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碟晚餐 侯文詠時間

【飛碟時空膠囊】《飛碟晚餐 侯文詠時間》 2007.03.29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由人類學者 James L. Watson 主編,書中由五位人類學家分別對北京、香港、臺灣、南韓、日本五地的麥當勞進行田野調查,以麥當勞本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進軍東亞市場。相對於充斥著對速食產業「生產面」的諸多研究,本書特別選擇以「消費」為主軸,著重於消費者對麥當勞的符號印象,以及消費者的文化傾向與麥當勞互動、再形塑的過程。
麥當勞在東亞市場遭遇的首要挑戰便是米食文化。無論是中國、臺灣,還是日本、韓國,人們以米飯為主食,沒有米飯的餐點不被視為正餐,只能作為點心。因此,如何使消費者將漢堡、薯條當作正餐便是麥當勞能否取得在地認同的關鍵。而另一個體現麥當勞在地化過程的是東亞消費者對「速」的定義:理應遞送快速、食用快速的速食餐廳,只剩下遞送快速的意義。東亞消費者將麥當勞視為一個聚會的休閒場地、一個庇護所,相較於美國消費者習慣快速解決餐點,東亞消費者待在麥當勞餐廳內的時間較美國消費者來得長許多。
麥當勞的進駐帶來了諸如自助服務、排隊、點餐付帳等新的紀律,改變了固有的東亞在地文化,甚至其乾淨的廁所、開放式的製餐流程也成為消費者選擇餐廳的新標準,因而為當地餐廳所仿效;然而在另一方面,麥當勞也根據各地文化修改菜單,採用當地食材來源、給予當地人經營權,建立友善當地的形象,甚至包容消費者對「速」文化的重新詮釋。也就是說,麥當勞在地化的過程中,既需要保持自己身為美國文化與現代化的標誌,又必須成為「在地的麥當勞」,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當地的食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