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Summary】
「工艺知道」景德镇特辑之:对话媒体人章武
主播顾青对话前央媒记者、定居景德镇 16 年的章武老师。他将拆解景德镇的三大发展阶段,揭秘它为何能成为 “手艺人的乌托邦”。
当工业巨鲸沉落,传统手艺如何化作养分?景德镇的 “普惠密码”,或许藏着所有手工艺城市的未来答案。
🔗点击收听,看千年瓷都如何在断裂中重生,用泥土与火焰写就 “鲸落景德” 的传奇。
【嘉宾 Guest】
章武,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1990至2020年期间任国媒记者。2009年定居于景德镇,为陶溪川文化街区陶溪书馆主理人。1990年开始追踪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对景德镇的手工技艺及手工生产的组织形态变迁有深入研究。
【时间轴 Timeline】
01:06 何谓 自然界的“鲸落”?
02:37 景德镇与 “鲸落”现象的关联
- 景德镇的传统手工行业分工
- 1949 年前的景德镇为行会自治下的“古代手工业陶瓷园区”,类似 古代“东莞+义乌”
08:05 1949 年后景德镇的工业化转型
- 1949 年后至 1956 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小作坊合并为合作社或国营瓷厂,所有制改变但本质仍为手工业
- 1956 年后生产形态发生剧变,柴改煤→改长石釉(欧洲体系)→改泥料配方;80 年代因外贸需求转向欧洲制瓷生产体系,传统配方几近消失
13:30 90年代景德镇面临的困境
- 90 年代景德镇陶瓷体系的完整性:从矿山、瓷厂到学校、外贸公司,10 大瓷厂及配套机构全覆盖
- 景德镇的核心价值在于工匠群体与陶瓷高等教育学府(陶瓷大学等)
- 景德镇的区位劣势,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下滑,工业基础薄弱
25:02 90年代技术引进与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 回忆 1990 年江西省陶瓷工业总公司从德国引进设备的谈判细节
- 当时的生产对标德国Rosenthal罗森塔尔,出口创汇单价远低于国际水平。
- 80 年代传统匠人稀缺,政府推行“父子传艺、师徒传艺”政策,延续手艺。
- 70 年代部所招学徒,80 年代古窑异地搬迁保护,10大瓷厂分工明确(建国、艺术、雕塑瓷厂保留手工艺属性,其他为现代工业;美研所无盈利指标)
38:25 1996 年后的 “鲸落” 阶段与城市特质
- 1996 年国企改制,景德镇现代陶瓷工业凋敝,进入 “鲸落” 阶段:掠食者阶段(地产开发);机会主义者阶段(小群体分利);化能自养阶段(传统手工艺滋养小微企业)
- 2008 年经济拐点后,手工艺需求上升,景德镇形成大量小微企业
- 景德镇成为“普惠城市”,强调其手工产业支撑的独特性
52:13 景德镇的现状与未来
- 当前处于“鲸落”第三、四阶段并存,吸引多元人群(生活美学、艺术、设计、手艺),但需警惕同质化;
- “景漂”主要分两批:90 年代外来艺术家和2005 年左右由乐天陶社带动的创意人群涌入
- 景德镇未来需“多元化、多样化”
- 景德镇是 “小镇做题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城市(手工业体系保护、支撑创造性)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制作:顾青 小红书@青手记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邮箱:jessiegu2000@qq.com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Biweekly
- PublishedJuly 18, 2025 at 3:39 PM UTC
- Length1h 4m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