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分钟讲透老子《道德经》大智慧丨国学|哲学

谢明语
3000分钟讲透老子《道德经》大智慧丨国学|哲学

参照近三十本著作,结合郭店、帛书、汉简和通行本逐章逐句讲透老子《道德经》。

  1. MAY 19

    以「道」观之:我们都是待上钩的鱼儿|三十五章|讲透老子《道德经》

    您发现了吗?我们这个时代早就成了一个巨型的钓场!你是否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咬钩”?短视频的下划键是无形的鱼钩,直播间的“三二一上链接”是甜蜜的鱼饵,甚至你的朋友圈都在悄悄扯动着你的神经。我们像鱼缸里的鱼,本能地追逐着玻璃外晃动的诱饵,还有几个人能听见灵魂在数据废墟里的尖叫声呢?好在中国的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让我们心灵依然能找到归宿的方向,最有代表性的当数《道德经》,不学《道德经》你随时都是一条准确上钩的鱼儿。 我们继续逐章逐句讲解老子《道德经》,今天要讲的是第35章。老子在这一章说:执大象,天下往。“执”的意思是执守、把握。“大象”并非指普通物象,而是指“道”的总体形象或特质,即“无象之象”。《周易》豫卦以“象”比喻天地运行法则,老子在此以“大象”指代「道」的整体性与超越性。第41章老子说:大象无形,道褒无名。都在说明「道」本身的无形无名无象。「执大象,天下往」是说:若能执守、把握“道”或「道」的特征,天下人都会归往。 这里强调了“道”的吸引力与引领性,当个体或群体契合“道”时,便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吸引各方归附。这和第32章的「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及第73章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所表达的意思是类似的,都是形容万民归住的意思。这种归往并非基于武力或利益的胁迫,而是源于对“道”所营造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向往。接着老子说:往而不害,安平泰。“害”即伤害、损害。 第81章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因为「道」像「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最可能的讲述对象是侯王,所以这里是说上位者不与下位者交相争利,道理很简单:因为上位者的存在基础是众多下位者,只有下位者过得好,上位者才有过得好的根基,但上位者过得好,却不等于下位者过得好,因为上位者可以靠权力来压榨下位者以实现一时表面的好。所以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安平泰中的“安”有说表示安宁,也有说表示乃或于是之意的;“平”表示和平或平等;“泰”表示安泰之意,体现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道”所倡导的和谐共生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图景。 在一个遵循“道”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发展自己。我个人认为,这是检验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家庭健不健康、文不文明最值得参考的标准,也就是人们懂得相互尊重与包容,每个人的个性和喜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反思我们当前社会,离这种理想还很遥远,但方向是值得我们向往与为之奋斗的,否则无论我们多么强大,都换不来大多数个体的幸福与自由。从个人层面来看,当个体内心契合“道”,便能达到内心世界的一种「安平泰」。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焦虑,如果能以“道”的思想来调整心态,不被外界迷惑,追求内心的真实需求和充实,便能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实现内心的安平泰。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我怎么知道我的生活符不符合「道」呢?老子很快给了我们答案。接着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乐”指音乐;“饵”是美食。这个鱼饵的「饵」字用得很到位,所谓: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这一句描绘了美妙的音乐与诱人的美食,能使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有如直播的吆喝,总是能让你忍不住停下来买买买,有如一刷短视频你就被定住了。在老子的思想中,乐与饵代表着过度的欲望刺激,是一种「害」,是会让人迷失的。 第12章老子还以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表示各种伤害人的感官刺激,它们和乐与饵一样都属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范畴。这是老子明确反对的,因为不符合「道」。为什么呢?因为「道」是素朴的,不会令人眼花缭乱或停不下来的,你停不下来多半是因为你被什么勾引住了。于是我们就有如一头眼前始终挂着胡萝卜的驴,为了得到可望而不可及的胡萝卜不能自主,因此也渐渐远离了我们本真素朴的心灵。 「乐与饵」与“道”形成对比,引出下面对“道”的独特性质的阐述。在此顺便一问:当你刷短视频刷得停不下来的时候,你在哪里?当你又冲动购买一些原本并不是生活必需的物品时,你在哪里?停不下来,或冲动购买的那个人真的是你吗?如果是真正的你,你事后应该不会感到空虚或后悔才对。如果你时刻为这些行为感到空虚、后悔,不就大大提高了自己心灵撕裂的频率了吗?这样你还有完整的自我吗?这不是一种「害」又是什么呢? 接下来老子说:故道之出言,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也。意思是:所以“道”和让「过客止」的「乐与饵」相比,言说出来,平淡无味,看起来没有什么形象,听上去也没有什么声音,然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这说明“道”没有世俗事物那种强烈的感官刺激。“视之不足见”,是说看它却难以看到其具体形象,因为「大象无形」;“听之不足闻”,听它也难以听闻其声音,因为「大音希声」;“用之不足既”,“既”有穷尽之意,用它却不会穷尽,因为「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的意思非常明白,但能不能用起来是另一码事。我们接下来进入实践部分。1979年,被《经济学人》杂志列为全球第七大最具影响力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的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当设计者抛出“低风险高回报”的诱饵时,大脑的伏隔核,相当于一个奖赏中枢会被激活,导致理性判断失灵。划重点:失灵。也就是我们的理性会被遮蔽。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贪婪启发式偏差”。 很多直播走的其实也是这个套路,他们让你感到你现在购买就捡到了大便宜,将这种大便宜放得越大,你将越是觉得自己收获越大。最终,你家里塞满着根本不是你必要的物品,其中很多都是用了那么一两次甚至一次都没用过,搞不好包裹都没拆包,这些都是你的欲望的投射。一些主播很擅长利用这种对潜在收益远大于潜在损失的原理,但所谓的收益或机会往往是虚的,是和道的「淡乎其无味」相反的。 那些先向老年人群提供上帝般的服务,再以洗脑的方式销售昂贵的宝健用品的模式也是这种套路。总之,当你感觉心里痒痒或甜滋滋或很浓烈或很激动,一定要保持警惕,因为这里面很可能有套路。2000多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当欲望僭越理性,人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很多骗局正是利用这种“灵魂秩序的颠倒”,划重点:秩序颠倒,最后让受害者主动为贪婪寻找合理化借口,比如:“别人都赚到或捡到了,我怎能错过?”于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赶紧先下手为强。这不就是老子说的「乐与饵,过客止」吗?这时你有如看见了鱼饵的鱼一样,要上勾了。 《庄子》里有「嗜欲深者天机浅」。《周易・损卦》有“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简单理解,减少过度的欲望,即损下,方能专注精神成长,即益上。这样你心中的「道」才会上扬。欲望和「道」大多数情况是成反比的。老子提倡:少私寡欲,如此方能见素抱朴。还说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这和「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的哲理是相通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确实容易迷失在乐与饵等感官本能欲望之中怎么办?老子其实也给了我们答案,比如将欲望转化为利他,利他的方式才能帮助我们破除因心中过度的欲望所带来的痛苦之身。 这和佛家的以「布施」的方式来破除心中的贪婪、占有和执著也是相通的。在人际交往中,适度让利,也就是损,可积累信任与资源,也就是益,从而实现“其道上行”的良性循环。家庭里一样如此,适当谦让,适当吃亏,家庭才能更和谐。一言蔽之,我们不能只看到有形的部分而看不到无形的部分。 「道」是无形无象无味无色的,是形而上的,但这个形而上的「道」将最终决定着我们所能看得见的形而下的种种现象。

    12 min
  2. MAY 16

    行走在「道」上,你将无所不能|三十四章|讲透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缓解现代人的戾气和焦虑,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缓解亲子关系的紧张一个非常好的智慧结晶,或者这么说,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无一不是符合「道」的,只是要用出来并不那么容易,但同时它又是一念之间的事情,难和易就在前念和后念之间的转念瞬间。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继续逐章逐句讲解老子《道德经》,今天要讲的是第三十四章。先说明一下,这一章不同版本相差比较大,很多学者的解读也让人云里雾里,但我个人认为其实脉络很清晰。这一章可以说是一个总结,就算你没学过之前的,单学这一章你也能大概了解「道」大概是怎样作用于万物,以及体道之人又应该怎么做的。我们先看文本。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这一句在帛书版叫:道氾兮,其可左右也。两个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的「泛」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一句大概是说:大道广泛流行,它无所不至,可左可右,无处不在,这里表明的是「道」的普遍性和周流不息。 其实我们多想想水是怎样的,一定程度上就能了解「道」是怎样的。水非常柔,道也非常柔。水无孔不入,所有生物体内都有水,道同样也无处不在。庄子所谓的「道在屎溺」也是为了阐明这一点。庄子为了打破一般人对「道」拘泥于表象的理解,比如认为「道」只存在于高大上的事物之中,所以说道“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庄子在破除人们的「法执」。 接着老子说: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这一句和接下来的文字我都以帛书版来讲,和今本差别比较大,因为今本被改乱了,但总体意思其实也差不多。这句话是说:「道」成就万事万物,使事情顺利完成,却不把这功绩据为己有。所以得道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会居功自傲。这是很容易判断出来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这三句话是这一章的纲领,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三句展开的。 接着老子说: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大概意思是:万物都归附于它,然而它却不主宰万物,不自以为主,始终保持着没有私欲或占有的状态,从这个角度可以称它为“小”。是不是理解不透这个意思?我们不妨拿空气来打比方,你老婆说你根本不在乎她是不是有这么一句:我在你眼里如同空气。从这个层面来看,你老婆所说的空气,可名为小,很卑微,很渺小,好像不存在一样。但细想一想,空气真的不重要吗?你失去任何其他东西都不会立刻危及生命,但没有空气几分钟就挂了,你说重不重要? 道和空气一样养育万物,却不将万物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掌控和占有的欲望,看似微不足道,不以宏大的主宰形象示人,故以“小”来形容道这种不彰显、不居功、无主宰欲的特质。 我现在拿家庭教育来详细举例,这一句对为人父母有十分重大的启发,原因是大多数父母,包括我,都没有真正领悟到这种被称为「小」的智慧,从而一味以「大」的形象高高在上,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简而言之,如果孩子经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掌控与主宰,就不是恒无欲的「小」。比如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到,总不放心给孩子自己尝试,时刻左右着孩子的言行,这时父母就会「大」到足以成为孩子健康发展路上的障碍。 我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上初一的女儿最近追星比较疯狂,而且她坚持要一个人去广州,我初听时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我心想:你一个13岁的孩子为了追星去广州?你以为这是闹着玩吗?一个陌生人的生日你那么在乎,还要亲自去广州庆生,可你连生你养你的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你这不是白眼狼吗?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会这么想,但这样其实是狭隘的,是执著于「有」的,有和有会发生冲突,在这我们之前讲过。而且放大事情严重性的道德绑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她会认为你根本就不懂她,最后她什么也不会跟你说。沟通桥梁一旦断裂,修复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反之,只要沟通桥梁还在,还有很多机会。过去大半年,我将自己泡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中,还是起到一些作用的,我心心念念就两个字:无为。对,这是将「无为」哲学运用于现实最佳的时机,无为的第一步就是把过去形成的认知放下,用上一集引用庄子的话就是: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绝圣弃智。总之把所有过去的观念和标准都先放下,不放下非常容易走向对抗。不过一开始,我像条件反射一样坚决反对,因为我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我说:你想都别想,她有她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而且你才多大。 然后女儿说:不要跟我讲大道理,听你讲这些我还不如自己想想怎么去广州。可她一个人买不了高铁票,所以就卡在了这一步。其实讲道理是没错的,但要是孩子总感觉到你在教导她,你就是「大」,而不是刚说的「小」了,会起反作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如果你只能左,不能右,且和孩子扛到底,丝毫不懂变通,那么一定不在道上。继续。时间又过了一天,我主动问她去广州的事,她依然非常坚定,而且小礼品都在准备了。 然后我回到无为虚空的心境问她具体的计划,问她希望我怎么做,怎么配合她,你看我把自己放到「辅助」位置上了,我变「小」了,这下我女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好像终于找到可以分享的人一样。接着她打开手机备忘录,给我展示了三种方案,也就是去广州的具体安排和攻略。我一看,吓我一跳!因为太仔细了,其中两个方案都有上千字之多,而且段落清晰,还加了一些符号。 内容比如:提前购票的时间,车次的时间,地铁站,哪个出口,哪个位置,怎么走,哪家店,要做些什么,吃什么,如果买不到票就实行B方案,然后B方案又是怎样怎样的,总之仔仔细细安排好了一天。一看就知道花了不少时间。接下来的几天,我女儿更是滔滔不绝,问我怎么准备和粉丝交换的小礼品,要注意些什么,然后她把小礼品装成一小袋一小袋。 总之,极其用心,反正我没见过她如此用心的。如果我不保持虚空无为,我不恒无欲,我不把自己放「小」,这些我可能都没机会看到,我也发现不了在我家人的印象中粗心大意的女儿做事情原来可以这么严谨和细心。最后我决定,我们陪她一起去,她很开心,但她要求到了之后她玩她的,我们玩我们的,互不干涉。我尊重她的建议。在确保安全方面,她考虑得比我们还仔细,比如要打开手机自带的位置共享,换地方,比如换站随时拍照片发群里。她想的比我们还要周全。我突然感觉到,我女儿长大了,我认为她自个坐高铁再转地铁去广州完全没有问题。从我的这个真实故事中,你悟到什么了吗? 上一集我说过,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是他者人生的配角,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人人生的主角位置上撤下来,把位置交回给本人,这就是「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的领悟和具体运用。 当然,这只是我主观的关联。这样的道理依然适用于企业管理,说白了,把自己放低一些,把他人放高一些,这样反而能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不然把自己放太高,很多声音就听不到了,因为你会反弹。当然,我还不能完全做到,有时还是会被打回原形,但我相信方向是对的,我相信讲解《道德经》能使我在这一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希望你也可以。 接着老子说: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这下可把很多人难倒了,因为「万物归焉而弗为主」这一句重复出现了,而且还来了一句「可名于大」,和刚才的「可名于小」的意思恰好反。其实熟悉老子的语言风格的同学不应该觉得大惊小怪,以前我们学过:不自生而长生,后其身而身先,无私而成其私,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反复复讲的都是这些道理。我们先看一下句式的差别,和刚才不一样的是: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中间少了一句「恒无欲也」。从无欲或无为的角度来看,因为不显露,不控制,所以称为「小」,但从「万物归焉」的结果来看,可称为「大」。 尽管道不主宰万物,但万物都依道而生、依道而存,道涵盖一切,具有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和包容性,万物皆离不开道,你说它大不大,没有东西有它大了好吗?还是拿刚说的空气来打比方,从作用和结果来看,你说它大不大?没有东西的作用有它大好吗?但这样解对不对呢?很快答案就明了了。老子总结说: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大」,正是因为他们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这个「大」字,我没有翻译,直接用了原字,因为我觉得怎么翻译都会影响原意,勉强你也可以理解为伟大,或者作用很大,但肯定不准确。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句的主语换成了「圣人」,老子将道的特性类比到了圣人身上,这也叫

    15 min

About

参照近三十本著作,结合郭店、帛书、汉简和通行本逐章逐句讲透老子《道德经》。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