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解——国风

缁帷居主

本人研究《诗经》多年,写有几十万字的笔记,本专辑是我给本科生授课的阶段性成果,里面包含了我的大量心得体会。它有以下特点:一,科学严谨,新意迭出。《诗经》在两千多年的传播中,很多作品的解释已经约定俗成了,而现代学者的破旧立新,又不同程度的脱离语境,沦于臆测。本专辑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对诗经的意义进行了更准确的还原。二,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比较而言,本人所讲的内容相对专业,其中多有对古籍的征引,在讲解时都用口语进行了解释,尽量保证听众可以听懂。三,本专辑的解读,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远不是...

  1. 04/10/2022

    这是微服私访被发现了吗—《九罭》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59篇。九罭。罭,是鱼网。九罭指补小鱼的细网。我们先来通读全诗。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一章)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二章)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三章)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四章)我们先看第1章。说用细网捕的鱼,中有鳟、鲂。鳟、鲂。是什么样的鱼呢?是较大的鱼,名贵的鱼。用小网捕到了大鱼,当然是难得之事。下边紧接着说。我见到了一个穿着衮衣绣裳的人。衮衣是画着龙的上衣,绣裳是五彩的绣裙。所以,他遇到的是一个高级贵族。当然也是难得之事,所以前两句属于起兴。我们再看第2第3章。为什么要将这两张放在一起呢?因为他们是重章叠句。我们先看第1句。说大雁有时候会沿着沙洲飞,有时候会沿着陆地飞。其实这句话说的不够严谨,大雁要飞就在天上飞。为什么要说沿着沙洲沿着陆地呢?其实他想表达的无非是,大雁啊飞累了,有时候会落在沙滩上,有时候会落在陆地上。与前面说捕鱼相对应,我们就会知道,他无非是说大雁也很难得。下面他紧接着说。公归去之后,就再也没机会见到了。公归无所就是公若归去,我就无所复睹了。又说,公归去之后,就再也不回来了。啊,您还是在这儿多住两宿吧。于字,应该读作乌,慨叹词。女就是汝,指的是公。怪不得前边说他衮衣绣裳,原来他是一国之君。我们再看第4章。为了留住公,作者说,所以我要藏起你的礼服,让你没有办法归去,我可不想让我悲伤不已。无以,本身是没有的意思,这里指没有办法。从作品我们能够推测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国之君与平民百姓见面了,甚至得住在他们家。这个平民百姓因此而创作了这篇作品。这篇作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3两章。为什么呢?因为这让我立刻就想起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句诗。我感觉这应该是苏轼所本。

    6 min
  2. 04/10/2022

    娶妻要有见微知著的本事—《伐柯》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58篇,伐柯。柯是斧头柄。伐柯。就是砍伐来做斧头柄的木材。我们先来通读全诗。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一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二章)本诗就两张,我们立刻可以看出,这和娶妻有关。因为不是重章叠句,所以我们一张一张的分析。看第1张。说要砍伐做斧头柄的木材该怎么办呢?没有斧子当然办不了。就是说你得有工具。下边紧接着说,要娶媳妇怎么办呢?没有媒人当然办不了。上下对应的很紧密。显然,这里用了一个起兴的手法。再看第2张。说你要砍一个什么样的木材来做斧头柄呢?其实那个样子就在你手里,就在你面前。就是说这个标准很好找。下边又说。我婚配的那个姑娘,要把各种祭祀用品料理的清清楚楚。摆放的整整齐齐。就是说,这就是男子择偶的标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代是一个礼法的社会,《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用在娶妻上也是一样。妻子能够做到笾豆有践,就说明她是一个懂礼之人,能够处理生活中各种礼仪问题。这里体现的是见微知著的思想。本诗两张,前者讲娶妻的前提,后者将娶妻的标准。所以我认为,本诗是当时人们对建立婚姻关系的一个经验总结。

    4 min
  3. 04/10/2022

    我家的农具残破了,都没人修理—《破斧》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57篇,破斧。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一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二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三章)全诗一共三张,仍然是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前两句。这里面出现了几件事物,斧,斨,锜,銶。斧,斨都是斧子类的农具。锜,銶,都是凿子类的农具。这些农具怎么了?破了,缺了。显然这里边用了倒装的形式,其实应该说我斧即破,我斨又缺。农具所以会残破,自然是长时间的无人修理所致。大家读诗,一定要不断的去补足诗中的意思。当你有了这个意识,你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是要强调他家的各种农具吗?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是,家中无人。那么人上哪儿去了呢?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三四句。三四局交代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周公东征。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就辅助成王理政。但是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贵族,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力劝兄弟召公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调动大军,率军东征。这次战争共历时三年。那么周公东征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当然知道他最终胜利了,但是本诗记载的更文艺。四国就是四方之国,天下各国。皇同惶恐的惶。吪就是被感化。遒就是稳定。面对周公东征,天下各国先是惶恐,然后被感化,最终趋于稳定。显然这是臆想出来的过程。一个亲历战争的人,很难跳出他所经历的九死一生,而做这样一种概括。所以我说这个很文艺,属于文学化的战争过程。在这里,作者间接的告诉我们,家里的人。原来是跟随周公东征了。上战场的是男人。在家里的当然是女子。我们再看每一章的最后两句。我人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唐风羔裘一篇中已经强调过,我人是我的那个他的意思。是一种亲近人之间的称谓。将,嘉,休三个字都是好的意思。所以最后是女性作者的一种猜测:我可怜的丈夫,他还好吧。亦。含有一种猜测的语气。所以我认为,本诗是家中女子怀念从征丈夫之歌。前一首东山是从征的丈夫想念家中女子之歌。两者对比,我们更容易看出。不同作者。的不同关注点。

    7 min
  4. 04/09/2022

    欺负人是没有最低限度的—《鸱鸮》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55篇,鸱鸮。鸱鸮就是猫头鹰。我们先来通读全诗。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一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二章)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三章)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四章)读完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鸟和鸟之间的对话,所谓的禽言诗。一个是欺负人的鸱鸮,一个是被鸱削欺负的小鸟。下面我们就来一章一章的解读。第1张,小鸟说。它说猫头鹰啊,你已经吃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毁掉我的窝了。我殷勤的养育孩子。太不容易了。大家要知道,猫头鹰不仅吃田鼠,也吃一些小鸟。第2章。鸱鸮说。它说趁着天还没下雨,赶紧剥些桑树皮。把我的门窗修好。你们这些下民,还敢轻慢于我!下民,就是鸱鸮对小鸟的称谓。很多人不知道这章是猫头鹰说的,解释的五花八门。显得很不连贯。第三章第四章,是小鸟自己在慨叹。他先是一边修理猫头鹰的窝,一边慨叹。他说我在茅草上撸了很多白花,以至于我手发麻。我叼来很多茅草,以至于我嘴巴都磨破了。然而,我自己的我还没修。并排4个予,俩俩一组,第1组是前一句是结果,后一句是原因。第2组是前一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他回到自己的窝里,又慨叹:我的羽毛和尾巴,干枯,毫无光泽。我的窝在高高的树杈上,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我只能发出惊恐的叫声。透过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两只鸟的背后是两种人。如果诗中的鸟和社会上的人能够一一对应的话。那就表明,这个被欺侮的人,他的子女被霸占了,但他还得辛辛苦苦的给人家干活。这首诗清楚的表现了,当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生活状况。

    6 min
  5. 04/09/2022

    《七月》讲解(二)

    我们继续讲解7月。说4月远志开花结籽儿,5月知了长鸣。八月庄稼收割,10月草木凋零。以上说的月份都是夏历。但下边又开始用周历一之日,二之日。周历的正月和二月,也就是夏历的11月和12月,干什么呢?于貉,其同。我们前边讲到三之日于耜,知道于耜是一种祭祀仪式。于貉其实也是一种祭祀仪式。【周禮·春官】凡四時之大甸獵,祭表貉則爲位。由此可知,四时田猎,都会举行于貉之祭。祭祀完就开始打猎。打到狐狸,就为公子做狐裘。其同,同是聚集,说12月继续打猎。如果说11月的打猎主要是是为贵族子弟做裘衣。12月的打猎,主要是为了猎取食物。大的野猪会献给公家,小的野猪可以留下自己吃。以上是第5部分,讲的是农民参与四时田猎的情况。再往下看。说5月份蚱蜢双腿摩擦发出声音。6月份蝈蝈抖动翅膀。而蟋蟀呢,7月份在野地里,8月份在屋檐下交,,9月份在门户边,10月份跑到我家床底下。和蟋蟀一样,我们春夏秋都在野外劳作,到冬天才回到这个房间。这个时候我们要穹窒,也就是打扫房屋,因为一年没有回到这个房间住了。熏鼠,用烟将老鼠熏死。塞向,将北窗堵塞住,因为冬天刮北风太冷。墐户,有泥巴把户门休整好。以上为第6部分。讲农民从野外回到城中过年。再往下看。说6月份可以吃郁李和葡萄,7月份可以吃葵菜和大豆。说到这,我们要往下跳4句。7月份还可以吃瓜。8月份吃葫芦。9月份到的地里捡收割后遗落的麻子吃。平时采些苦菜,砍些柴,这就是我们半年的粮食。另外,除了吃,还有喝。8月份把枣打下来,10月份收割水稻,这两种东西,可以用来酿酒,从现在酿到春天就能喝了。为什么有一种酒叫剑南春?春本来指的就是冬天酿春天成。那么喝酒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想求得长寿。看来酒是一种保健品。以上是第7部分。讲农民的吃喝。为什么只强调6789月份呢?因为这个时候,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新粮还没有收获。再往下看。终于要收新粮了。9月份把打谷场压的平整,开始打谷,10月份把粮食装进仓库。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都有。可怜我们这些农夫。刚将粮食收完,又要上贵族家修治房屋。农民白天为他们割茅草,晚上搓绳,搓绳是为了捆茅草。农民还强调,我们得急急忙忙的登上房顶铺盖茅草。因为马上又要开春播种百谷了。以上是第8部分。说的是农民秋冬时节收粮食和修理房屋。当然没有一件事情是为了他们自己。再往下看。冬天的事还没完。这里连着用了三个周历,周历二月去河里凿冰,周历三月把冰放在冰窖里。周历4月要早朝,举行取冰祭祀,献上韭菜和羊羔。那以上说的是农民所参与的官方行为。下面又说,九月天高气爽,十月把打谷场整理干净。因为要在这里举行聚会。这是打谷场不打谷时的其他用途。这个时候,捧上了两壶酒,宰杀了羔羊。登上了公堂。举起了牛角杯,互相祝愿万寿无疆。夏历的10月正是周历的12月。是过年的时候。所以这里的欢乐时光,应该是指农民在过年那一天。

    10 min
  6. 04/08/2022

    西周的社会生活史—《七月》讲解(一)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54篇,7月。本篇作品充满了西周社会生活史料。是国风中少见的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作品。由于篇幅太长,这里就不通读了,我们直接进入讲解。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要注意,这是一颗恒星。说7月份,大火星开始向西方天空移动。或者反过来说,当大火星西移时,那表明进入秋天了。九月受衣指的是九月份。也就是冬前一个月,制衣工就将治好的衣服上交。并不是说9月份才开始做衣服。因为当时的制度是9月霜降之后,百工就不允许做任何事情,那制衣工当然是百工之一。再往后什么是一之日,二之日呢?他指的是周历的1月和2月。也就是夏历的11月和12月。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觱发是声音,寒风呼呼的刮着,栗烈是感觉,冰冷刺骨。作者感慨,这么冷的天儿,我连个粗布衣服都没有,怎么才能过冬呢?无衣无褐就是无褐衣。这是为了强调而做的倒装。以上是第1部分。说秋天的时候,我就把你们的衣服做好交上去了,可是整个冬天,我自己却没有衣服穿。再往下看。三之日四之日,就是夏历的1月和2月。于耜。一般理解为修理农具,这是错的。因为古人是在夏历十二月修理农具。其实这是祭耒的仪式,《夏小正·正月》有初岁祭耒的明确说法。举趾,一般理解为下地种田,也是错的。因为农人正月种田。2月种田已经违反农时了。结合小雅甫田,可以知道,举趾说的是贵族在2月份到农田里祭祀土地神和四方神。所以这两句说的都是官方活动。这种祭祀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贵族从城市里到郊外的田地上,路程是极其遥远的。他们祭祀,农人就闲着吗?不是的。他们要集合老婆孩子,到田地里去送饭。同是集合的意思。农官因此而非常高兴。给谁送饭?很多人以为是给农人送饭。若是如此,那农官何以至喜?其实是给公子王孙们送饭。以上是第2部分。讲的是农人种地的时节,贵族所做的事情。我们种地,你祭祀。我们忍饥劳累不说,妻儿也不得清闲。再往下看。前两句又是以制衣服开头。那往下走,春天,太阳很暖和,黄莺在欢快的叫着。姑娘们手执深筐。沿着小路,去采那柔嫩的桑叶。采桑是为了养蚕,而养蚕需要采蘩。至于要用它干什么,各种说法都有,我们也不强调了。总之对于这些姑娘们来说,在春天里外出采蘩是非常舒适的一件事情。春日迟迟,说的是春阳温暖,让人懒洋洋的。不是说春天长。采蘩祁祁。说的是采蘩时心态舒缓。也不是说人多。姑娘们喜欢在外面,就怕与公子一同回府,并因此而伤悲。此处的公子指的是女公子,不是男性。姑娘们怕的是回到被管辖的贵族府邸,而不是被贵公子抢去玩弄。以上是第3部分。说的是在贵族家庭服务的女性。它们做着采桑养蚕的工作。没有自由。渴望自由。采桑养蚕也是为了制作衣服,所以这一部分的头两句与后面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再往下看。前两句稍微发生了变化。说的是7月份火星西偏,8月份就开始收割芦苇。我们看后面。说三月份开始修剪桑树,显然这是在采摘桑叶之后。人们用斧子将桑树的高枝长条砍断,以便让它长得更加茂盛。蚕月就是养蚕的月份,是三月。女桑。就是低矮的桑树。古代还有一个词叫女墙,就是城墙上低矮的墙。因为人们用的是桑叶,所以才不让它的主干高长,猗是枝长叶茂的意思。从汝坟一诗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修剪桑树的工作也是由女性完成的。后面接着写。7月份伯劳鸟唱歌了,8月份女性又开始了纺织工作。他们不但要织出布匹和丝绸,还要染色。要染成黑色,染成黄色,染成红色。这些都是为公子做衣服的,包括男公子和女公子。古人衣服的颜色是有季节要求的,玄色也就是黑色是冬天的。黄色是夏末的。朱色也就是红色是夏季的。以上是第4部分。讲的是女性修理桑树和纺织、染色的工作。限于时间,我们今天先讲一半,剩下的一半明天再讲。

    10 min

About

本人研究《诗经》多年,写有几十万字的笔记,本专辑是我给本科生授课的阶段性成果,里面包含了我的大量心得体会。它有以下特点:一,科学严谨,新意迭出。《诗经》在两千多年的传播中,很多作品的解释已经约定俗成了,而现代学者的破旧立新,又不同程度的脱离语境,沦于臆测。本专辑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对诗经的意义进行了更准确的还原。二,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比较而言,本人所讲的内容相对专业,其中多有对古籍的征引,在讲解时都用口语进行了解释,尽量保证听众可以听懂。三,本专辑的解读,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远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