁也没有权利享受这种天真、这种肤浅,享受这种程度的无知或记忆缺失。 ·昙花的话· 尤今[新加坡作家] 行善的最高境界 今年,美国湛蓝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架直升机,在高空不断地盘旋,撒下大量钞票,民众陷入狂喜,争相捡钱。 原来,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追思仪式。 死者是当地商人汤马士,他生前乐善好施,深受民众爱戴。他的儿子为了悼念他,策划了这场活动,从高空撒下5000美元的钞票。他表示,这些善款是他父亲遗留给社区的最后一份祝福。 行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以飞撒钞票的方式让人低头弯腰去捡、去抢,却未免有悖良善的旨意。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饿死了许多人。这时,贵族黔敖每天在路边准备好饭食接济贫者。有个双目无神的人拖着沉重的脚步走来,黔敖端着食物对他大声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瞪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显示了人穷志不短的骨气。 施比受有福,行善者必须让受惠者在保持自我尊严而又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接受帮助,才能显出他的诚意。 匿名是行善的最高境界。 ·夕花朝拾·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以“书籍史”重构抗战叙事 在新书《暗斗》中,吴真耗时十五载,横跨中日两国档案馆,首次披露日军“兵要地志资料班”系统性掠夺中华典籍的秘辛,更以新发现的1939年郑振铎日记为线索,揭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生死局。书中刻画了一代文人的灵魂拷问:“难民流离,战地伤残,古董还有保存价值吗?”郑振铎以行动作答:“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无逃避!” 《暗斗》聚焦“五四”干将郑振铎——这位在淞沪战火中逆行的文学院院长,于上海“孤岛”险境,以书生瘦肩挑起六万册珍本古籍的存亡重担。他突破传统藏书观,提出“不重古董,唯以实用及保存文化为主”,将方志、地图、晚清别集等“冷门”文献视作民族记忆的基石。 吴真以“书籍史”重构抗战叙事,如电影分镜般呈现平行时空——郑振铎与日本学者高仓正三连续三日同店觅书却擦肩未识,暗喻文化暗流下的无声交锋。前一段时间我听《恭喜恭喜》原版,那个原版很凄惨,抗日胜利以后虽然唱着喜乐歌,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十四年抗战的叙述还不够充分。所以,借由此书大家想一下,到底什么维度上可以称为文化抗战?为什么文化抗战?文化抗战有什么结果? ·梅川随感· 陈子善[上海文史研究馆 馆员] 许幸之回忆里的《风云儿女》 九十年前,即1935年5月24日,上海首映电通影片公司出品了影片《风云儿女》。这在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歌。日前我读了影片导演许幸之的一系列回忆文字,包括《影事的回忆》《忆聂耳》《〈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我和聂耳的友谊》等,对《风云儿女》的创作过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许幸之的回忆,《风云儿女》的故事出自田汉之手,但他刚完成初稿即被捕。夏衍找到许幸之和吴印咸,希望他俩分别担任导演和摄制,他们答应了。夏衍把自己改定的文学剧本交给许,同时也把田汉初拟的影片主题歌歌词交给聂耳谱曲。许幸之写了分镜头剧本,聂耳写出《义勇军进行曲》乐谱初稿后征求许幸之意见,许建议最后一句“减少一些装饰音,使它成为一个铿锵有力的煞尾”。聂耳采纳了,乐曲末尾又增加了叠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进!”节奏明快,曲调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此诞生。不仅如此,聂耳还为许幸之所作《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谱了曲。 因此,若说《风云儿女》系田汉编剧,聂耳作曲,当然不错。但在我看来,更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田汉编剧,夏衍整理改写,聂耳作曲,许幸之导演并撰插曲歌词,朱庆澜为主题歌题名,吴印咸拍摄,吕骥配音,袁牧之和王人美主演,等等。许幸之也为《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人不应忘记他们的功绩。 ·不知不觉· 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 执行主编] 暴雨中的文学聚会 周四午间,雷声夹杂着暴雨倾泻,在雨里行走,前往上海作协所在的爱神花园,赴一场文学聚会。 从2008年开始,在作家王安忆的提议下,每个初秋时节,“上海写作计划”都会启动。受邀请前来的外国作家住在公寓里,自己做饭,漫步上海的大街小巷,以两个月的时间,体验一座城深处的时光与褶皱,观察,写作。 8位分别来自布基纳法索、葡萄牙、阿根廷、匈牙利、瑞士、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作家分享了他们最初两天的感受。阿根廷诗人帕特里西奥·费拉里,成长于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成长中受到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熏陶,他是作家、编辑、翻译家,所以他说:“语言塑造身份。”

    12 分钟

关于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更多来自“羊城晚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