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清华「文男文女」谈韩江:不曾在场的一代人,如何直面历史创伤?

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

本期嘉宾

张佳

清华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博士生,小说作者,师从格非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前沿小说、电影理论与批评、欧陆文艺理论、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今年预测了包括韩江在内的三人可能获诺奖,遗憾的是没买彩票。

本期主播

张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调动播客氛围的ENFP,一名普通的读者。

李涵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方向本科生,写作关于韩江的毕业论文途中得知研究对象获得诺奖。第一次录播客有点小紧张,揪掉了三根头发,无法驾驭随着情绪变化而乱飞的音调与音量,还是幕后写导语时更安心。

导语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概是少数几个能让在世界深处写作的人被广泛关注的节日之一。公众记忆里短暂出现的一个人名背后,或许就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又一代人背负起创伤而追寻希望的印记。

韩江的世界流动着对最无辜的脆弱的体察,同时用直接或隐喻的方式,触及这样脆弱的白在这样的人间里,会遭遇的种种暴力。有人说,韩江笔下的人物常常内化了另一个自己的死亡,那个死亡的自己并不是失败者,ta唯一的缺点只不过是坚持正直与善良。历史之于她并非外在的教义,而是作为幸存者含在体内的哀悼,是谴责与守护的温存,是纵使需要每三分钟被扎针一次,也要留下那根负责按下快门的手指,而坚守的尊严。

我们希望这份在脆弱与暴力中坚持去看见的尊严,也能被更多在脆弱与暴力间挣扎的人看见。

你将听到

01:56 渗透着生与死的《白》

05:04 有预谋的竞猜?后悔没买彩票

06:12 在2016年无聊的现代文学课上得知《素食(主义)者》获布克奖

06:50《素食者》的第三章已经超越了性别议题

07:43 世俗意义上的“好”生活与难以言说的困境

10:10 韩江最打动我的一首诗:《没事了》

11:14 同胞/姐妹情谊是韩江进入历史的重要情感装置

14:22 J人如何介绍吸引INFP的《失语者》

15:46 差异化的阅读体验,秋冬季超绝失恋感

17:26 难以描述的一次小说写作尝试

20:29 一个村上粉的十三年诺奖追踪

22:14 从《少年来了》到《不做告别》:经验缺失的人如何书写历史创伤?

24:31 关于济州岛大屠杀:为何、如何不与之告别?

30:46 《不做告别》与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不在场的一代人如何深入内心世界拥抱集体记忆

32:13 两个文本中相似的三条叙事线索:当下的叙事,现时语态中的回忆,回忆中的回忆

33:00 资料与记忆之于 “异乡者”

34:53 “不做告别”与“手指扎针”的隐喻:在历史的伤痛与阴影中活着

36:24 塞巴尔德与韩江的“拼贴”

38:35 二战后的双眼与笔端:乔治·佩雷克、塞巴尔德、托卡尔丘克、安妮·埃尔诺、韩江

39:35 韩江获奖只是因为东亚女性的身份?

40:12 “韩国文学”“韩女文学”等范畴是否必需?

41:29 “因为我们写的好”

43:31 写作者是否一定要有接续文学史的意识?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李涵

剪辑:尹佳

助理制作人:李涵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三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博士论文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للاستماع إلى حلقات ذات محتوى فاضح، قم بتسجيل الدخول.

اطلع على آخر مستجدات هذا البرنامج

قم بتسجيل الدخول أو التسجيل لمتابعة البرامج وحفظ الحلقات والحصول على آخر التحديثات.

تحديد بلد أو منطقة

أفريقيا والشرق الأوسط، والهند

آسيا والمحيط الهادئ

أوروبا

أمريكا اللاتينية والكاريبي

الولايات المتحدة وكند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