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豐辦桌、甘苦人食堂 共同策劃
主持人:曾郡秋
主持人:林敬富
來賓:胡川安 飲食文化作家 | 教授
作家胡川安在訪談中,以其著作《說不盡的台灣味》為核心,深入探討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融合與在地演變。他指出,許多今日的「台灣味」,深受日本、中國乃至西方文化的影響。例如,便當文化源於日治時期,各地的特色便當反映了日本鐵道的飲食習慣,後來因江浙人管理台鐵而逐漸統一為排骨與雞腿口味。沙茶火鍋、餃子、牛肉麵等,則是戰後移民帶來的飲食記憶,在台灣落地生根後,與在地食材、口味結合,發展出獨特風貌。
胡川安也剖析了台式早餐、鐵板燒與牛排館的興起,認為它們是受西式餐飲與全球化影響的產物,卻巧妙地轉化為符合台灣人口味的日常。從基隆的咖哩文化到風靡全台的麻辣鍋,每道料理背後都承載著時代背景、族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的深刻印記。他強調,台灣味的魅力在於不斷吸收外來元素,並以強大的包容力,將其「在地化」,創造出既熟悉又新穎的餐桌風景。
重要的時間序與重點
00:38–02:45:外來飲食如何形塑「台灣味」
作者胡川安介紹《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主題,聚焦於各國飲食對台灣的影響。他列舉便當(日本)、火鍋、沙茶、餃子、燒餅油條、牛排及台式早餐等,說明這些看似日常的料理,皆是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結合後生根的成果。
02:45–03:52:台式早餐的「麥當勞化」
胡川安提出,現代連鎖台式早餐店的經營模式,深受麥當勞系統化的啟發。在此之前,早餐品項如三明治多在麵包店或傳統豆漿店零散販售,是麥當勞引進後才出現系統化的套餐模式。
03:59–05:58:火車便當的演變史
胡川安分享研究發現,1949年來台的外省移民對火車便當感到新奇,因當時中國搭火車並無便當。日治時期的便當如日本一樣,各地有不同特色(如阿里山便當)。後來因江浙人主管台鐵,才統一設計出滷排骨等口味,並為了保存而改為油炸。
05:58–08:41:從日本到台灣的在地化美食
討論「魚漿三兄弟」—黑輪(Oden)、甜不辣(Tempura)與天婦羅的詞源與文化轉變,指出台灣的甜不辣其實更接近日本九州的「薩摩揚」。同時也提到泡麵(生力麵)由台裔日本人吳百福引進,從最初主打營養健康,到如今成為台灣獨特的澎湃料理。
08:47–10:06:鐵板燒與牛排的普及關鍵
胡川安指出,夜市鐵板燒與平價牛排館(如我家牛排)的興起時間相近,關鍵在於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使得牛肉價格普及化,帶動了相關餐飲的流行。
10:33–12:57:壽喜燒的「台灣式誤解」
作者澄清,壽喜燒並非火鍋,而是一種醬煮料理,湯汁不能飲用。他分享史料,日治時代的文人將其視為時髦飲食,但當時在日本卻是平價料理。傳入台灣後,壽喜燒被在地化,甚至出現使用山羌肉的創意版本。
13:02–15:37:咖哩、沙茶與牛肉湯的飲食變遷
探討基隆獨特的咖哩飲食文化,認為港口城市特性使其較早接觸外來香料,並融入沙茶炒麵等料理。沙茶火鍋的流行,也逐步改變了早期台灣人不吃牛的習慣,間接促成今日台南溫體牛肉湯的風行。
15:37–18:18:麻辣鍋的興起與鴛鴦鍋的由來
回顧麻辣鍋約在30多年前因港星來台品嚐而爆紅。胡川安解釋,「鴛鴦鍋」的設計概念源於重慶長江與嘉陵江交會時,一清一濁的江水景象。
18:18–19:59:眷村菜的誕生與「麵粉魔法」
胡川安定義「眷村菜」並非一個獨立菜系,而是各省菜餚在台灣眷村環境下融合、創造出的新滋味。主持人補充,早期台灣人對外省人將麵粉變出多樣花樣(饅頭、包子、麵條)感到驚奇,甚至稱他們為「米猴」。
20:13–23:47:老派西餐廳的時代印記
討論台北的「亞里士」、「沾美」等老牌牛排館,其特色是受美軍俱樂部與日式鐵板燒文化影響,保留了音樂伴奏、西裝服務生等時代氛圍。並提到台南「棺材板」是台灣人想像西餐(酥皮濃湯+麵包)而發明的創意料理。
23:50–25:27:法式料理的在地風土詮釋
以Sinasera 24、AKAME等餐廳為例,說明頂尖的法式料理精神在於活用在地食材。這些主廚學習了法式烹飪技法,卻堅持使用台灣當地的季節物產(如用蛇肉做舒肥、使用霧台食材),展現了台灣風土的獨特魅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أسبوع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٢ سبتمبر ٢٠٢٥ في ١:٢١ م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٢٧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موسم٧
- الحلقة٣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