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上海文化
你还记得今年国庆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1984年,10岁的小东东将家里的黑白电视机贡献出来摆在弄堂中间,邻居们摇着蒲扇磕着瓜子聚在一起观看中国女排那场奥运夺冠赛的场景吗?
东东从上海弄堂特有的老虎窗爬上坡形屋顶到了晒台,为了给邻居们稳定电视信号,错过了和青梅竹马的小美的告别。中国队得分时,男女老少的欢呼声仿佛能穿破天际,久久地回荡在石库门弄堂里。
石库门弄堂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弄堂之一,而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也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近代上海历史最直接的产物。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
上海,简称“沪”,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可是你知道,最初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吗?你知道,上海的名字从何而来?你知道上海的简称“沪”最初是一种捕鱼工具吗?它是楚国春申君也就是芈月初恋公子歇的封地,所以又叫“申”。
从小渔村到大上海,雷森妈妈将带你实地解读这座国际一线城市的历史巨变。
十里洋场上海滩
提到上海,就不得不提到黄浦江,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夜幕下的黄浦江夜景,美得让人格外心醉神迷。耀眼的东方明珠、巍峨的金贸大厦、风格迥异的万国建筑群,和两岸的旖旎灯光交相辉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在这段1.5公里长的外滩西侧,鳞次栉比地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北楼、原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
虽然出自不同建筑师之手,风格迥异却建筑格调统一,轮廓协调,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盛名,让你都舍不得把目光挪开。
这些建筑,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是租界时期的房子,见证了上海沦于异族之手的那段岁月,见证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年代。
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万国建筑群见证了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百年沧桑之后也见证了大上海的飞速发展。站在黄浦江岸,你会闻到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奇妙味道。如果,你只是看到了魔都的流光溢彩、风情万种,那么你对上海的了解实在片面,我们应该读懂她绝无仅有的繁华又厚重的百年历史变迁。
东方明珠上海,正用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吸引和震撼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
一庙三城隍
/ 豫园城隍庙/
外滩夜景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享誉海外的豫园城隍庙就到了你眼前。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它原本是明朝的私人花园,内有蜚声中外的九曲桥、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和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就是上海城隍庙了。
上海的老城隍庙历史悠久,不同于其他城隍庙的是,上海的城隍有着“一庙三城隍”的说法。
城隍,在道教里指的是一座城市的保护神,据说能护海避灾。明朝永乐年间,镇水之神霍光就成为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另一位城隍爷秦裕伯,生于上海,是北宋秦观的八世孙。元末弃官回乡,被朱元璋两次征召,不得已又再入明朝为官,不久后因病辞官。在他死后,朱元璋的一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让上海百姓将秦裕伯奉为当地的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就这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血战而死的陈化成,也成为了上海城隍庙的城隍爷。
从那以后,上海的城隍庙就有了“一庙三城隍”的说法。
海派本帮 沪上美食
/ 城隍庙五香豆 /
到了城隍庙,你怎么能错过沪上美食呢?
五六十年前,上海的老城隍庙内开设了一家名为“兴隆郭记”的五香豆店,专门经营自产的奶油五香豆,远近顾客纷至沓来,不久,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上海风味特产,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城隍庙五香豆了。
城隍庙五香豆用料讲究,火候适当,原料只选用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
”
这是城隍庙中外游客众口一致的评语。
/ 南翔小笼包/
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有南翔小笼,南翔小笼起源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的传统名产,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就像是半透明的荸荠,小巧玲珑,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得一吃就再也忘不了。
南翔小笼制作技艺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诞生,因馅料为秘制配方,制作技艺一直靠师徒间薪火相传。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上,南翔小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全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 经典本帮菜/
说到沪上美食,怎么能少得了经典本帮菜?本帮菜是上海菜的别称,是江南吴越特色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所谓本帮,就是本地的意思,特点是浓油赤酱、醇厚鲜美,擅长用糟卤入菜,别具江南风味。
红烧划水、锅烧河鳗、油酱毛蟹、响油鳝糊、油爆河虾、红烧回鱼、黄焖栗子鸡等都是经典的本帮名菜;清淡素雅的首推夏秋季节的糟货,如糟鸡、糟猪爪、糟门腔、糟毛豆、糟茭白等;而荠菜春笋、水晶虾仁、冰糖甲鱼、芙蓉鸡片等则以鲜嫩清淡见长,扣三丝以火腿、鸡脯、猪肉切成细丝,以刀工见长。
没有美食的城市没有灵魂。
古老又精巧考究的美食文化,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南水乡古镇和徽派建筑里的国学
/ 枫泾古镇 /
上海,与中国其他城市比起来,历史不算最悠久,辖区面积也不是最大,如今却能成为国际一线城市,绝非偶然,也不是幸运使然。
从小渔村到中国航运中心,世界重要航运枢纽,上海和“水”的渊源很长。地名带着水,“浦、浜、塘、圩、江”等字眼的地名随处可见。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成了如今上海作为国际一线城市“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所以去上海,江南水乡古镇也是必去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沪上八景之一的枫泾古镇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这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被人称作东方的威尼斯。
枫泾古镇因历史上地处吴越交汇之处,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素有吴越名镇之称,从元代开始,这里就是吴越两界最繁荣的商业重街。来往商贾云集界河两岸,客商临水成街,至今人们还能坐在船上看古戏台上的演出。
枫泾自古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因为分属吴越两地,从前南北镇分治,明代开始,镇上竟建有南北两座城隍庙,这种一镇有两个城隍庙的现象,恐怕在国内都不多见。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走进古镇枫泾,得以窥见千百年来的江南临水繁荣。
/ 荣欣书院/
坐落在东海之滨美丽的杭州湾畔,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群落,这里建有别具特色的"孔子圣迹馆",能同时容纳百人听课的"国学大讲堂"和展现孔子文化精髓的"孔子六艺城"。
在这里,听雷森妈妈讲古圣先贤的智慧故事,切身理解仁爱、感恩、担当和奉献。
/ 上海最后一个渔村/
毗邻书院的金山嘴渔村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与大海仅一步之遥,与海中的金山三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December 26, 2019 at 12:12 PM UTC
- Length6 min
- Episode5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