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廣臺南分臺AM1314

【警廣服務中心】詐騙案件多 中埔警分享案例以示警

☆訪嘉義縣警察局中埔分局 曾裕景分局長

近來詐騙集團詐騙手法推陳出新、不斷變化,且都是利用與民眾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之議題,例如:網路投資理財、購物、愛情交友等進行利誘行騙。在此透過廣播方式加強聽眾「防詐」知識,並以被害人遭詐騙實際案例論述,讓大家認識詐騙手法,未來如有遇到類似情形就能即時警覺可能遇到詐騙,並迅速向警察機關報案確認,接下來向大家分享實際案例。

案例1 (電話詐騙-假冒公務機關)
1名年近8旬的退休葉姓婦人接獲自稱「戶政事務所」人員來電,佯稱有人持其證件申請戶籍謄本,並將電話轉接予另名自稱警察人員,再稱葉女涉嫌詐騙案件及疑似有提供銀行帳戶供詐騙集團洗錢等語,以此恫嚇葉女。俟後1名自稱法院-主任之男子,電稱案件目前偵辦中,因偵查不公開,不得對外透漏有關案件消息,並要求葉女加LINE,接著,自稱警察及法院主任人員,即輪流致電葉女,以「涉嫌重大,要求提供鈔票、金飾比對鑑定,釐清是否涉案」、「如不配合將會遭羈押」等語,恫嚇葉女交付財物。因此,葉女不疑有他,當面交付現金新臺幣(下同)9萬8,000元、金飾1批(價值不詳)、金融卡2張(遭提領195萬4,000元),損失至少205萬2,000元,後經家屬發現有異,報警偵辦。
科普小常識:
檢、警偵辦案件不會要求民眾「監管帳戶」,只要聽到「監管帳戶」就是詐騙。
另外,有關偵查不公開的約束對象,主要是依法執行職務的公務員及從事法律輔助工作的人員,包括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辯護人、告訴代理人以及其他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者。被告、犯罪嫌疑人、告訴人、證人、記者等並非偵查不公開原則的拘束對象。 
有關假冒公務機關類型大致如下:1.檢、警、調單位(佯稱涉嫌詐騙案)、2.行動電話業者(佯稱門號涉嫌詐騙案或門號遭盜辦)、3.戶政事務所(佯稱民眾身分遭冒用、盜辦)、4.健保局(佯稱民眾健保使用異常、詐領健保、健保欠費等,要求停止健保功能)、5.國稅局(佯稱稅務問題、發票中獎),最後都會要求民眾匯款或交付現金,特別提醒,公務機關不會要求民眾匯款私人帳戶及面交現金或貴金屬。
電話詐騙部分,還有傳統的猜猜我是誰,佯裝親友借款,現今AI技術發達,模擬聲音、視訊均不意察覺,提醒民眾如欲親友來電借款,請先比對受款帳戶名稱與親友是否相符,並多方求證來電內容是否屬實,可有效降低遭騙風險。

案例2 (網路購物-一頁式詐騙)
1名從事藝術工作之5旬鄭姓婦人在臉書-Marketplace見有人刊登販售冰箱資訊,便私訊詢問購買事宜,賣家要求鄭女先轉帳新臺幣(下同)180元運費,避免棄單損失運費,以此取信鄭女係真實交易,再傳送(假的)嘉里大榮貨運連結供鄭女填寫收貨資訊,後因資料無法傳送,歹徒提供假客服供鄭女聯繫,假客服聲稱賣家帳號遭凍結,需配合操作方能解凍帳號,並要求鄭女辦理實名認證,不斷要求其操作提、存款、匯款測試,鄭女不疑有他,匯款8次損失近30萬元,後因仍未收獲冰箱,始發現遭詐騙而報案。
詐騙話術解析
1、假賣家在臉書、IG等社交平台上刊登商品的假廣告,吸引私訊聯繫。
2、假賣家謊稱以【7-11賣貨便】或其他貨運交易,並提供假網站連結。
3、買家點擊假網站並填輸資料後,出現「未完成實名制認證」提示,假賣家再提供假客服聯絡方式。
4、假客服要求於另個假實名制網站填輸個人資訊、信用卡號及OTP,得手後即神隱。
防詐小撇步
1、網路購物,卻需要實名認證、金流驗證,就是詐騙。
2、網路購物,請透過官方或第三方平台交易,才有保障。
3、網路購物,切勿與陌生人私下交易。
4、請勿於不明網站輸入個資、金融卡或信用卡等相關資訊。
5、有疑慮,請撥165詢問。
結語
目前詐騙集團以「假投資」、「網路購物」、「假買家」、「愛情交友」及手法居多,其中「假投資理財」詐騙手法損失金額高居第一。
其實詐騙案件的發生,都是基於人性的弱點,利用愛情、親情、投資獲利、求職等進行詐騙,建議聽眾朋友遇到類似情形勿急、勿躁、多思考,應善加利用「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或「110」提出諮詢,或前往刑事警察局設立之165打詐儀表板網站,該網站提供每日詐騙案例分享及詐騙手法分析,民眾補充識詐知識點,可有效減少受騙機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