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播客|麦琪管理笔记

云略学习圈_麦琪

【专辑简介】 企业管理资讯播报 管理实战案例解读 定期和您分享企业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团队管理|企业文化等管理实践应用案例和企业管理热点问题解读。 【更新频率】每周更新1期,预计更新50期 【主播简介】 王长云(Maggie) 云略咨询运营总监 管理咨询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 专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改善|高效团队管理|企业制度流程优化,探索组织学习新范式--赋能共创工作坊,助力企业赋能业务,解决现实管理问题,推动组织学习成果落地,持续提升管理效能

  1. 8월 25일

    中国企业学习的进化之路:从师徒相授到赋能共创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中国的企业在学习和发展上面的一些变化,从最早的这种师徒制到后来的这种标准化的培训,再到现在我们说的这种赋能和共创。  咱们先来聊一聊这个企业学习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要去回顾这四十多年的这个企业学习的发展历程呢? 因为中国的企业这四十多年,从最早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这种数字化的浪潮,其实企业学习的方式也是跟着一步一步的在演变的对。从最早的这种个人的经验到现在我们说的这种激活组织的智慧,其实每一步都饱含了企业家们的探索的过程和痛苦的转型。尤其是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在开始重新定义商业的规则了。那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回头看企业学习,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决定组织生死存亡的关键命题。 你觉得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这种师徒制在企业里面,它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呢? 那个时候的企业很多都是从家庭作坊或者说这种乡镇企业开始的。师傅带徒弟就是知识传递的一个核心。比如说有一个五金厂,他就是靠一个退休的师傅,特别会磨一种刀,然后他的那个零件的精度就非常的高。他就是带徒弟也是要摆酒拜师,要好几年才会把这个关键的步骤教给你听起来这个模式对师傅的依赖性特别强。 对啊,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命门。就有一个鼓风机厂,就是它的总装师傅被人家挖走了。挖走了之后它的产品的故障率就直接减半儿。对,然后还有一个就是重型机械厂,他们培养一个能够操作躺床的工人就要三年。他们订单来了之后,就因为工人不够,就眼睁睁的看着订单溜走。所以就是当你的企业要从几十个人要扩张到上百人的时候,这种模式就没有办法满足你对知识传承的效率的要求了。同时老师傅他也会留一手,他也不会让你去挑战他的这些经验,所以创新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后来就是9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20年这一段时间,这个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它是怎么来解决企业的问题的?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呢?  这个时候就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开始走向规模化了。 所以你要让成千上万的人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把事情做好。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标准化的培训体系。比如说华为大学,他就是把每一个岗位的技能都拆解成非常细致的模块。比如说一个基站的安装,它会有12个步骤,然后36个关键动作都有配套的视频。你就可以很快的让一个新人具备上岗的能力。包括一些家电企业,他们甚至可以做到让一个流水线的工人七天就可以独立工作。听起来这个确实大大提升了企业培养员工的效率,对,没错,所以这个就是支撑了中国制造的崛起。  但是当数字经济的时代来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标准化的课程他没有办法跟上这种变化的速度。 比如说有一个零售企业,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开发了200门标准课程。但是当他需要转型做新零售的时候,他发现这些课程几乎没有办法帮到他的员工去做直播带货。然后包括一些服装企业,他送他的高管去读商学院,回来之后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它的库存周转的问题。所以就是学和用没有办法结合。  所以就是20年之后,为什么这个赋能共创会成为一个趋势?它到底有什么好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 因为20年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这个VUC的时代,然后加上AI的革命。所以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变化让知识快速的过时。比如说有一个互联网公司,他请人来讲元宇宙营销,讲完之后半年这个概念就凉了。 包括麦肯锡的研究也表明,数字化技能的半衰期已经从五年缩短到了两年半。就是你刚学完可能就已经没用了。所以这个时候传统的培训模式就没有办法帮你去应对这样的变化。这个确实技术的发展太快了,这个传统的培训确实很难跟上。  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种赋能共创的模式。比如说海信它有一个信任计划,就是他的高管团队通过这种沉浸式的研讨,把用户至上的这种文化转化成了非常具体的业务的准则。然后包括他们通过这种coffee break的这种工作坊,把他们的新品的交付周期从17周压缩到了八周。包括淘宝大学,他们是让这些top卖家来分享他们的实战经验。包括有一个医药企业,它是用AI来模拟客户的场景,让他的销售去练习。 包括有数据表明,就是86%的企业家都认为传统的培训已经没有办法满足需要了。比如说有一个新能源企业,它通过这种战略工作坊,把他的新产品的上市周期缩短了40%,知识的转化率提升到了70%以上。所以这些都是这种新模式带来的一些实际的成效。  所以你觉得中国企业的学习方式为什么会从知识传递转向智慧共生? 因为随着这种从师徒制到企业大学的这种发展,其实企业学习的核心已经从少数人将知识传递给多数人,变成了激发每一个人的智慧,并且让他们能够彼此共享。然后赋能共创,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实现这种智慧共生的一个手段。尤其是现在AI又在重新定义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所以企业家的核心任务已经不再是让员工去掌握更多的信息,而是打造一个能够让组织自己变得更聪明的机制。  所以你是说这种转变其实是跟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对,没错,就像管理赋能研究院的院长高松他说的,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在于你能不能够把一线的问题转化为组织进化的动力。所以赋能共创它其实不光是一个学习方式的升级,它更是一个组织范式的革命。它会让企业从一个机械的系统变成一个生物的系统。就是他自己可以去适应这个环境的变化,这才是在不确定当中生存下去的根本的方法。  一起来探索这段精彩的演变历程,看看智慧共生如何引领未来! 02:03 制造业崛起背后的培训模式革新:九十年代末至二零年代的挑战与变革 04:04 赋能共创:中国企业的学习方式升级与组织范式革命 06:07 赋能共创:打造生物系统的组织范式,应对不确定性挑战

    8분
  2. 2022. 07. 04.

    企业急需的五大软技能,你有几个?

    在经济环境起伏不定的时期,国内企业的雇佣前景如何? 人才短缺的岗位有哪些?哪些人才备受雇主青睐?当前或未来的技能需求在哪里? 2022年6月中旬万宝盛华大中华发布《2022第三季度雇佣前景调查》报告,我们一起来聊聊报告给我们带来的第三季度雇佣前景展望。 由于疫情反复,2022年第三季度雇佣步伐放缓 调查发现,中国2022年第三季度的雇佣预期中,51%的受访雇主预期增加员工人数,24%的雇主预期维持现有员工人数,23%的雇主预期减少员工人数。经季节性调整后,净雇佣前景指数为+29%。万宝盛华大中华区表示:“进入2022年后国内多地频发疫情,放慢了经济发展及雇佣市场的节奏。”与上一季度相比,净雇佣前景指数降低了4个百分点。 季度间相比,深圳、上海、广州等地雇佣预期趋于下降 12个区域和城市中有11个预期增加员工人数,1个城市预期减少员工人数。其中华中地区的雇佣前景最乐观,净雇佣前景指数为+39%。这也与调研期在4月,当时华中地区疫情影响较小有关。 相较上季度,12个区域和城市中有10个区域和城市的雇佣预期均有回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与城市最为明显,上海(+29%)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下滑了10个百分点,华东地区(+26%)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下滑了9个百分点,广州地区(+30%)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下滑了6个百分点。 根据万宝盛华大中华的分析,华中地区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劳动力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2022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遥遥领先。活跃的经济氛围,也带动该区域旺盛的人才需求。然而,今年多地疫情反复,尤其是中国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疫情,这些以快节奏而闻名的城市因疫情放慢了经济发展与招聘的步伐。相信,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这些区域与城市的经济也将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2年第三季度12个城市和区域雇佣前景净雇佣前景指数(季节性调整后%) 注:深圳样本数据过少,可能会对数据影响较大,仅供参考 作为民生基础性行业,“初级生产业”的雇佣预期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受访的11大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雇主预期增加员工人数。初级生产业(+37%)第三季度的雇佣前景较乐观积极。 相较上季度,受访行业的情绪略有回落,仅有1个行业的雇佣预期增强,8个行业的雇佣预期减弱,另外1个行业的雇佣预期维持不变。其中建筑业(+14%)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下滑了14个百分点。 2022年第三季度11大行业雇佣前景净雇佣前景指数(季节性调整后%) 1. 初级生产业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采矿和采石;电力、燃气和空调系统供气;供水;污水、废物管理和修复。 2. 其他服务业包括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行政和支持服务;其他服务活动。  3. 其他行业主要指上述10大行业外的行业,受访者在行业选项中选择了“其他”或“不愿意告知”。 4. 如果数字标注有星号(*),则表示样本量较小,仅供参考。 万宝盛华大中华认为:“作为民生基础性行业的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行业投融资逐渐升温。诸多省份纷纷设立引导基金,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嗅觉敏锐的VC/PE机构,也已经在农业大数据、无人农机、生物育种等赛道进行广泛布局。这一趋势将加剧该领域内的人才需求。而同时,疫情给本就经营维艰的建筑业增加了一些不确定。较其他行业,建筑业的雇佣预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疲软态势。” 大型企业雇主的招聘预期较为稳健 微型企业招聘意愿大幅下降 四类规模企业中,有三类规模的雇主预期2022年第三季度增加员工人数。大型企业的雇佣预期较乐观,净雇佣前景指数为+35%。季度间相比,四类规模企业的雇佣预期均有回落。微型企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下滑了11个百分点 2022年第三季度4大企业规模雇佣前景净雇佣前景指数(季节性调整后%) 人才短缺严重 中国(除港澳台)人才短缺16年来最高,超过80%的中国(除港澳台)受访企业面临人才短缺困扰,较去年同期上升了55个百分点,较2010年(40%)难度翻了一番。 中国(除港澳台) 2006-2022年面临人才短缺的雇主比例 所有受访的区域和城市均面临人才短缺。其中苏州、西安、杭州、南京和上海的雇主表示最难以填补空缺职位。 不同区域和城市难以填补职位空缺的企业比例(%) 初级生产业、批发及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的雇主表示最难以填补空缺职位。 不同行业难以填补职位空缺的企业比例(%) 随着数字化向各行各业渗透,IT/数据类成为雇主最难填补的职位。VUCA时代,雇主对雇员的软性技能需求攀升,创新力与独创能力为最难找到的五大软性技能。 雇主最难填补的五大职位   雇主最难找到的五大软技能 根据调查结果,万宝盛华大中华表示:“毫无疑问,疫情对于雇佣预期和人才短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招聘市场在疫情等诸多复杂的环境中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此时此刻,企业、政府、行业机构还有人力资源公司都要加入进来,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弥补巨大的人才缺口做出努力。” 对这份报告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免费领取报告完整版。 领取报告完整版+VX:maggie_513522860

    8분

소개

【专辑简介】 企业管理资讯播报 管理实战案例解读 定期和您分享企业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团队管理|企业文化等管理实践应用案例和企业管理热点问题解读。 【更新频率】每周更新1期,预计更新50期 【主播简介】 王长云(Maggie) 云略咨询运营总监 管理咨询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 专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改善|高效团队管理|企业制度流程优化,探索组织学习新范式--赋能共创工作坊,助力企业赋能业务,解决现实管理问题,推动组织学习成果落地,持续提升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