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22家上市公司外,其他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情况又是如何?
首先,生存空间不甚乐观。
中国药品批发型企业数量近几年一直在上升,截至2023年约1.48万家。但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光四家“巨无霸”的规模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TOP10药品批发企业占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比重为59.6%,TOP100的比重为76%。也就是说,百名开外,万家流通企业要在愈发狭窄的空间里夹缝生存。
如果属于大药企里的分公司,或是其县域市场的补充,暂有避风港,但那些曾享誉一方的中小型医药流通公司,就要另当别论了。
2025年,医药流通行业彻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强者恒强,同时全力向医药全生态链服务商转型。但同时,诸多昔日颇有名气的地方型流通企业,陆续倒闭、关停、暂停营业。
在湖北格林和福建国瑞之前,今年3月,云南民生药业因资金链断裂、供应商围堵仓库场面,已引发了行业关注。而就在几年前,云南民生在当地可谓风光无限。
以各种各样方式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不得不停止运营、苦寻国资自救的公司,水面之下,应该还有很多。
医药流通以提升集中度为结果的几次行业大整合,带动了行业的几次波动、进化和洗牌。
第一次是10年前四大“巨无霸”的上市、跑马圈地、初步给行业“4+N”格局定调;
第二次是“两票制”政策以来,处在“工业+流通+医院”中间环节的企业加价透明化,同时“倒逼”流通公司承担“垫资”职责,拉长回款周期,垫资压力加大,各家企业运营效率加速分化。“4+N”格局里,“4大全国型龙头+区域龙头+偏远散户”结构发生着动态调整,民营类中小型批发企业盈利能力挑战越来越大。
第三次动态演进维系至今,这一时期,四大寡头,再加一个2024年诞生的“重庆医药-中国医药联合体,在继续以收并购动作扩大体量的同时,已经全力打起了多元化能力进阶的“组合拳”。
然而,既无大树可傍,也无资源资金去做服务水平和能力进阶、更长期倚赖于单一传统模式的中小企业,集中陷入到了比以往更剧烈的风暴之中。
这场风暴,具备四大关键词。
其一,价格战。
伴随“两票制”、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医药流通环节被压缩,为维持规模,部分企业采取“以价换量”,价格竞争随之加剧。
同时,全国1万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要在不到30%的市场份额中生存,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成为常见竞争手段,但靠低价抢客户绝非长久之计。
其二,收账款周转效率分化。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达152天,相继上年增加,医疗机构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问题仍未改善。
这一点,唯有前4家“寡头”相对乐观,中尾部企业的表现,就看谁的资金池更深厚、能扛住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了。
受此影响,鹭燕医药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在持续攀升,海王生物、瑞康医药、国发股份等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相对较高,账款周转压力较大。其中,海王生物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远高于上药、九州通等业内同行,高负债、长账期、商誉减值等多重问题待解。
其三,企业没有做好合规内控。
其四,下游客户结构生变。“处方外流”趋势下,下游客户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院外“话语权”越来越大,但很多中小型企业未提前布局院外分销网络。
如何抵御风暴的冲击?这一问题,就是当下决定流通企业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答案很简单,头部流通企业怎么做的,就跟着怎么做。
向医药工业延伸,做药,典型如上药;布局CSO业态,除了四大“巨无霸”,区域性流通龙头英特集团也正在这么做。
往下游走,立稳院外零售市场。
加强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院内物流管理系统(SPD)项目,助力医院医疗物资管理提质增效。
向多品类——如医美、特医食品、生物制剂、诊断试剂、宠物食品等延伸,打造新的“标签”。最典型的企业如九州通,不仅认真做起了医美业务,研究起了“中药助眠”,而且正准备低调卖电车。
然而,囿于资源禀赋的绝对差距、市场博弈的劣势地位、以及自身对传统路径的长期依赖,很多中小型企业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政策变革、成本失控、资金管理缺陷、新旧逻辑未及时切换,叠加外部风险,共同构成了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相继“倒下”的核心诱因。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8월 29일 오후 12:00 UTC
- 길이7분
- 에피소드5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