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友衛道讀書會

無極證道院武廟明正堂
鸞友衛道讀書會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四章

    04/25/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四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四章 總論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頻吹臘鼓寫鸞箋,奧義道書不了緣, 愁世貪眠酣未醒,惱人趨勢夢中牽, 豪吟豈讓黃山谷,情意何輸白樂天, 險惡凡心悲此日,鐘聲磬韻化三千。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真如一炁化三清,寶殿莊嚴頂上鳴, 八卦道衣明日月,五輪法掌勝神兵, 呼風喚雨乾坤動,伏虎降龍宇宙驚, 奧義經年終著就,付諸剞劂耀鯤瀛。 無極老母曰: 近世科學發達,注重唯物,更忽視宇宙變化之理,而只研究物理上的智識,沒有高遠的道德思想,所以社會上的風氣日見敗壞,戰爭愈來愈多,也愈殘酷,娘為不忍蒼生齊罹浩劫,故不辭雲路之辛苦,下凡扶筆著作「天道奧義」天書一部,期喚醒世人同修天道,齊履善路,以挽救此一大危機也。 修天道確是一條光明大道,既無禁忌,又無避諱,一切公開研究,確實對於社會有供獻,無其他弊端,因所信仰是最高的「道」,所希求者同為人生的真理。修天道者必須心神專一,不為物所動搖,達精誠的境界,自有奇蹟的出現。何以心神專一而能發生奇蹟?因心一則「神凝」,神凝則何求之不得乎。神凝即「至誠」,至誠「如神」也,蓋天人距離甚近,其交通在「至誠」。啟信為修道第一件大事,信仰是一種力量,藉著這種力量才能打通天人的道路。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人之生死繫於機,所以必須掌握機先,如能掌握「機」,則生死變化,一切在掌握之中。機是什麼?機是「玄牝」,也是「眾妙之門」。玄牝是什麼?蓋玄牝稱曰「谷神」,以玄牝代表「道」也。宇宙有不生不滅之處,修道即追求這個大好去處,達到此處,才能解脫生、老、病、死,以及各種煩惱。修道對於人有兩大目的:一、脫離生活上的一切煩惱,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中庸」開宗明義第一段,已經將修道之「天、性、道、教」四者提出來。 天─天是自然,天是神,天命者天所賜也,後來也講命,其意亦有天之意,故天命可作一事看,亦可分開。 性─是由天所賜的,即由自然而來的,人由父母而生,但此一點性靈非父母所賜,乃係由天所賜的。 道─性本善,率其性即曰道,道有本體與方法兩種說法,先天道為本體論,後天道為方法論。 教─修道之謂教,將道加以修持,即曰教。易經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使人民容易暸解修道之理,乃以神設教。 以上為本書之總論,並作本書之跋,凡修天道者若能讀而研之,研而味之,味而修之,則獲益無窮也。(全書完)

    6 min
  2.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三章

    04/18/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三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三章 天道之七善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身隨老母到台中,色相真如悟本空, 大道陰陽成兩氣,修心日夜啟三蒙, 因皆夙世遺今世,果出前功證後功, 禍福無門均自召,闡揚奧義挽頹風。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雲車飛輦出仙關,武穆神威伴聖顏, 飄渺清風身上拂,蒼菁至樹手中攀, 文章滿腹沖牛斗,道氣明心濟世寰, 無極天書開奧義,群黎有幸沐榮頒。 無極老母曰: 天道有七善道,凡修天道者應遵循而修之,則道果可成。七善道者:「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茲將天道之「七善道」闡明如下: 一、居善地─住在一個地區,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好。 天道以化民為首,我住在甚麼地方,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好。如何的感化?自然以佈道為要務,凡是修道者都當負起佈道的責任,能佈道才能化民,為善有多端,寒者衣之,饑者食之,自是功德,這個功德雖大,但真正大的功德是挽救人的生命。怎麼才能救人的生命?惟有佈道,勸人修道,道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源泉就是道,使一個人得道,這是最上的佈施。道不是很神秘的,道在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勸一個人改善他的生活,就是修道。修道者不可以自修滿足,如自己得道,更當感化別人,兼善天下,乃是修道的最高目的。 二、心善淵─心如大海,清澄照物,萬流所歸。 淵者,海也,以海喻性。為什麼以海喻心或性呢?因心性有如大海一樣,不僅明可照物,亦可載物。心性是什麼東西?不是虛無飄渺的,如本無其物則不能有何作用,心是宇宙變化的樞機,這個樞機無限大,又無限長,祂是一個充滿宇宙且不可思議的東西,所以以海喻之,言其廣大深湛也,心必須如淵,才能發揮心的功能。 (一)沉潛:不浮躁,則可以肆應眾感,千變萬化。 (二)靈明:不渾濁,則可以燭照幽冥,纖塵畢現。 (三)下流:不偏狹,則可以弘百川,廣為收納。 養心的功夫在「誠」,誠者純一不二也, 純一即「見素抱樸」,亦即「明心見性」,誠字的意義非常深奧,孔子云:「至誠如神」,又云:「誠者,非自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三、與善仁─救濟當出之仁愛,發大惻隱之心。 幫助別人也當以仁愛為要,並不存其他意思,許多人幫助別人,存有不正當的企圖,這是不對的,仁愛也不是隨便可施的,不當用愛的,也不可愛。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謂之天德,天德則愛之。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謂之天賊,天賊則不愛之。 四、言善信─說話要有信,民無信不利。 人必須有信,人類之相處,其結合之條件在信。信好似一種契約,買賣之成立在有契約,信者約也,約必兌現,不能兌現則買賣不能成立。治國者尤貴信,言而有信則立,言而無信則亡,一人當立信,一國更當立信,信者第二生命也。 五、正善治─正者政也,行政必須做到最好的地步。 執政者不一定能正善治,許多暴政,歷史上記載也很多,昔時軒轅黃帝一生經五十二次大戰而後安定天下,黃帝且戰且學道,修道者不一定要遯入深山古剎,隨時隨地都可進修,為政者當善為治之以安天下,此乃修天道救世之本旨。 六、事善能─做事要努力,再接再厲。 善能者,善其所能,即自強不息也。修道的自強不息,是竭精殫慮,較之一般人更為努力,蓋修道應清心寡慾,專一於一件事的。每人都應求之於己,而不求之於人,任何人都不靠,惟有自己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來新的事業,其所以事善能者,因其對於人生有認識、有修養,此修道之可貴也。 七、動善時─及時而動,即不可過,亦不可不及。 人須要動,但不可妄動,當乘時而動。宇宙為一動體,生命者動能也,人生自然也在動中,善動者成功,不善動者失敗,善動與不善動,其區別在「時間」,凡是捉住時間的大半可成功,時間決定一切,許多問題或成或敗,自有時間來裁決,由此可知善時之重要也。 例如種田,善時而耕,適時而種,必可收穫,若不乘時而動,則終無穫可收也,所以修道者,眾人所不願做的,我獨自去做,才能進於道。又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偉大的修道精神,修道應苦修,苦修則可少私寡慾,藉苦修以淨化,始能致良知。良能之發揮在壓制及刺激,越受苦,良能才能光大,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不是憂患,而是神對於人的考驗,凡能擔當重任者均出身貧困,此乃上帝對於人的恩惠,從艱苦中站起來的都有大成就,並進於道矣。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10 min
  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二章

    04/11/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二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二章 天道有五德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雲車駕起貫凌雲,愛國精忠蓋世勳, 統轄貔貅誇一代,驅除邪惡掃千軍, 破金壯志威風在,扶宋輸誠戰日昏, 隨聖登堂懷往昔,揮鸞聊表賦詩文。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著書寒夜露凝霜,接踵飛鸞樂未央, 昨日蒼天烹玉液,今宵紫府煉瓊漿, 願將一滴乾坤洒,祈望千秋日月長, 奧義篇篇資濟世,慈暉永沐耀台疆。 無極老母曰: 修道就是修德,這是一個基本思想,而「德」是什麼呢?從祂的內涵說,可分為:「明德、公德、下德」三種,從祂的外沿說,則分為五種,道德經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身而修及天下,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修天道之真髓也。茲將修天道之五德,分別闡述如下: 一、德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要從身體上修養,這個德乃是真實的,修之於身,並不是「煉丹」之謂也,是「無為」之謂也。無為而無不為也。唱道正言:「上士學道,修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學者多,而成者少,蓋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也,是故,孔子云:「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不可須臾離者生活也,離開生活,便無真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德而行也。 二、德餘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道者非獨善其身也,應再擴大之,由身推及一家,由我自己推及一家,其德乃有餘,餘者充餘也,有所餘,蓋不盡也,將德擴大至一家、數十戶、或數百戶。沾德之恩澤,與一身之德不同,一身之德好似一個點,擴至一家則是增大一個面,這個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稱餘。德是開拓的,僅僅一身修德,其光甚小,不足以達於大道。道是無所不在的,德亦應普及,此乃上德也。 三、德長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一鄉較一家為廣,其德乃長久。餘之本意,只是略有所多耳。長之字義,則是有久遠不滅的意思。修德而成道果,有下列等級之差:「修三百公德者可成人仙,修八百公德者可成地仙,修一千二百公德者可成天仙」。總之,修德愈多則昇化愈高,此乃不移之理。故云「德感天地」者也。 四、德豐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豐是豐滿之意,一國人民之眾,疆土之廣,如能施以恩澤,則德豐矣。治國平天下在立德,應以修德為出發點,則其境界極高,所以修道之目的在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修德是為民服務,服務愈大,則所修之德亦愈大。 五、德普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者,普遍也,則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娘希望從政的人都以修德為本,不必以功名富貴為目的,功名是暫時的,轉眼過去,如同一場黃粱之夢。「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德即道,修德即修道。道不滅,德亦不滅,故修德者實為「生命的擴展」,德愈高,其生命亦愈大,生命是不朽的,修德則生命擴展,所謂長生久視之道者,其淵源於德也,普及天下,即「渡盡眾生」之意也。 老子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這幾句話是補充上述的話,可見老子修德的積極,要自我的實踐,實地去做,由身以至家、國、天下,都是要實踐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主要在修德。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8 min
  4.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一章

    04/04/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廿一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一章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春夏秋冬又一年,輸誠護駕任雙肩, 著書勸世心猶壯,說法度人志益堅, 紫氣騰騰環玉闕,文光朗朗耀南天, 若能了悟修真理,奧義深研氣浩然。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著書不倦到三更,奧義文章勸眾生, 身外錢財都是假,心中善性即真誠, 願期了悟修天道,一旦開明覺世情, 體念娘親思子苦,門閭倚望淚盈盈。 無極老母曰: 人生數十寒暑,轉眼過去,世人當怎樣的渡過這一段數十年的生活呢?在人死後,離開這個世界,人的生命是否終了呢?娘今堅決的指示:「生命不死」,肉體雖死,而生命可昇天,永遠不死的。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裡來的,源泉滾滾的流動,永遠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遠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體雖已敗壞,生命並未滅亡,祂是永遠與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送入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惡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與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理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恣肆。不過這場戰爭也不簡單,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與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悟「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娘特闡述人之生前與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一、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內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燒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二、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所以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謂魔鬼者,實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結果,是魔鬼的糾纏。 三、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為淫,其結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四、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 好與人爭奪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五、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成為餓鬼,饑寒交迫,永遠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六、生前好私者,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許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私都要補償出來,並且還要加倍的賠償。 七、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八、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理,不知是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裡,永遠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問題與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三種態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 一、為人必須清明─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於人生有很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二、為人必須和平─遇事不可爭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以養成慈祥之心地。 三、為人必須快樂─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鬱結,則淪為魔道。娘所說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舖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一、供品大,功德小─某人捐獻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二、供品小,功德大─某人甚貧,奉獻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三、供品小,功德小─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獻,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四、供品大,功德大─某人願意奉獻,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獻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與不善是兩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劫數到來,悔之晚矣。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10 min
  5.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章

    03/28/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二十章 感應與鍊心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葭管飛灰歲欲殘,梅梢傲雪序臨寒, 風聲急急無辭苦,雲路迢迢不畏難, 但願蒼生齊向善,為期黎庶得平安, 鸞門此夜揮桃筆,萬丈文光耀聖壇。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天道完成二十章,闡明奧義耀文光, 人間應有勤修者,世上那無學善方, 四大部洲沾德澤,三千世界沐恩長, 從茲普化痴兒女,印贈造功感玉皇。 無極老母曰: 人與物的感應,人與人的感應,人與天的感應,究竟道理在甚麼地方?原因是人與物為同體,天與人也是同體,宇宙萬象都是同體,同體是一個,既然俱是一個本體,所以隨感隨通。 同體之體是什麼呢?這個宇宙的本體便是「道」。一切由道生之,道先天地生,沒有天地之先已有道,道是宇宙萬有的母體,所以人人須要「修道」,娘今所著作之「天道奧義」便是道的真髓,修天道者最重要的問題是「鍊心」,如能把心鍊好,即可入道。 如何鍊心?心猿意馬最不容易控制,要想控制「猿」與「馬」,必須用繩子將猿與馬之頸部套住,套住心猿意馬的繩子,就是要遵守「戒律」,不可逾越,並要時時刻刻的與道接近,念天道十六字真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使你的精神永遠聚在一起而不分散,一切惡魔自然不能侵入,自可還你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就是獨立自主的「真我」。人所以犯罪,是真我被魔鬼所控制,所以修道最大的功夫是驅逐魔鬼,把道心光大起來。 感應彷彿是一種磁電,無論多遠都可瞬即反應,所以謂之「靈感」也。善感有善應,惡感有惡應,絲毫不爽,要想避免不好的感應,應快覓一歸宿,不要讓魔鬼進入心裡。「歸宿」者,歸依大道,進修天道之謂也。 人類有許多毛病,譬如:「眼」看鮮艷的顏色,「耳」聽快樂的聲音,「口」吃好的滋味,這都是「私慾」,由這些私慾都可演成許多的罪惡,因為這些罪惡慢慢的把生命包圍住,以致拖入到深淵裡,永遠不能再見天日。什麼叫「深淵」?深淵就是滅亡的陷坑,也就是地獄,當然要受痛苦,將永遠不能再重生了。此皆沒有好的「感應」與沒有「鍊心」所以然也。 靈感之「靈」是一種「光」,是一種看不見的光,有光則明,無光則暗。大學書上說:「明明德」,又云:「克明峻德」。中庸書上也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明就是靈,有靈而後才能明。「道」是一大靈,其靈不時都有光明,人若能勤修天道,就可得到「道之靈性」、「靈之光明」也。靈能燭照幽暗,辨別善惡,啟發智慧,從危難中拯救世人的生命。 靈是從「道」處來的,勤修天道就可得到靈的力量,但必須「鍊心」與「少私寡慾」,以清潔自己的心靈,更當修至有所感應,使自己的靈光煥發,而後自能得到道的「靈感」。 然則修至「道的靈感」不是易事,非每人均可得到道之靈,一定要有「至誠的修養,堅定的信心」,靈才能降臨,降「靈」之時,也就是「天人感應」之時,不是隨時均可通靈,「通靈」一定在寂靜之時,萬念皆空,一片寂靜,而後靈光彷彿是一顆星現在眼前,光明四射,無論想什麼,都會隨感隨應的。凡勤鍊娘之心傳─「金指妙法」者,若有恆心與毅志,浸淫一久,自能得到「道之靈光」也,此皆要由「感應與鍊心」之功夫致力也。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7 min
  6.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九章

    03/21/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九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九章 魔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護駕軍威懾鬼魔,妖氛掃盡淨娑婆, 榮膺大命丹心耿,保衛黎民鐵鉞磨, 從此顯靈施德澤,佇看碩果廣恩波, 千秋青史垂芳譽,丕振天聲績可歌。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三陽復始線添長,春意梅傳菊傲霜, 天道勤修憑毅志,人倫確守異尋常, 著書勸化恩同沐,說法醒迷德可揚, 奧義闡明開覺路,鸞門此日耀文光。 無極老母曰: 魔道是一種與正道相反的力量,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種魔道之魔力,是專門阻礙正道之進修。 大道由來平坦寬廣,怎奈民眾好走小路。小路者,近乎魔道。魔道者,為不正當的路。好比一個小巷子,雖然也是一條路,可是很狹小,最後就無出路,是一條死巷子,也就是一條死路,死路走不通,這就是魔道。魔道者,左道也,不是中正大道。 大道是光明的,昭然於世,人人可見,人人可修。大道甚易行,為人生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凡是隱晦黑暗的都不是正道,就是魔道,所以凡修道者必須「誠意、正心、修身、少私寡欲」為主,這是光明大道,也是修道者築基的功夫,惟有遵循此功夫而修,才能進入正道之境,否則易墜入魔道也。 魔道不時都在引誘民眾,一旦墜入魔道,則陷落地獄中,惟有善覺者,則可超然進入大道,堅志而修就可超昇天國。地獄與天國是兩個境界,一個代表黑暗悲哀,一個代表光明快樂,這兩個境界隨時隨地都存在著,惡與善是地獄、天國的分界線。魔道之魔力,好似一片烏雲遮蔽了日月,不久烏雲散開,日月重光。 人的良知─人性,縱然一時為私慾之魔力所淹沒,但魔力終有消退之時,它是一種陰氣的凝結,好似晨霧一樣,轉瞬間旭日東昇,晨霧自然消失了。每人都有良知,好似旭日,必能透過雲霧,大放光明,只要堅志勤修,正道終必戰勝魔道,進入光明大道之境,所謂「邪不勝正」,魔終是要滅亡的。 然則世人應走什麼道路才可避免魔力的侵害?當然要走康莊大道,遵照聖佛仙神的聖訓,勤修天道始得光明,就可避免魔力的侵害,但切不可誤入歧途,墜入魔道,以致萬劫不復也。 語云:「玉不琢,不成器」。修道若無魔考,亦不能進道,修道者如玉之未琢,一旦受魔考而不退志者,則如玉之琢而成器,自可進道而成果也。 須知人世上有一種魔力,此魔力是很大的,不過邪不侵正,只要堅心信道而修之,自有定力,魔鬼自然要退避的。人有一種正氣,其形如火,一個正人君子的火焰數丈,任何魔力都將退避的。凡是無慾之人,其火力都是很強的,魔鬼畢竟屬於陰氣,縱然也有很強的力量,終是陰不勝陽,如果心不動,則一切魔力化歸為烏有,蓋以相由心生,心既不動,則萬象岑寂,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7 min
  7.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八章

    03/14/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八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八章 人身難得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秋去冬來歲欲更,著書勸善育群英, 人心不古堪為憾,世道澆漓實可驚, 但願頹風能挽轉,唯期良俗得安榮, 闡明奧義無窮理,天道文章博好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深宵夜靜下瑤池,著作天書勸眾兒, 立德造功修碩果,行仁履義達無為, 漫言學道成非易,只要明心理自知, 證佛登仙憑一念,輸誠信奉勿多疑。 無極老母曰: 「人身難得,東土難生」,由此可知人生之寶貴。諸兒女既然已得人身,又生在東土,豈可不惜光陰,早日向道而修乎?須知聖佛仙神都是由人生修成正果而得來者,所以「天人合一」是最高的意識型態,「大同思想」是人生最完備的生活方式,果能善為發揚,善為向道而修,啟發人類最高的理性,兼以完備的生活方式,才是修天道者所希望的,也就是人類最後的一個歸宿。 一、人生的價值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與道、天與地,並稱為宇宙之四大,是「人」的地位很高,既得人身,必須修道,始能與天地同參也。 「逍遙遊」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又云:「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是以大鵬鳥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所以修道者應似大鵬鳥直上九萬里之志也。「天池」是天國,達到無極天之天堂也。人身難得,今既得人身,應知人身之價值,早修天道始不枉得人身也。 人有萬物之「靈」,此靈乃天之賦予也,是故人是天之子,天是人之父,故有「天子」、「天父」之稱也。以天為父,人為天之子,是同一體,即可天人合一,從天人合一而言,則人也可修道、得道而昇天也。 二、人身的過程 人自得人身,由生至終,有四段的過程,即「嬰孩、少壯、老耄、死亡」。詳細解釋此四段過程之大意:嬰孩─是天真德全。少壯─是血氣方剛,易被物欲所攻。老耄─是體衰、減欲。死亡─是歸其真宅。真宅者,不生不滅,永恆的境界也。 人身的過程也有四苦:「生、老、病、死」。釋迦當年想要逃出生、老、病、死的四苦,所以出家修道,終能得道而成佛。 三、人身應厚積德 大鵬之徙南冥,須有巨風始能雄飛。大舟須有深水始能航行。人也須有厚德,而後修道才有大成。誠意、正心、修身,多立功德,自然積厚,須知「修德」才能進於道也。 四、人身應求懸解 所謂「懸解」者,即解倒懸之苦也。人身既得,須「修道」以求懸解,欲求懸解者,須打破一切的煩惱,安時而處順,始能自解也。人之煩惱都是受外感而引起精神上的不安,因此修道可「安定精神,打破物欲,進於精神清靜愉快的境界」。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7 min
  8.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七章

    03/07/2023

    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七章

    鸞友衛道讀書會《天道奧義》 第十七章 修天道的路線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律詩:護駕輸誠意念真,中州文物實堪珍, 揮鸞闡教憑鸞筆,化俗移風啟俗人, 武廟長留千載譽,神宮指日一番新, 諸生奉聖成功果,奧義頒行志可伸。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人心不古已臨危,作惡多端仍未知, 道德淪亡誠可嘆,天良喪盡實堪悲, 匡時勸善文千句,濟世宣仁筆一枝, 奧義箴言須記取,免教墜落苦無期。 無極老母曰: 世人論道,意見紛紜,似盲目人摸象,有云鼻長者,有云似牆者,有云長牙者,均是象並無錯誤,惜所論者祇是一般,未見其全貌。研究天道者必須貫通,否則必發生窒塞,百弊叢生也。蓋道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也。 無為─從道的形態而言,無為即至道。 至誠─道的功效,「中庸」一書論之甚詳。 至善─從道的功德說起,止於至善,即止於至道。 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體用也,由道的運動論之,即天道也。 中庸是一部天書,中庸:「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修天道者有三條之路線,即「性、教、曲」之功夫: 一、性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天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悟,一言而悟道,孔子之朝聞道,亦為頓悟,頓悟都為生而知之,有道根者聽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便,惟不可強求。 二、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養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的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的功夫均是修明,要在少私寡欲。人性之暗淡即是魔道,即墜入地獄,修道訂有「戒律」,修道者應所遵循,藉此以正心修身,去掉私欲,欲淨則明德現,故修道的功夫在「明」,明明德則近於天道矣。 三、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念「天母至尊無極老母」,無論行住坐臥,有閒則念之,專心在念,起初聲音高些,漸念漸低,以至無聲,達於靜止。曲功簡便易行,惜世人不知抱一之應用也。 性、教、曲,三條道路,都可達到「誠」的境界,誠有六段功效:「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一、形─「進於道」,為入道之初,此形字不是有形之形,道是混元,先天地生,道不可聞、不可見,恍恍惚惚,老子稱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亦可知道之精微,所求者在用明的功夫。 二、著─「德潤身」,為形容道之成長,道之成長,為氣質之變化,氣質之變,在修養之勵進,則可進德修業也。 三、明─「含弘光大」,這是修道的重要功夫,明則洞燭隱微,辨別善惡,達於不惑的境界。 四、動─「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道之動是自然的運轉,修道不完全用靜功,也注意動功,靜動互用,這是很微妙的。 五、變─動而後變,變中萬象雜陳,即現世之境界。「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從萬物之變化,看到宇宙之微妙。變者幻象也,不變者乃是真實的。 六、化─由變而化,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同參。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昇化。化者又返於道,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返於道,即合於主宰,這是化的境界,也是修道最高的目標。 性、教、曲,是修天道的三條大道,修道者當遵循此三條道路作自己的規範,拳拳服膺,必能渡過苦海,達到彼岸而登極樂。不知修道者難免走入歧途,或墜落深淵,希諸迷子速猛醒。 本文出處《天道奧義》- 無極皇母大天尊執筆飛鸞著作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無極皇母大天尊 #衛道讀書會 #天道奧義 #善知識 #有聲書 #無極天書 #人間至寶

    8 min

About

無極證道院 武廟明正堂 鸞友雜誌社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