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史 |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典哥有声
极简中国史 |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中国历史不过如此》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代至晚清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无论是盛世百年,歌舞升平,抑或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都在作者弹指间一一轻松演绎出来,既不失历史的本来面貌,又避免了单纯读史的乏味枯燥。去粉饰的道貌岸然,现真性情的嬉笑怒骂,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赋予了历史新的解读:从正史中还原历史,在八卦中拓宽历史。

  1. 2020. 04. 13.

    后记 中国历史总览

    后记: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和他的帝国(公元前259-前21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和“丝绸之路”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也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105年,官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使人类的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唐代盛世(618-907年)    汉之后,经历了三国、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纺织、染色、陶瓷、冶炼、造船等技术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纵横交错。七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力量不仅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牢牢扎根,甚至扩展到中亚的许多城邦。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宋、元、明、清(960—1911年)                                唐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了宋朝(960—1279年)。宋朝曾先后有北宋、南宋,南宋时政权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推广到南方,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开发。宋代天文、科技以及印刷术均居世界前列,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堪称人类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其孙子忽必烈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元朝(1271—1368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云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至宋元时期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1368—1644年)。其子朱棣(1360—1424年)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405年至1433年,他派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途经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是哥伦布时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海上探险。                   明朝后期,中国东北部的女真族迅速崛起,于1644年建立清朝(1644—1911年),定都北京。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1661—1722年在位)统一了台湾,遏止了沙俄的入侵。他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终决定西藏地方领袖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在其统治下,中国疆土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     近代(1840--1919年)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迅速衰败。英国在这一时期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清政府力图查禁鸦片。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最后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国家不断强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头。其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予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强烈的爱国主义导致了这场由学生发起进而发展到全国各阶层的抗议运动。它同时引发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毛泽东等12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 (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 (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

    11분
  2. 2020. 04. 13.

    110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就在光绪皇帝驾崩的前一天,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最后议定,立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摄政监国。 此时,清朝的政局可谓是岌岌可危,命悬一线。举国上下的爱国志士纷纷联合起来,成立革命组织。早在1905年,孙中山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说,同盟会的纲领可以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和民生。所谓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所谓民权主义,就是要废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所谓民生主义,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平均地权。 正是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湖北的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文学社,他们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除了文学社外,湖北还成立了另一个革命组织,叫共进会。这两个组织在武昌举行会议。决定联合起来成立起义总指挥部,计划在1911年10月6日的中秋节,发动武装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被推选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并推选共进会的孙武为参谋长。 可就在起义工作的准备阶段,却发生了意外。南湖炮兵营的士兵汪锡九、梅青福等人在喝酒时与长官刘步云发生了冲突,刘步云因为训斥士兵,激怒了准备革命的进步士兵。这些士兵把刘步云痛打了一顿,并且从营房中拖出大炮,要炮轰军官的营地。这个事件引起了湖广总督瑞瀓chéng的警觉,于是他下令全城戒严,革命党人见形势危险,不得不推迟起义,把起义时间改为了10月11日。 可是,就在10月9日,又发生了一件让革命党人意外的事件,革命党人在汉口俄国租界,宝善里14号共进会制作炸弹时,由于疏忽大意,竟然引爆了炸弹,致使革命党参谋长孙武被炸伤。这次爆炸事件,很快引起了俄国巡捕的注意。此时,大部分革命党人虽然已经撤离,但还有一些人由于来不及撤离而被逮捕。更为严重的是,革命党人准备起义用的旗帜、钞票和宣传品由于无法及时转移,全部被抄。接着,俄国人把这些物品交给了清政府。湖广总督瑞瀓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于是,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开始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当晚,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火光处发炮轰击。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至此,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的举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时,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12日两天,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68年大清王朝,连同绵延华夏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8분
  3. 2020. 04. 13.

    109 光绪死因之谜

    光绪死因之谜 晚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也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而义和团运动也在八国联军的镇压之下,彻底宣告失败。晚清政府为了缓和矛盾,被迫再次宣布变法改革。这一次,是慈禧太后主动提出的,变法新政的内容也基本承袭了戊戌变法的主旨。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次日下午,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慈禧太后,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而就在光绪帝驾崩的前一天,清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两道诏令。第一道:命醇亲王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第二道:授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 这两道诏令意思很清楚,一旦光绪皇帝升天,就让溥仪继位,让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主持朝政,辅佐年幼的新皇帝。这两道命令不可能是光绪帝下的,因为此时光绪帝早已没有了权力,更没有可能指定自己的接班人。下这道命令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慈禧。 慈禧下这两道诏令,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慈禧自己的病已非常严重,到了不得不对后事进行安排的地步;二是慈禧已经决定,要光绪帝死在她自己之前。道理很简单,如果光绪死在她后面,这两道诏令就成了一纸空文。果然,诏令下达的第二天,光绪驾崩,溥仪继位,载沣监国,第三天,慈禧呜呼哀哉,上了西天。 这对母子的相继离世,死亡时间之诡异与巧合,加之光绪帝与慈禧之间,早已存在的政治矛盾,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那就是,是否在光绪帝的死亡的背后,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由此,繁衍出种种的猜疑和推测。 第一种说法:慈禧知道自己即将归天,不愿意在她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帝。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最可能下毒之人。这种说法的依据和记录,有《清室外记》和《崇陵传信录》等。 第二种说法: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已在戊戌变法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说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第三种说法:太监李莲英得悉光绪帝的日记中载有西太后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的消息,与慈禧一起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 第四种说法:专家根据光绪帝生前的病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理论,推断是光绪帝是因为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他并发症,才导致的死亡。 第五种说法: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从小身体虚弱,有长期遗精史。《病原述略》中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两三次,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较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 光绪帝有这样一种病症,再加上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了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症,最后病亡。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己的一段回忆。 以上五种说法,究竟哪一个说法更接近于事实呢?笔者不便定论。而史学界关于光绪死因的辩论也从未停止,怀疑谋杀说和正常死亡说两种观点几经交锋,却一直没能形成学术定论,最终成为一大迷案。

    6분
  4. 2020. 04. 12.

    108 庚子国变

    庚子国变 戊戌变法的失败,致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此后,大批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以传教为幌子进行间谍活动,并且经常欺诈中国百姓。在1898年前后,齐河、长清一带屡遭水患,百姓苦不堪言,而美籍传教士韩维廉、包复祺等人乘机窜入辛店屯、大刘庄等地建立教堂、发展教民。这些传教士、教徒在当地乡里是横行霸道,致使乡民忍无可忍,于是,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这些组织开设神坛,练习武术,而且宣称画符念咒之后,就会把神灵请到自己身上,进而使自己刀枪不入。 公元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和直隶威县、广平等地义和拳组织联合行动,推举直隶威县的赵三多为“大师兄”,从此,正式拉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在山东,义和拳首领朱红灯设立了总坛、分坛、联络信号及拳规。分坛一般以村为单位,拳厂大都安在各村的家庙内,坛口设香囊、置符咒、谶语、神像、刀械等。平时,拳民都要腰束红带,头裹红帕,作战时有专人背负神像,其余拳民“各持刀械,向东南叩头,请神跳舞”。朱红灯规定:一、团众集合要自带口粮,不准私拿老百姓之物;二、所到之处,只对教徒施以恐吓,收其不义之财,但不准妄开杀戒;三、要保护拳民及平民百姓的利益。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小贩和运输工人等。1899年9月,山东平原县地主倚仗教会势力,乘连年灾荒,抬高粮价,致使当地民众奋起抗争,并与教会发生冲突,随后,地方官府派军队镇压民众。10月11日,为营救被捕民众,山东义和拳在首领朱红灯的率领下,大败清军。平原县令四处求救,调清军前来镇压。10月18日,山东义和拳1500多人与清军激战于平原县与恩县交界的森罗殿,最终,获得平原大捷。 平原大捷以后,清政府既想镇压义和拳的叛乱,可又怕激起百姓更大的反抗。正好此时慈禧太后命令全国各省自办团练,目的是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于是,当地政府就贴出告示,宣布义和拳为民间团练。从此,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义和团的总坛首领称老师或老祖师,各坛首领称大师兄、二师兄。大师兄平时掌管坛内各种事务,战时负责领队和指挥作战。 自从义和团成为清政府承认的公开组织后,就更加地活跃,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斗争中相继出现,“灭洋”成为共同呼声,由此可见,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冲突有多么地尖锐。 1900年夏天,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他们四处张贴文告,揭露外国侵略者的罪恶,号召中国人民起来反抗。北京和天津一时被义和团所控制。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一带被义和团的支持者包围,致使很多教徒和传教士被杀。义和团猛烈围攻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北京传教士公然组织教民对抗义和团,东交民巷各国使馆的卫兵也不断枪杀义和团成员。 此时,清廷一面派人到使馆外督战,要求义和团听从领导;一面又派人到使馆里去慰问,送水和食物给使馆内的侵略者。并发电报给各国政府,说中国政府绝对不会与外国交战。然而,话虽这么说,义和团仍然还是对大使馆发动猛烈进攻。这使得大使馆的成员十分惶恐,并开始向他们的本国政府求援。而帝国主义列强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正好借机联合起来,利用这一机会出兵,于是,就引发了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由于这次事件发生在公元1900年,也就是中国农历庚子年,因此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 档案No.89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和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1、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5、惩办"首祸诸臣"。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8분
  5. 2020. 04. 11.

    107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政府的海军实力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战胜国日本从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并开始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进一步的加深,一大批爱国志士开始思考救国的方法。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比较活跃,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等人。他们以“变法图强”为口号,开展救国活动,并组织学会,兴办报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而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当时,在督办军务处当差的袁世凯,认为康有为的上书切中时弊,他也曾向光绪皇帝提出变法事宜,思想观点和康有为十分接近。 康有为、粱启超组织强学会,定期讲演,印行书刊,介绍西学,制造舆论,聚集力量。袁世凯也积极参加强学会,是发起人之一。而此时的清廷内部,存在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两派势力的矛盾。维新派的政治制度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满洲贵族和传统势力的利益,守旧派开始对光绪帝率领的维新派发动攻击。 1898年9月18日,光绪皇帝的一封密诏送到康有为的手中。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意识到事情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三日后,又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决定铤而走险,实行兵变,计划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可是,实行兵变要有兵才行,于是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第二天,谭嗣同秘密赶到袁世凯的驻地法华寺,与袁世凯见面。袁世凯当面慷慨激昂,满口答应用兵包围颐和园,然后再囚禁或者杀掉慈禧太后的计划。 这之后事情的发展,在史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答应维新派的要求,骗得光绪皇帝的信任;一面看到慈禧太后的势力强大,决定投靠守旧派。他用假话支走了谭嗣同后,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 另一种说法认为,袁世凯告密是消极的,是慈禧太后决定发动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戊戌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那时慈禧太后并不知道康有为等要对她动手,而是在他已听到西太后训政,并要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之后,怕受连累治罪,不得已和盘托出。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同时下令逮捕变法的维新派人士,并废除新法,"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逃过追捕,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6人被捕后,未经审讯就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帝,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史称《戊戌变法》,后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最终失败,由于此次维新变法前后共持续了103天,历史上又称此次变法为称“百日维新”。 档案No.87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决定弃文从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叔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起家,渐渐受到清廷重视。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选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7분
  6. 2020. 04. 11.

    106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异常迅速,工业生产的扩大则更为显著,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也日渐提升。此时,日本在军事上早已开始准备,并伺机侵占朝鲜。 自公元1888年,沙俄和朝鲜订立陆路通商章程后,日本便计划以武力解决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出兵朝鲜,并且立即通知清政府,否认朝鲜是中国的“属邦”。 此时的清政府方面,主战派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暗中与把持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的“后党”相互对抗。而真正具有决定清政府对外政策权力的,是“后党”,“帝党”只能利用光绪帝的“上谕”和朝廷请议,督促李鸿章出战。而李鸿章在对外问题上的方针是“避战求和”。因此,李鸿章希望求得英国和俄国政府的干涉,利用英、俄的影响力劝阻日本进兵。但是,国际干涉最终未能实现,日本要求朝鲜政府速令清军退出朝鲜,同时废除中朝间3个通商章程,以便为日本独占朝鲜扫清障碍。1894年7月,日本派兵占领朝鲜王宫,同时日本海军在牙山湾外,突然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那一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间还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 ,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当天中午,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于是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结束,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大连金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档案No.87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5분
  7. 2020. 04. 10.

    105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慈禧太后执政初期,在议政王奕䜣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得清王朝得到暂时的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考虑,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和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军事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时,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顽固守旧的清廷对之敌视,由于政府不赞成,甚至强烈反对,当时的洋务派只能在暗中办洋务。 慈禧垂帘听政后,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海维护朝廷的统治地位,应当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主要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要维护自身统治,就不得不借助火枪大炮,于是,一场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以新政 “自强”、“求富”。首先主要是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先进武器。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制炮所,清廷下令,都司以下的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也开始更换新式武器。 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局,1867年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时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炮、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的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产生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并建立了北洋水师。 洋务派大臣李鸿章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浚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煤矿、铁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也相继开始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64年,李鸿章奏请改革科举制度,清廷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以培养技术人才。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西式教育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思想开始摆脱蒙昧状态,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也就此开始。 但是,在清廷方面,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加以干扰,顽固派官员也竭力阻挠,使改革倍感困难。慈禧挪用海军经费来修筑颐和园,致使北洋舰队自建成以后,便没有再革新和添置新的装备。 洋务运动历经30余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所以,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随着中国被日本打败,洋务派和洋务运动被当作战败的罪魁祸首,国门再次关闭。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而中国却一蹶不振,长期落后。 档案No.86 李鸿章:本名章桐,安徽合肥人。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后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被委任为江苏巡抚,3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便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和奠基人。

    7분
3.2
최고 5점
9개의 평가

소개

《中国历史不过如此》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代至晚清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无论是盛世百年,歌舞升平,抑或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都在作者弹指间一一轻松演绎出来,既不失历史的本来面貌,又避免了单纯读史的乏味枯燥。去粉饰的道貌岸然,现真性情的嬉笑怒骂,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赋予了历史新的解读:从正史中还原历史,在八卦中拓宽历史。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

무삭제판 에피소드를 청취하려면 로그인하십시오.

이 프로그램의 최신 정보 받기

프로그램을 팔로우하고, 에피소드를 저장하고, 최신 소식을 받아보려면 로그인하거나 가입하십시오.

국가 또는 지역 선택

아프리카, 중동 및 인도

아시아 태평양

유럽

라틴 아메리카 및 카리브해

미국 및 캐나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