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 Way to Cinemas

96. Philip Cheah谢福龙的30年亚洲电影节观察

先送大家:釜山电影节排片工具包与抢票Tips

谢福龙(Philip Cheah) :

影评人新加坡流行文化刊物《BigO》的编辑,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初创元老,亚太电影促进网络(NETPAC)顾问委员会成员,目前担任日惹- NETPAC亚洲电影节、欧亚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策划顾问(Program Consultant)。

1987年,他受邀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核心团队,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里将找到亚洲的声音和推动东亚电影作为使命,奠定了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在世界电影版图中的地位,也帮助了杨德昌、阿彼察邦、洪常秀等许多华人&亚洲重要导演在世界版图中首次出现。

他赞助并支持东南亚银幕学院(South-east Asia Screen Academy),同时也是亚太银幕实验室(Asia Pacific Screen Lab)的联合主任。他与人合编了《Garin Nugroho:与月亮共舞》、《Noel Vera:深夜影评人》以及《Ngo Phuong Lan:越南电影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等书籍。

本期播客是谢福龙7月13日在观潮的分享,围绕 “电影节世界的文化权力” 展开,结合讲者近30年全球电影节观察,探讨亚洲电影的定义与评价标准,以及亚洲电影在本土与国际层面为争取文化平等所做的努力 。亚洲电影从过度追捧西方电影节认可,到亚洲本土电影节对被忽视作品的发掘,再到亚洲电影人坚守本土文化的创作实践,讲者有其深刻体会和感悟。

以上内容摘改自观潮的这篇文章:《亚洲电影,我观察和参与的 30 年》

👫👫 话题成员:

谢福龙(Philip Cheah):上面已介绍

柏麒:观潮联合发起人,策展人

🕙 时间戳

00:00 开场

01:32 柏麒介绍谢福龙

正式分享环节

02:40 疫情让我的头发变白了

03:35 我在香港电影节的辉煌时期、台湾新浪潮时期做电影记者,与陈凯歌、张艺谋的故事

06:28 谢福龙的“电影节的三个阶段”:

东方主义的电影节(Orientalism Film Festival)、新西方主义电影节(New Western Asian Film Festival)、自我觉醒时期的电影节(Self Realized Asian Film Festival)

09:44 我参与了新加坡电影节从第一阶段转型到了第二阶段

11:36 亚洲的电影节蓬勃发展的2000年(印度、菲律宾等),找到了世界与本土的平衡,也许给观潮参考

15:53 现如今世界上有无数电影节,为什么新加坡电影节仍然处在第二阶段

17:08 反而,像观潮这样的小规模的本土电影节有了希望

17:42 三十年来趣事分享:与许鞍华、吴文光的“全裸见面”(英文更好笑)

19:16 有一天,我不再去戛纳

QA环节(问题由陆小鸟复述):

20:09 普通观众和专业的影评人、媒体人参加电影节是不是有不同的感觉

21:48 电影节是有政治属性的,作为创作者,该如何看待参加电影节这件事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影节

24:05 电影节要保持独立性,不要让政府干涉(举例新加坡与釜山)

27:08 遇见杨德昌

30:37 田壮壮与《蓝风筝》

32:02 对比上海或者鹿特丹电影节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亚洲的选片有刻板印象,一般聚焦在特定的题材,比如说中国的工厂工人等等,只呈现了一个面向。现在在这方面是否有变化,而创作者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

35:18 如何看待短片?许多人会把这个当做做长片的跳板,有没有短片的节展推荐

39:31 选择电影节有如选朋友

42:06 当你给电影节审片的时候会如何看电影,会倍速吗?会快进吗?

45:11 年纪大了以后,曾经看过的电影也会变成新电影

🪟 封面:

🎵音乐

片头:Angel Baby ( I Give My First Love to You ) -王柏森

片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主題曲Why- 王柏森

👀  幕后

剪辑&文稿:陆小鸟 汤包

🎤 关于《赶场 Way to Cinemas》

不是在看电影,就是在赶场观影的路上。《赶场 Way to Cinemas》是一档聚焦影展、电影节的播客,会与众多影迷和电影人分享自己的电影故事与经验。

👂收听:

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Spotify、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豆瓣等播客客户端搜索「赶场 Way to Cine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