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中國-林子立時間

林子立,Rti

中國崛起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台灣更是面對強權的第一線。瞭解中國越來越重要! 中央廣播電臺「這樣看中國」節目,2025年起,每周四邀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解析中國的外交與對外關係。 歡迎透過電子郵件與我們聯繫,「這樣看中國」節目電子信箱: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Apple Podcasts、SPOTIFY 、SOUND ON 

  1. 1D AGO

    【林子立時間】中國媒體市場觀察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鏡新聞「靠近看中國」節目資深製作人兼主持人廖雅玉,深入探討中國媒體生態。 廖雅玉表示,北京做為政治中心,媒體報導嚴肅,偏重政治外交,記者壓力大,上海則是經濟重鎮,媒體環境較市場化,報導風格靈活親民。而關於中國官方對媒體嚴密且多層次的管控,可由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家辦報」到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時代的「黨媒姓黨」中看出,這不僅是口號,更是日常規範。廖雅玉指出,2016年習近平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後,媒體的政治立場似乎更加鮮明,管控機制包括中宣部和網信辦的宣傳指令、媒體內部的嚴格審核、媒體人的自我審查文化,以及技術性管控,例如關鍵詞過濾和AI審查,這些限制讓新聞從業人員的報導空間受到極大壓縮,導致許多敏感議題被「慣性失明」。 廖雅玉分析,從2010年代至今,中國媒體環境經歷了先放、再收、最後緊的變化。早期商業化媒體尚能做出有深度調查的報導,但隨著習近平上台,「黨媒姓黨」被強調,媒體環境全面收緊,新聞專業轉向政治宣傳加流量導向,許多記者轉型自媒體或KOL,尤其在2018年,中宣部直接接管國家廣電總局和新華社等等,使得黨管媒體進一步制度化跟組織化,政治控制全面壓過了市場邏輯。 面對新媒體的崛起,中國官方也調整策略,從管人轉向管平台、管演算法。具體措施包括技術監管、要求平台主動監管內容、透過網評員或大V引導輿論,以及將管控措施法律化、常態化,大大壓縮了媒體的自主性。 廖雅玉認為,中國媒體環境看似多元,實則收緊統一,特色是資訊量大、表達方式多樣,但核心議題和立場高度一致,不容許太多異議,她並將此比喻為一個巨大溫室,裡面的花草看似多樣,卻長得非常類似,不允許長歪,廖雅玉還說明,理解和應對目前的中國媒體環境,對內部媒體而言是生存術,對外來媒體則是認知術。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2. AUG 21

    【林子立時間】中國對台的文攻武嚇中,敘事戰扮演何種角色?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東海大學陸研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一同深入探討中國對台的敘事戰,以及敘事戰與認知作戰的區別與影響。 洪浦釗表示,認知作戰是針對單一事件改變你的看法,但敘事戰則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建構一個完整的思想框架,讓你認為除了這個故事外,沒有其他可能性,目標是讓你內化中國的觀點,從自我嘲諷走向自我懷疑。他指出,中國利用TikTok、微博等社群平台,將內容轉譯成台灣民眾容易接受的生活化語言,一方面塑造中國好棒棒的形象,另一方面則放大台灣的內部問題,如房價、兵役等,製造戰爭不可避免、抵抗無用的宿命感,導致部分年輕人產生投降心態。 林子立認為,敘事戰的威力在於讓你毫無選擇地相信它。他以烏俄戰爭為例,俄羅斯成功建構解放烏克蘭的敘事,讓國內民眾深信不疑。他分析,中國的敘事戰是讓台灣人自我否定,最終放棄抵抗。然而,他也觀察到台灣社會同時接收到兩極化訊息,一是中國的貶低,二是西方世界對台灣民主自由的讚美,這對年輕世代形成心理拉鋸。林子立強調,台灣應建立自己的敘事防線,並培養人民的思辨能力。 洪浦釗進一步說明,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自由、民主、法治的普世價值,我們應該藉此,創造並向世界講好台灣的故事,而不是演繹別人寫好的劇本。林子立也說,透過電影、文學等多元方式,讓民眾更深入認識自己,理解台灣存在的重要性,是建立自信與抵抗心防的根本之道。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3. AUG 7

    【林子立時間】習近平第三任期的機遇與挑戰

    中正大學國際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趙文志教授接受主持人林子立訪問時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打破了過去領導人擔任兩任任期的慣例,其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此,在政治方面,他高度集中權力在自身,對內嚴格控制,打壓異議,例如將香港內地化,在經濟方面,追求獨立自主,外交方面強調中國特色,以此展現中華民族復興,在國際上擁有平等地位,試圖改寫美國主導的國際規則。 至於為何香港在內地化後經濟未崩盤?以及中國經濟的疲軟,究竟是因為習近平權力集中化,還是因為疫情、美中對抗等外部因素?趙文志分析,香港經濟的穩定是因中國政府大力投入資金與企業支撐,彌補了外資的撤離。而中國經濟的困境,則是疫情封控、美中科技與貿易戰,以及集權政治導致外資撤離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他認為,只要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經濟要大幅改善的可能性並不高。 對於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等親信一夕消失,林子立提問這代表穩定還是內鬥?趙文志提出一個觀點,這些被習近平親自挑選、理應絕對忠誠的高官,突然消失的原因,可能不是貪腐這麼簡單,而是更嚴重的問題,極有可能是因為被美國滲透,觸動了習近平最敏感的神經,迫使他必須採取極端手段清除,這也反映出中國政權內部的高度不安全感與外部壓力。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4. JUL 31

    【林子立時間】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對中國在中東地區勢力的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院執行長、成大政治系王宏仁教授接受主持人林子立訪問時表示,關於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為何轟炸伊朗核設施,是因為美國認定過去的外交途徑已無法阻止伊朗核武計畫發展至接近完成的危險階段,此次行動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嚇阻策略,先由以色列發動初步攻擊,但未能穿透伊朗的地下強化設施,隨後,美軍動用其獨有的先進技術,發動精準的攻擊,成功摧毀目標。此舉意在明確傳達美國有能力癱瘓伊朗最核心的戰略資產,維持中東地區的權力平衡。 對於中國而言,此次事件使其陷入了戰略與經濟的雙重困境。在戰略層面,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制衡美國影響力的重要棋子,中國在外交上支持伊朗,並將其視為代理人以對抗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在經濟層面,中國的能源高度依賴途經荷姆茲海峽的石油運輸。伊朗若因衝突升級而封鎖該海峽,將對中國經濟造成相當大的打擊。因此,中國既希望伊朗保持足夠的實力挑戰美國,又擔憂其行動失控,損害自身經濟利益。 還有,王宏仁指出,此次攻擊為中國解放軍提供了一次寶貴的觀察機會,解放軍從中看到自身在現代戰爭中的兩大不足:其一,在技術上,缺乏如美軍般的隱形作戰平台與高精密度導彈的整合能力,這背後是晶片與半導體技術的巨大差距,其二,在防禦上,美軍能輕易穿透地下掩體,意味著中國自身的戰略指揮中心和重要設施也同樣脆弱。這場衝突,無疑讓北京重新評估其在未來台海衝突中的攻防能力與戰略。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5. JUL 24

    【林子立時間】展望美歐中關係

    主持人林子立邀請國家政策研究院執行長、成大政治系王宏仁教授,深入探討歐中峰會,並展望當前複雜的美、歐、中三方關係,以及台灣的應對之道。 王宏仁表示,適逢歐中建交50週年,本屆峰會的氛圍卻相當緊張,在經濟上,中國大量傾銷太陽能板、電動車等產品,衝擊歐洲本土產業,並利用其在稀土等關鍵原物料上的主導地位作為籌碼,而政治上,中國在俄烏戰爭中親俄的立場,以及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未能履行承諾,都讓歐盟深感不信任。 節目中還討論到美、歐、中戰略三角的動態。川普政府的政策雖然促使北約盟國增加軍費,但也同時對歐盟課徵關稅,製造了盟友間的矛盾,給予中國見縫插針的機會。然而,美歐在官僚體系與安全層面仍有深厚的合作基礎,以及全球供應鏈的深度整合,讓去風險極具挑戰。例如,歐洲企業將訂單轉移至越南,越南卻需從中國進口更多原物料,反而強化了中國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凸顯了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難以輕易擺脫。 而對於台灣的角色,在香港與烏克蘭事件後,歐洲對台灣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台灣的外交策略應更加務實,專注於推動與歐洲國家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創造雙贏局面,而非僅追求形式上的外交承認。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6. JUL 17

    【林子立時間】歐盟如何看待中國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台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一同探討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林子立表示,歐盟對中國的態度正經歷深刻轉變,尤其在俄烏戰爭後,歐洲各國似乎開始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同時對台灣的視角也慢慢的開始不一樣了,面對中國在人權紀錄與貿易行為上的爭議,歐盟究竟是如何在價值與利益之間進行權衡的? 張台麟指出,歐盟在面對中國時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局面。一方面,歐盟與中國的高額貿易金額,另一方面,歐盟至今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維持著武器禁運,雙方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張台麟形容,歐洲對中國的態度是不知所措,因為它既無法輕易與美國脫鉤,也難以割捨與中國的經濟聯繫。 林子立提及,他觀察到歐洲議會的訪台潮絡繹不絕,但他好奇這種支持是否為真?因為行政部門高層的互訪仍然受限。張台麟回應,這種支持是真的,因其基礎不僅是共享的民主價值,更源於戰略上的務實考量。他指出,俄烏戰爭讓歐洲意識到自身在國防與科技上的脆弱,因此正積極推動戰略自主。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台灣成為歐洲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他進一步說明,歐洲各國提高國防預算,這也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提供了與歐洲合作的絕佳機會。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About

中國崛起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台灣更是面對強權的第一線。瞭解中國越來越重要! 中央廣播電臺「這樣看中國」節目,2025年起,每周四邀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解析中國的外交與對外關係。 歡迎透過電子郵件與我們聯繫,「這樣看中國」節目電子信箱: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Apple Podcasts、SPOTIFY 、SOUND 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