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案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閱讀提案

馬力歐、JuJu,每週提案一本書,融合生活經驗,從兩人視角詮釋書之精華!

  1. EP134|《黃仁勳傳》讀後三個心得,為什麼他完全不怕AI會取代人類?

    4 DAYS AGO

    EP134|《黃仁勳傳》讀後三個心得,為什麼他完全不怕AI會取代人類?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內容 我們今天非常特別,再次來到2025台北國際書展直播間現場,進行live podcast。本週是我提的:《黃仁勳傳》,作者是史蒂芬・維特 所謂「第一本黃仁勳授權採訪的傳記」,多麼吸引人。我過去這幾年看過賈伯斯傳、貝佐斯傳、馬斯克傳。當然要看一下這幾年最熱門的黃仁勳傳,畢竟科技巨星這幾年應該除了馬斯克就是他了。 應該不用說,在馬斯克傳之後,黃仁勳傳應該是另外一個會很令人好奇的企業家傳記。而黃仁勳也是目前財富500大企業中在職最久的執行長(從1993年創業至今超過30年)。 而目前市面上在最近幾個月,短時間內共有3本關於輝達和黃仁勳的書,分別是: NVIDIA輝達之道:第一本輝達詳解!從AI教父黃仁勳的登頂之路,看全球科技投資前景(三采 2024/12/27) 輝達之道:黃仁勳打造晶片帝國,引領AI 浪潮的祕密(商業周刊 2025/1/3) 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天下文化 2025/01/20) 雖然我沒有三本都看完,但翻閱和看其他人分析,大致上第一本是一本韓國翻譯書,由產業分析師所撰寫。第二本是一個資深記者,有很多採訪並分析輝達成立至今的故事。第三本我完整讀完,我的感覺是這的確是針對黃仁勳寫的故事,另外作者的觀點更強烈、更有人味。 書名: 這本書中文名為《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但英文書名是《The Thinking Machine: Jensen Huang, Nvidia, and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Microchip》也就是思考機器:黃仁勳、Nvidia和世界上最令人夢寐以求的晶片 我看到有些人認為這不是黃仁勳傳,但我自己讀完的想法是這真的是專注在寫黃仁勳,包含他的早期人生、家庭,所以我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這不是黃仁勳傳,但是因為黃仁勳的人生主要故事都在打造NVIDIA這家公司,而這間公司的發展歷程就是從顯示晶片、GPU、CUDA到現在AI,所以中間也介紹了很多AI的發展。 內容: 書分為兩個部份:「前景迷茫」是第一部份,從1993年Nvidia成立,直到2012年Google買下AlexNet這間公司,裡面有NVIDIA創業過程,如何從一堆繪圖晶片廠商中脫穎而出,甚至從破產邊緣活下去,然後找出平行運算這條路。 第二部則是一生一次的機會(「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裡面開始描述當打造出CUDA,讓平行運算開始成為輝達一個關鍵核心服務,但是卻找不到足夠的用戶,然後他們有個工程師提出了要打造神經網路cuDNN這軟體庫,接下來黃仁勳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會,是他所謂一生一次的機會,然後接下來就是花全部的力氣,讓公司往「AI」前進。 我認為整本書其實非常好讀,有大量的故事,包含了黃仁勳的軼事、傳聞、語錄等等,但是裡面也包含了很多大量的科技史和商業史,對於要研究這段歷史發展的人,其實是非常好的寶庫,很值得讀不只一次。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黃仁勳: 他很常罵人 但是書中沒有特別描述出他罵人講話的細節(跟賈伯斯傳和馬斯克傳不太一樣),而從書中作者採訪對象的描述來看,黃仁勳跟賈伯斯和馬斯克很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會因為罵一罵然後就開除人。 書中說:「另一方面,雙方對員工的支持也不同。馬斯克對員工毫不在意,經常不經警告、隨意開除人;像是在某個週日下午,他就突如其來開除整個星鏈工程團隊。黃仁勳則是幾乎沒開除過任何員工,而且就算要開除人,也肯定是經過多次警告,而且會先安排績效輔導計畫之後才這麼做。會被踢出輝達的人,肯定是犯下罪無可逭的過錯。輝達許多員工一待就是幾十年,另外也有像是卡坦察羅與亞茲這樣回任的員工。就算有一次,營運問題逼得黃仁勳得關掉整個部門,他還是設法將員工重新安排到其他職位,繼續發揮所長。」 書中說,黃仁勳罵人不會私下來,他會在一堆人面前這樣幹,因為要讓所有人學到一課。 他100%可以被稱為工作狂 他一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2-14個小時是家常便飯。書中也提到即便現在輝達幾乎沒有可能有立刻的危機,但他還是會常常很焦慮。不能夠有放鬆的一刻。 他不玩1-1這一套,他直屬部屬有55人,沒有什麼左右手、二把手。然後他從2020年開始要求公司每個人每週都要寫一封信,列出自己手上最重要的五項工作(這個我自己在別的地方有提到,叫做T5T,Top 5 Things)。 他每週會收到2萬封電子郵件,他會隨機抽樣並看。然後他回信速度非常快,書中說:「你半夜2:00寫信給他,2:05就會收到回信;早上6:00再寫信給他,6:05他又回了。」 公司的早期員工也同意:「他的消遣就是工作、電子郵件還有工作。」 他完全不害怕AI 作者在書中提了很多次關於現在生成式AI已經帶來的影響,他也很害自己會失業,AI會取代他。但是黃仁勳反覆強調他不這樣認為。他幾乎是AI超級樂觀主義者。 這件事也幾乎造成了作者跟黃仁勳的決裂。就是在最後一章「會思考的機器」,應該也就是英文書名來源。 作者在書中自陳:「但是,不論在當時或是現在,我都不覺得這麼做有那麼愚蠢:對於一個以打造機械大腦致富的人,問他機械大腦會不會演化得比生物大腦更快,絕不是沒有道理。而且,我非但沒有逼黃仁勳回答,還在發覺這個問題令他惱怒之後,好幾次試著想把話題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但他故意不讓我轉移話題。 回想起來,顯然黃仁勳是刻意要讓情緒失控,刻意要對我大發雷霆。在表演開始之後,他的怒火確實是出於真心,但一切都只是為了表達他背後一個更大的重點:他非但不讀科幻小說,其實更對科幻小說深惡痛絕。他這個人,走的是嚴肅而認真的路線。」 書中很前面就提過跟賈伯斯、馬斯克不一樣,黃仁勳不看科幻小說,上個世紀三大美國科幻小說名家亞瑟克拉克、艾西莫夫、海萊因,或多或少提出了一些未來想像中,科技可能會造成的一些負面事情,更別提歐威爾的1984讓整個世代擔心老大哥在監控你。 但黃仁勳看很多商管書,科技技術書,但他不看科幻小說。所以才會認為自己在打造的產品不可能發生這種小說中出現的情境。 結語: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次我們有談了一些你不知道的黃仁勳,但我覺得作者寫了一本很有人味的書,而且也回顧了很多值得關注的科技史以及技術細節,甚至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平行運算等。我自己覺得是非常棒的一本書。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1 min
  2. EP133|前進2025台北國際書展!專訪《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作者房慧真

    FEB 12

    EP133|前進2025台北國際書展!專訪《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作者房慧真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我們再次進行live podcast,而且是來到2025台北國際書展現場進行直播,兩人一起訪談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非小說獎得主房慧真。 ▲本集內容 房慧真是台大中文系博士班肄業,曾在壹週刊人物組當記者,在2017年,把人物採訪的一些故事集結成冊出版,書名叫《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房慧真也是位作家,出版過的散文集包括《單向街》、《小塵埃》、《河流》和《草莓與灰燼》等等。 2024年出版的《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則是他搜尋著國中到大學時代的青春記憶,同時以現在以記者視角和文筆,去回頭檢視那1987年台灣解嚴前後,那個紛亂、動盪、很多事情同步在發生的年代。 馬力歐之前就有在另外一個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訪談過房慧真,所以今天第一個問題就是延續上次最後的問題:不是說好了在《草莓與灰燼》之後要寫小說嗎?怎麼還是一本散文呢? ▲在這集中,我們還討論了: 這本《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為什麼會採用這樣的寫作方式? 得獎感言中說「書展是人與人與書寫聚合的神奇場域」,這次獲得 2025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首獎),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作為記者和作者,你如何在報導與敘事之間取得平衡?書中的故事是否部分受到個人經歷或當時社會氛圍的影響? 整個書非常有「畫面感」,甚至帶有一種超時空的電影感,好像可以拍成影像? 這本書有很多是在回憶自已年輕的過往,你有花很多時間去找尋一些紀錄嗎?怎麼把這些事情記憶/記錄的那麼清楚? 會不會覺得自己對於政治好像啟蒙很晚? 未來的寫作方向會延續類似的主題,還是有其他想挑戰的領域?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1 min
  3. EP132|《聽聞頌缽》當聲音成為療癒,頌缽能帶來什麼?

    FEB 5

    EP132|《聽聞頌缽》當聲音成為療癒,頌缽能帶來什麼?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一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是JuJu提的《聽聞頌缽》,作者是曾文通。透過這本書我們一起認識頌缽的世界與產業,從它的製作工藝、文化背景,到如何透過聲音找到內在的寧靜。 ▲本集內容 這不是一場宗教討論,也不是一堂「購買小金碗」的推銷課。這是一趟關於聲音、共鳴與靜心的旅程。 頌缽,不僅是一種聲音療癒工具,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藏、尼泊爾等地,最早作為食器或宗教儀式中的器皿,如今則被廣泛運用於冥想與靜心練習。傳統的頌缽由七種金屬(主要為銅)製成,每個缽因其成分比例、形狀與製作工藝的不同,而擁有獨一無二的音色與共鳴。 在《聽聞頌缽》這本書中,作者曾文通以四個層面(也是本書的書名)帶領我們深入頌缽的世界——「聽、聞、頌、缽」:從他的個人故事與藝術背景,到頌缽的歷史文化,再到聲音如何影響人的內在平衡,以及如何挑選並運用頌缽進行演奏。這本書不僅詳盡記錄了技法與心法,更是一本精美絕倫、值得收藏的藝術之書。 分享書中我喜歡的一段話: 現代人上班非常忙碌,一天工作八小時甚至更多,有些人下班了,腦袋還是在工作模式。 工作讓人忘記了生活,沒有給自己時間跟空間。 缽要給予一個空間,才能創造出聲音,我們的生命也是。 缽能讓人停下來,聽聲音,慢下來,進一步停下來,再去感受我們有沒有「在」那個停頓之中 如果你對頌缽感興趣,卻覺得它「太靈性」或「太貴」,又或是希望透過聲音療癒找到內在平靜,甚至單純喜歡傳統工藝之美,這本書將會是打開聲音世界的一把鑰匙。 ▲我們還討論了: 本書絕美的設計與巧思 作者曾文通,其實主業是舞台設計師! 頌缽的製作過程:從手工敲打到砂模鑄造 頌缽 v.s. 日本茶道 聲音與身體的共鳴: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放鬆? 練氣功、太極肚子會變大? 象徵健康或復活的「蛇」 希臘神話中的缽:古希臘醫藥之神的女兒許癸厄亞(Hygieia)的藥碗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2 min
  4. EP131|《正念殺機》正念不只可以幫助工作、生活,還可以……謀殺?

    JAN 29

    EP131|《正念殺機》正念不只可以幫助工作、生活,還可以……謀殺?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正念殺機》,作者是卡斯登・杜瑟(Karsten Dusse)。 ▲本集內容 作者卡斯登・杜瑟生於1973年,具律師資格,曾在波昂、洛桑及洛杉磯等地念書。除了擔任律師之外,杜瑟還擔任編劇,並作為作家榮獲德國電視獎和德國喜劇獎。 杜瑟說,《正念殺機》的故事靈感源於六張便條紙,是他某次在常去的酒吧裡,內心湧現了模糊的想法,若非服務生提供紙筆,也許這本書就不會誕生。 也就是說,他先是律師,但一直對於大眾媒體很有興趣,很早就接觸電視產業,後來也一直寫書,不過真正暢銷應該就還是這本《正念殺機》。 作者虛構了一本正念練習書和正念教練。正念教練叫佑師卡・白特納,著作叫《如何在快車道上減速慢行:給領導人的正念覺察練習》。這本書虛構的書很有趣,讓我都很想去找來看看。 書總共分37章節,節奏明快,內容幽默好笑,雖然有些殘忍的描述,但因為搭配了正念課程應用,突然就變得很幽默。這也是有好有壞,好處是不管你對正念理不理解,或理解多少,你都會對正念有興趣。 如果說我們上次講的《清晨五點俱樂部》是包裝成小說的生產力書籍,這本應該是反過來,用正念課程包裝的犯罪小說。 故事(爆雷警告?)(爆雷警告?)(爆雷警告?) 故事主角叫畢永,他一開始是一間德國中型律師事務所DED的中階律師,但是他主要固定服務的客戶只有一個:黑幫老大大岡・賽高維奇。大岡什麼壞事都幹:販毒、娼妓、軍火、走私等。 畢永有一個2歲半的小女兒和一個認識10年的老婆,但是因為工作壓力關係(一週工作6天,每天14小時),導致他跟老婆(在家帶小孩)關係越來越緊張,也常常無法跟女兒愛蜜莉相處,所以就被老婆叫去上正念課程。 在第一堂正念課,他就算是被教練佑師卡・白特納折服,開始理解和學習正念。 接下來的轉折是他的主要客戶大岡因為被設陷阱而殺了他對頭的左右手伊果,又被一群小學生在遊覽車上看到並錄影,所以跑來找大岡,要求他處理。已經上完正念12堂課正要跟女兒去度週末的畢永隨口說要他隱姓埋名30-40年,大岡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並交代司機兼特助沙夏以後暫時都聽律師的,然後就躲在後車廂裡面,讓畢永開車從他的事務所,載去大岡的湖邊別墅躲起來。 結果因為艾蜜莉說我們應該要先遠足,之後再工作。學習正念的畢永認同「任務單一化」(就是一次專注做一件事),所以就跟女兒先去在湖邊玩耍,放大岡在後車廂裡面。然後因為氣溫太高,裡面有沒有飲水,經過了一整天,大岡已經熱衰竭而死了。 接下來小說的內容就是他要開始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和警察、事務所老闆、大岡手下、大岡對頭(伯里斯)互動,避免自己被抓、被殺,還有把真正的內鬼抓出來。 同時,還有闡述正念如何有幫助。 我很喜歡這本小說有幾個原因: 1. 情節雖然合理,但是有點瞎,有點鬧,所以頗有黑色喜劇的感覺。我自己很喜歡這種黑色幽默。 2. 作者很認真的把很多正念概念塞在不同地方。其實我後來在思考,如果把所有正念的橋段都拿掉,劇情是否還能連貫? 3. 透過這種方式,有點像是一個說故事學正念,如果你對正念完全沒有概念,可能會覺得有點荒謬,但如果你對正念有點理解,可能會覺得竟然可以應用在謀殺,好像應該可以應用在不同地方。 ▲延伸閱讀 《正念殺機》:Readmoo電子書、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 快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9 min
  5. EP130|《轉念的力量》轉念不是「看開一點」,而是一套有邏輯的方法

    JAN 22

    EP130|《轉念的力量》轉念不是「看開一點」,而是一套有邏輯的方法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一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是JuJu提的《轉念的力量》,作者是賴佩霞。 ▲本集內容 賴佩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心靈導師,她的身份涵蓋演員、主持人、心理諮商師與作家。她的生命歷程充滿轉折:從演藝圈到個人成長領域,她曾面對失婚、職涯轉型等人生大挑戰,因此對「轉念」有非常深刻的體悟。 如何透過轉換念頭,找到生活中的平靜、或甚至變得順遂?這本書除了從許多案例(情境)理解「轉念」是怎麼一回事之外,還提供了具體且實用的練習方式:針對「念頭」而非「事件」,找到內心的真實癥結,幫助我們解決內心紛亂的問題,實現真正的轉變。 每章提供練習題,如記錄負面情緒,探索新的思考角度,很適合想要改善情緒、建立正向生活態度的讀者,特別是那些覺得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中受挫的現代人。但總之可分為三大部分: 理解自己:認識情緒與想法的來源。 轉念的實踐:學會用具體技巧轉換負面念頭。 內外一致的生活:在職場、家庭中實現和諧。 ▲轉念的五個步驟: 真的嗎? 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 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怎樣的人? 反轉念頭,釐清「應該」與「事實」的差異。 ▲我們還討論了: 前陣子討論度很高的「心靈成長課」 轉念的功課如何避免流於表面,真正深入內心? 前陣子社群上引起討論的「洗碗」事件 ▲延伸閱讀 《轉念的力量》::Readmoo電子書、momo網路書店 賴佩霞《轉念的力量》:讓我們受苦的是「被打耳光」,還是「他憑什麼打我」的念頭?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1 min
  6. EP129|《清晨五點俱樂部》一本結合生產力概念和哲學的……小說?

    JAN 15

    EP129|《清晨五點俱樂部》一本結合生產力概念和哲學的……小說?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清晨五點俱樂部》,作者是羅賓・夏瑪 ▲本集內容 作者羅賓・夏瑪是加拿大人,一開始是律師,後來開始寫書,並且轉作講師。他是NIKE、星巴克、HP等企業培訓大師、激發動機&領導力的世界頂尖專家世界。耶魯大學、NASA、《財星》100大企業培訓大師。 清晨五點俱樂部英文書名是「The 5 AM Club:Own Your Morning, Elevate Your Life」,書中翻譯為「擁有自己的早晨,提升自己的人生」,這句話在書中會反覆出現。 這本書基本上是一本帶有哲學書和生產力工具書雙重身分的的有趣書,然後它又用了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包裝整本書,所以某種程度你要說是小說,好像也不能說不對。 所以這一集,我們就分兩個部份來分享,上半段是故事內容,下半段是生產力和哲學到底講了什麼? 故事(爆雷警告?)(爆雷警告?)(爆雷警告?) 夏瑪虛構的一個故事是有一位公司經營遇到困難的企業家(女性),還有一個希望找回自己創作力的藝術家(應該是畫家),他們去聽一場魔法演說家(Spellbinder)的演講大會(Yes Man?),結果魔法演說家在台上昏迷,現場一陣混亂的時候,有一位流浪漢走進來,開始跟企業家和藝術家大聊魔法演說家的軼事。流浪漢自稱他是一名富豪(史東雷利),邀請企業家和藝術家隔天清晨五點跟他碰面,他會幫他們兩人上課。 隔天富豪的確派了車去接他們,將他們兩人帶去模里西斯,接著去印度亞格拉、去義大利羅馬、去巴西聖保羅、去南非法國角、南非羅本島(曼德拉被關20年的監獄所在地)。 這裡面每個地方,雷利或是魔法演說家都幫企業家和藝術家上課,學習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和增加生產力。然後在每個不同的地方,他們越來越親近,過程中企業家和藝術家結婚,富豪則是在造訪羅本島後幾個月去世。魔法演說法繼續到處飛到處演講,企業家和藝術家在各自的領域出色、茁壯,也生了個小孩,名為史東。故事結束。 本書故事以外的生產力重點: 如果單純以早起的步驟來說,基本上就是早上5點起床,然後採用20/20/20法則(行動、反思、成長)。第一個20分鐘運動,要流汗。第二個20分鐘要反思,可以寫日誌或是冥想,第三個20分鐘則是學習,可以閱讀、聽有聲書等等。 與之對應的,就是要好好的休息/睡眠,這點幾乎是在近期我所看到關於整理生產力的書都會提到。最好是8點前吃完晚餐、8-9點可以聊天、閱讀、然後9-10點做睡前準備,10點前睡覺,確保有7-8小時的睡眠。 某種程度上,這跟當兵的作息很像,或許當兵模式(冬天6點起床、夏天5:30)是真正一個很好讓自己身體變好的一個作息模式。 除了20/20/20法則,書裡面還有很多名詞和想法,包含: 四大領地(interior empires):思維模式(mindset)、感情模式(heart set)、健康模式(health set)、靈魂模式(soul set) 一生天才的十大攻略: 第一號攻略:全神貫注的緊密泡泡(TBTF, The Tight Bubble of Total Focus ),打造專注的環境。 第二號攻略:90/90/1規則,在接下來90天,每天第一個90分鐘完成會讓你成為業界頂尖的一個任務。 第三號攻略:60 / 10方法,衝刺60分鐘,休息10分鐘(番茄鐘?) 第四號攻略:每日之五概念,每天列出5個小目標 第五號攻略:恢復元氣的運動(2WW, The 2nd Wind Workout) 第六號攻略:二次按摩方案(2MP, The 2 Massage Protocol ) 第七號攻略:通勤大學,通勤時候學習 第八號攻略:夢幻團隊技巧,尋找有幫助的團隊 第九號攻略:每週設計體系,每週日早上設計一週計畫(類似GTD的檢視) 第十號攻略:60分鐘學生,每天至少60分鐘好好閱讀、學習 另外因為透過這種說故事的方式,裡面可以有很多類似格言引用、思考、對話等等內容,其實也蠻有趣的。可以當作哲學書來思考和閱讀。 我們在這集節目最後也分享了一些我覺得很不錯,值得分享的「金句」: 健康是戴在身體無恙者的頭頂,卻只有生病的人才看得到的王冠 餽贈他人,就是送給自己的禮物。這是我在這些年來獲得的寶費教訓之一。提升別人的喜悅,自己會得到更多的喜悅;強化其他人類的狀態,你自己的狀態也會自然跟著強化。 思考死亡,會讓最重要之事務變得更加清晰。 人類行為注定會吻合我們的自我認同,永遠如此,你的表現絕對不可能超越你的自我說法,這段話含有重要的觀念。 世界是一面鏡,而我們從生活中所得到的並不是自己的想望,而是我們的原貌。 打零工式的承諾只會帶來打零工式的成果 很值得一讀的書,非常適合作為2025年我讀完的第一本書。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 快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2 min
  7. EP128|新年閱讀提案:Ju這樣規劃年度目標「12週做完一年工作+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JAN 8

    EP128|新年閱讀提案:Ju這樣規劃年度目標「12週做完一年工作+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一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內容 這集節目應製作人的敲碗期待而生!我們將聊聊「目標設定」這個主題,並分享JuJu我如何結合個人經驗,以及2本工具書,分別是:《12週做完一年工作:縮短工時x成果翻倍的高效成功法》以及《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來完成我2024年的目標設定,以及實際執行的成果與心得如何? 希望今天這一集,不僅能學到如何制定清晰的短期計劃,也會了解專注力如何幫助你聚焦在最重要的事上。 JuJu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在父親的要求下,每學期寫目標清單,逐步養成定期審視與盤點生活的習慣。這讓我在成年後,能更有意識地正視自己的需求與渴望(當然,也發現自己有多貪心 ….ಠ_ಠ )。 這集主要會分兩部份分享,上半部會直接分享我綜合之後的做法(成果與執行過程、規劃時的思考邏輯),然後下半部才會介紹書,以及前半我使用的方法,是呼應書中的哪些部分。 ▲節目亮點 JuJu在做個人年度目標設定經驗與方法 用 Notion 模板結合工具手帳盤點時間、九宮格拉出人生長期願景目標,以及「12週計畫」為主的Notion模板,幫助自己從長期願景到具體行動逐步實現。 實用技巧:將長期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小目標,並延伸出明確的每週待辦清單,讓每一步都更具體、更可行。 實用小任務:先盤點你的時間!目標設定的第一步,其實是了解自己真正擁有的時間!扣掉工作、睡眠和例行事務,你會發現能用來實現理想的時間並不多! 《12週做完一年工作:縮短工時x成果翻倍的高效成功法》  布萊恩·莫蘭和麥可·列寧頓2位作者提出了一種高效目標管理的框架:將一年分為12週週期,取代傳統年度計劃。 作者強調,短期計劃能提高行動的緊迫感,幫助達成更具體的成果。透過設定可量化的目標、定期檢視進度,以及專注於「領先指標」,你能更高效地管理時間並實現目標。本書適合希望提升執行力和結果導向的讀者。 如何克服「懶得寫週計劃」的挑戰?簡化的 12 週計劃執行模板! 一、每週計劃(5-10 分鐘)在每週的開始或結束,快速回答以下三個問題,確定方向: 我的本週目標是什麼?(設定1-2個最重要的目標,使用 SMART 原則,具體且可量化) 達成目標的核心行動是什麼?(選擇能直接推進目標的1-3個關鍵行動) 我本週的關注時間是什麼時候?(設置 1-2 段專注時間塊,全力完成目標行動) 二、每日行動(3 分鐘)每天開始前,簡單列出當天的行動清單: 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今天的次要行動是什麼? (僅限1-2個) 三、每週回顧(10-15 分鐘)每週最後一天,簡單回顧一週進展,回答三個問題: 這週我完成了什麼? (列出達成的目標和行動,無論多小) 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 (反思執行中的問題,例如時間管理、分心原因) 下週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帶入下一週目標和行動計劃)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 本書以「聚焦一件事」的概念為核心,指出成功來自於對關鍵任務的專注。作者蓋瑞·凱勒和傑伊·帕帕桑提供了聚焦一件事的策略,幫助讀者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將精力集中於最重要的行動。 透過每日的「焦點問題」和時間管理技巧,本書為提升效率和簡化工作提供了實用的方法,適合需要更清晰優先級的讀者。 聚焦一件事、選擇關鍵行動:就像第一塊骨牌的倒下,其力量會推動下一塊更大的骨牌。這個「第一塊骨牌」象徵一個對未來目標影響最大的行動。 逐步累積(概念呼應上一集的原子習慣):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效果會累積,最終幫助實現更大的長期目標。例如,學會一項技能可能會帶來更多職業機會,進而影響你的整體事業發展。 專注於當下的第一步:清楚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之後專注執行,並相信這將推動其他目標的實現。 今天,跟我們一起找到屬於你的那「一件事」吧~ 💬 歡迎在節目後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留言分享你的目標設定心得:【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0 min
  8. EP127|新年閱讀提案:原子習慣+GTD工作法,打造2025年的閱讀習慣!

    JAN 1

    EP127|新年閱讀提案:原子習慣+GTD工作法,打造2025年的閱讀習慣!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內容 這一集嚴格說來是兩本書的綜合心得,希望分享給想要多讀一點書,但一直無法養成習慣的讀者們: 這一集的操作方式所談的兩本書,第一本是我們在過去幾年提過很多次,但從來沒正式講過的《原子習慣》;另外一本則是我在另外一個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上有單獨講過一集的《搞定》(GTD)。 在查爾斯.杜希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中提到,習慣養成有四部分,透過這四個部分,會形成一個習慣迴路。而詹姆斯‧克利爾所寫的《原子習慣》重點則是拆解這四部分,並且提出實體可以運用的方法和建議。 習慣養成有四個部分: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原子習慣的建立法則如下: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設計一個明確的提示,讓你輕鬆注意到該做的行為。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將習慣與愉快的事情結合,使得這個行為變得令人期待。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降低行動門檻,使得開始變得簡單且毫不費力。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設計能即時滿足的獎賞,幫助你堅持並享受習慣養成的過程。 GTD(Get Things Done)是David Allen提出的一套工作方法,核心概念是大腦不是用來記事情而是思考事情,所以要有一套工具/系統來記錄這些要做的事情。 GTD總共有5個步驟:捕捉、釐清、組織、反思、行動,透過這5個步驟,讓你即便有超多待辦事項,都可以慢慢的完成。 所以透過這兩個觀念的整合,可以打造一個自己的閱讀習慣,而如果你還沒有理解GTD的系統模式,可以單純採用我的建議作法: 找一個你隨手可及的紀錄系統:Todoist、Evernote、Notion、Google Doc,實體筆記本,都可以。 把想要讀的書整理起來,全部放進去一個收納箱中(可以實體、也可以數位) 分門別類的放入閱讀清單,每一本書就是一個閱讀專案,然後可以拆解成10頁、20頁、50頁或甚至100頁 放入到每日待辦事項中。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我已經建立了整個GTD系統,所以只需要把閱讀融入就好。 比如說我要看《原子習慣》這本書,我評估自己閱讀書的速度,小說大約是每小時50頁,非小說類看難度,《原子習慣》應該可以每小時50-80頁。所以我的Todoist上就會寫「閱讀原子習慣100頁」,然後設定為重複大約三天或四天,看我預計幾時可以看完。 我只要每天打開我的Todoist,就會知道要完成這些內容。 這滿足了《原子習慣》的4個法則: 1.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設計一個明確的提示,讓你輕鬆注意到該做的行為。 我的手機和電腦上面都有安裝Todoist的app,所以只要打開手機或是電腦就會注意到(題外話,為了避免我去看其他的東西,我也會盡量把其他app的通知顯示關掉,包含Line) 2.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將習慣與愉快的事情結合,使得這個行為變得令人期待。 打開來處理事情可以讓我有成就感,我很希望能夠把今天所有待辦事項都消除。 3.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降低行動門檻,使得開始變得簡單且毫不費力。 聽到閱讀100頁可能會覺得壓力有點大,但是對我而言其實反而是輕而易舉,因為我都是直接閱讀一整本書,所以拆分章節、頁數反而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4.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設計能即時滿足的獎賞,幫助你堅持並享受習慣養成的過程。 我看完之後,就會滑掉/勾選掉這個待辦事項,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滿足感。 當然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方式、動力來源都很不一樣,閱讀提案的老聽眾可能會有自己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也歡迎跟我們分享。這一集則希望可以分享給想開始讀更多一點書,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讀者們。 延伸閱讀 《原子習慣》書摘:人類天性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如何花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原子習慣》:如何用最少的能量和努力,解決重要的問題? 每天1%,一年後是3778%:四大「原子習慣」法則讓你培養成功的生活模式 馬力歐說書|事情永遠做不完,用GTD時間管理之術搞定待辦任務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0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3 Ratings

About

馬力歐、JuJu,每週提案一本書,融合生活經驗,從兩人視角詮釋書之精華!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