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乐器、各民族的歌舞、各民族的建筑在这小小的洞窟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民族大融合
如果您还在12号窟,现在请面对大门,和刚才一样,同样也是找到墙与窟顶的连接处,加上侧墙,是不是可以看到六位比伎乐天更加高大的人物呢?这六位叫“夜叉”,他们也是在演奏乐器,但只有一位例外。就是中间这位穿着红裤子的舞者,他光着膀子,扭动着身体,双手举过头顶在拍手,感觉正在拍打着节奏,考虑到他所处的C位,很有可能是这场音乐会的“指挥”!专家告诉我们,这位人物的舞姿是典型的“龟兹舞”,您看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实例。
建筑风格
除了音乐舞蹈之外,还有北魏时期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家注意看左右两侧墙壁中上部,有一排屋顶。屋顶上方有着佛教中金翅大鹏的造型,有着鲜卑人崇尚的火纹造型,还有着代表着“螭尾”的月牙形,“螭尾”就是“龙生九子”中螭吻的尾巴。屋顶下檐则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拱的部分,有像一个“人“字一样的“人字拱”和有像三叉戟一样的“一斗三升拱”,其中一侧的“一斗三升拱”上还有来自波斯的兽首纹饰。所以,这些就是12号窟最精彩的部分,各民族的乐器、各民族的歌舞、各民族的建筑在这小小的洞窟中融入一体、相得益彰。
弥勒
我们再往下,无论是左侧墙还是右侧墙,中部都有三位人物,中间那位双腿交叉。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戴着冠,而另一边没有。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弥勒”,戴冠的是弥勒菩萨,没有戴冠的就是弥勒佛。您也许会问了,我们熟悉的不是应该胖胖的大肚弥勒嘛,没错他们都是弥勒。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信息
- 节目
- 发布时间2021年2月8日 UTC 15:05
- 长度4 分钟
- 单集4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