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边笔记

【讲座018】《道德谱系学》第三篇:禁欲主义、痛苦与求真意志

时间线:


00:00:13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
00:03:35 第三篇论文的主题以及尼采对其的概括
00:08:55 尼采的自然主义
00:12:54 尼采的视角主义
00:17:44 视角主义与尼采的写作风格
00:20:25 第三篇论文的结构以及第1节
00:22:54 第三篇2-5节:艺术家(瓦格纳)的禁欲主义
00:25:25 第三篇6-7节:叔本华的美学与「悲观主义」
00:31:30 第三篇7-10节:禁欲主义对哲学家的意义
00:37:31 第三篇11-13节: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与「维持生命」
00:43:57 辨析:「肯定生命」与「维持生命」
00:46:29 第三篇13-16节:祭司/牧羊人作为「病态」的强者
00:50:34 第三篇16-22节:针对痛苦本身的禁欲主义疗法
00:55:06 第三篇23-26节:科学与禁欲主义理想的关系
01:10:07 第三篇27节:禁欲主义理想有可能被克服吗
01:15:01 第三篇内容总结
01:18:19 第三篇28节:《道德谱系学》的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高贵者/主人:创造了主人道德

祭司:“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创造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平庸者/奴隶:接受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禁欲主义理想:否定感官知觉、本能、生命、现实世界

第三篇论文意在回答如下问题:禁欲主义理想、祭司理想的巨大权力来自哪里,尽管这种理想是绝对有害的理想,是一种求终结的意志,一种颓废理想。答案是:并不是因为上帝在教士背后活动(这是人们多半相信的),而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理想,因为它不曾有过任何竞争对手。“因为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主要是缺乏一种相反的理想——直到查拉图斯特拉出现。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Lieber will noch der Mensch das Nichts wollen, als nicht wollen.

Man would rather will nothingness than not will.

“心灵的痛苦(der seelische Schmerz)”(三,16)

die tiefe Depression, die bleierne Ermüdung, die schwarze Traurigkeit

“深刻的抑郁、沉重的疲惫、黑色的悲伤”(三,17)

心灵的痛苦不是事实,而是解释(三,16)

不能摆脱心灵的痛苦,原因不在于“心灵”,而在于“肚子”;这是一种“消化不良”(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所有的观察和认识都是带有视角的(perspektivisch)(三,12)

“客观性”不是“无利害心的直观”,而是“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赞成与反对意见,有能力公开或搁置自己的意见”(三,12)

我们应该“将视角与情绪解释的多样性应用于认识领域”(三,12)

他那映照一切和总是自己擦得很亮的灵魂已不知道如何肯定,已不知道如何否定;他不发号施令;他也不搞破坏……他不超过任何人,也不落后于任何人。他对一切都采取极其超然的态度……他是一件工具,可以说是个奴隶,当然是那种最受人尊敬的奴隶,但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想成为主人而必须具备的那种英勇果敢、坚强有力、以我为中心的气质;而只不过是陶工使用的柔软的、空心的、精巧的、可移动的模板,要用某种内容和框架使其“成形”。

——尼采《善恶的彼岸》(207)

第一部分(1–10):禁欲主义理想对不同群体的意义

第二部分(11–22):禁欲主义的祭司

第三部分(23–28):禁欲主义理想的当下与未来

无忧无虑、乐于嘲讽、刚强有力——这就是智慧对我们的期望;智慧是个女人,她永远只爱战士。(三,1)

在艺术家看来:无所意味或者意味太多(三,1)

在哲人和学者看来:高级精神活动所需的最有利条件(三,1)

在祭司看来:行使权力的最佳工具(三,1)

禁欲主义理想表现出人类意志的基本事实:“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三,1)

瓦格纳晚年转向禁欲主义(三,2)

早年构思《路德的婚礼》是瓦格纳最强盛、最勇敢的时光,既颂扬贞洁,又赞美性欲,两者并不必然对立(三,2)

晚年的《帕西法尔》彻底转向禁欲主义——除非它是讽刺剧(三,3)

艺术家不等于其作品(三,4)

荷马不是阿喀琉斯,否则就不会塑造阿喀琉斯(三,4)

艺术家所创造的永远不是他自己,这是永恒的“失真”(三,4)

艺术家不具备独立精神(三,5)

艺术家总是某种道德、哲学或宗教的仆从(三,5)

瓦格纳信奉叔本华哲学,所以转向禁欲主义(三,5)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但又与康德完全不同(三,6)

康德:美是无利害心的(三,6)

叔本华:正因为美是无利害心的,它才能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三,6)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而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已经满足的愿望立刻让位于新的愿望;两者都是错误——前者是已经认识到的,后者是尚未认识到的。任何获得的欲望对象都不能给予持久的满足,只能提供短暂的快感;它就像是给乞丐施舍的救济金,今天维持生命,以便把痛苦延长至明天。所以,只要我们的意识依然被意志所充满,只要我们还听命于欲望,以及与之相伴的期待和恐惧,只要我们还是欲求的主体,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得不到持久的幸福,也得不到安宁。至于我们是追求,还是逃避,是害怕灾祸,还是争取享乐,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当外界因素或内在倾向突然将我们从无尽的欲望之流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从意志的奴役中解脱,我们的注意力便不再集中于欲望的动因,而是放在事物本身,摆脱了与意志的关联,以客观方式观察事物……突然间,我们一直寻求的平静,在欲望的旧路上一直无法获得的平静,自动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感到十足的愉快。这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伊壁鸠鲁称之为至善和神的境界;因为我们暂时免于被可悲的意志所驱使……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美学包含强烈的“利害心”:欲求摆脱折磨(三,6)

叔本华的“敌人”(比如黑格尔)让他保持愉悦和乐观(三,7)

哲学家普遍的禁欲主义倾向,是为了争取“最佳生存条件”(三,7)

哲学家需要摆脱日常琐事,婚姻阻碍哲学家追求“最佳生存环境”(三,7 – 8)

哲学家禁欲实际上是把冲动导向了精神层面(三,8)

禁欲主义既是精神活动的“有益条件”,也是这种活动“最自然的结果”(三,9)

最早的哲学家通过“自我折磨”来赢得他人的敬畏和自我敬畏;没有禁欲主义的外壳,哲学不可能长期存在(三,10)

禁欲主义是自相矛盾的(三,11)

禁欲主义把生命当作“通往另一种存在的桥梁”(三,11)

禁欲主义是“想要统治生命本身”的意志(三,11)

禁欲主义“用力量堵住力量的源泉”,是一种“自愿的自我分裂”(三,11)

从生理学视角看,这个“以生命反对生命”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三,13)

禁欲主义源于“正在退化的生命”自我保护/拯救的本能(三,13)

正在退化的生命(degenerierenden Lebens):部分生理障碍和疲劳 + 最深层的生命本能保存完好(三,13)

禁欲主义理想是维持生命、反抗死亡的方法(三,13)

证据:禁欲主义理想总是兴盛于人被“驯化”的文明之地(三,13)

“渴求在别处存在”反而让祭司创造出“在此处存在”的条件,像“牧羊人”一样保住了奴隶/失败者/羊群的存在(三,13)

祭司是“伟大的生命维护力量与肯定力量中的一部分”(三,13)

肯定生命:肯定他者性(otherness),与他者对抗但不欲求消灭他者;肯定冲突,并在冲突之中塑造自我;对生命的整体肯定

维持生命:对自己这种特定生命形式的肯定;对生命的局部肯定

人是病态的动物(三,13)

人比其他动物都更多病、更动摇、更易变化、更不确定(三,13)

人比其他所有动物都更敢作敢为、更能够革新、更桀骜不驯、更勇于向命运挑战;人永远憧憬着未来(三,13)

高贵者/主人:健康 + 强

祭司/牧羊人:病态 + 强

奴隶/失败者/羊群:病态 + 弱(三,15)

高贵者无法“治疗”羊群(三,14)

病人必须由病人治疗:祭司“治疗”羊群(三,15)

祭司保护羊群,反对高贵者,同时也反对羊群(三,15)

羊群中积聚着怨恨,祭司是“怨恨方向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