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主持人安力.給怒、比黛.A宓特別到台中纖維工藝博物館,採訪原住民經典文物貝珠衣的主題。安力第一次看到源自本身文化的貝珠衣,居然不是在部落,而是留學時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才被這項藝術品所震撼。為什麼部落看不到,反而是在國外相遇?
如今,節目就要帶您到台中纖維工藝博物館,來認識原住民族物質文化中,早期幾乎快被遺忘的物件lukus kaha貝珠衣。它更是台灣紋面族群,像是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織者—織布藝術者最高的技術表現!
首先,我們在博物館現場採訪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貝珠專家悠蘭.多又。山居的泰雅族群,為何會有材料來自大海的貝珠衣?從泰雅源流、語言、甚至大航海時代的貿易變遷,都可能牽繫到貝珠衣的由來!
1895-1905年,可說是原住民物質文化「失落的十年」,造成原住民部落傳統文物稀少。文化的大斷裂延續百年,失傳的不僅是貝珠衣編織技術,也包括貝珠衣的意義與獨特的文化,以致不少人反而是在國外看到源自台灣的貝珠衣。所幸在今天,貝珠衣已成為備受重視的台灣文化資產,本地博物館也有了自己的館藏。
猜猜看,一件貝珠衣需要多少貝珠製成?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需要多年累積、多層次工法才能完成的貝珠衣,到底是給誰穿的呢?
我們也訪問到東華大學講師、台灣玉石工藝達人林盛火老師。令人好奇的是,大量的貝珠是如何鑿出細小的孔,製成貝珠衣?因為技術已然失傳,以今日技術的眼光,都還沒辦法推測出以當時的工具與材料,如何完成如此艱巨的工藝!要精準穿孔而貝珠不破,即使動用鑽孔機與超音波,學生都未必每次都能成功製作。今日的研究方向為何?台灣玉石與貝珠的材料工藝,有哪些異曲同工之妙?
澳洲原住民藝術家Judy Watson教授蒞臨這項特展,也接受了主持人的訪問。她的作品跨越繪畫、版畫、素描、雕塑甚至影音,多次獲獎。她談到在澳洲,貝殼也被用來交易,從澳洲北部的海岸一路交易到當地原住民的土地,從旁印證了泰雅族在山區也能取得貝珠材料。然而,她卻從來沒有看過像貝珠衣這樣的文物。這次受邀來台灣認識其他藝術家,一起創作,也討論共有的殖民歷史和文化記憶,讓她有很多的啟發。
深奧的古老技藝、智慧,深深吸引藝術家與民眾。從現場兩位參與貝珠工作坊學習穿孔體驗的學員分享,我們也能體會到貝珠工藝的魅力,以及年輕人對古老傳統缺乏興趣,讓人不禁憂心,更激起藝術家將傳統工藝融合現代創作的使命感。
回到悠蘭.多又的專家觀點,她則深入分享貝珠衣的特色,包括精美的鍛金線,用來承載貝珠重量的各項編織技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方向。對於貝珠衣的復振,和文化知識的再現,當前最大的挑戰為何?需要哪些學術領域與耆老、新世代的共同投入?當初貝珠衣的材料,是如今已被歸為保育類生物的硨磲貝,要復振貝珠衣,該怎麼辦呢?
還有不懂要問小單元,探討台灣原住民的織繡工藝,排灣族、平埔族、泰雅族各自有何特色?與貝珠有何關聯?主持人安力.給怒在現代藝術中,如何響應貝珠文化的復振?感興趣的聽眾可以透過哪些管道來深入了解這項藝術呢?歡迎收聽!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週更新
- 發佈時間2024年12月14日 上午9:00 [UTC]
- 長度49 分鐘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