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南廣告】Podcast 製作服務
聯繫信箱:podcast@lumosads.biz
腳本企劃 | 錄音剪輯 | 創立頻道統包服務
月城南官網: https://fstry.pse.is/7uvg9b
——以上廣告由 Firstory 與【月城南廣告】共同執行——
EP-S29-邏輯思維工程應用:再生瀝青價差-公共工程裡的隱形詐欺
本集我們要談一起關於公共工程的詐欺案件。道路鋪設看似尋常,背後卻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成本操弄。這起案件從地方法院打到高等法院,法院最終如何認定詐欺犯行?廠商又是如何施展手段,從中獲取價差利益?讓我們一起透過臺灣高等法院的一則判決,來揭開這層瀝青下的黑幕。
最終高等法院認定廠商負責人,於承攬機關道路改善工程時,身為負責人,明知契約規定卻使用較低成本的瀝青混凝土。法院認定被告具備不法所有的意圖,透過施用詐術使機關陷於錯誤並交付財物,完全符合詐欺取財罪的構成要件,二級法院均駁回被告的辯解,最終判決詐欺取財罪成立。
本集詳細內容請參閱:敘述或說明內所附之逐字稿。
我們的節目內容在各大Podcast、YouTube同步上架,請搜尋「亞瑟邏輯學堂」。謝謝收聽!歡迎下次再來到「亞瑟邏輯學堂」。
如您無法完整閱讀逐字稿,請至本頻道網站閱讀。
「亞瑟邏輯學堂」網站:https://arthur-logic.firstory.io/
EP-S29-邏輯思維工程應用:再生瀝青價差-公共工程裡的隱形詐欺
嗨!大家好!我是亞瑟,歡迎再次來到「亞瑟邏輯學堂」。邏輯讓你不再受困於「思維迷宮」中,讓大腦再也不會糊成一團;讓你開啟思維新境界,成就非凡人生!
「邏輯思維」工程應用系列,目的在說明如何採用有系統、有架構的「邏輯思維」,解決工程施工、監造上遭遇的問題。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實際上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提供「思維方法」協助你去解決問題。
本集我們要談一起關於公共工程的詐欺案件。道路鋪設看似尋常,背後卻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成本操弄。這起案件從地方法院打到高等法院,法院最終如何認定詐欺犯行?廠商又是如何施展手段,從中獲取價差利益?讓我們一起透過臺灣高等法院的一則判決,來揭開這層瀝青下的黑幕。
本案歷審裁判共二審,各審判決文可至「司法院裁判書查詢系統」下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1 年度 易 字第 764 號判決 102.05.31
臺灣高等法院 102 年度 上易 字第 1720 號判決 103.08.21
壹、案件緣起
這起案件源於機關發包的一項道路改善工程。檢察官起訴的對象是施工廠商及瀝青供應商的實際負責人甲OO。檢方指控被告甲OO為了降低成本、獲取不法利益,在承攬這項公共工程時,明知合約規定鋪設路面使用的再生瀝青混凝土,其中再生粒料的比例不得超過30%。然而,他卻指示公司生產並實際鋪設了摻合60%再生粒料的瀝青混凝土。由於高比例再生粒料的瀝青在外觀上與低比例的無法區分,被告利用這一點,向機關提交不實的估價單,讓機關承辦人員誤以為工程使用了符合規定的材料。機關人員因此陷於錯誤,通過了工程驗收並支付了工程款,使被告甲OO經營的公司詐得了兩種不同比例瀝青混凝土的價差。
這一切,最終是因為檢察官追查不肖業者勾結實驗室的新聞時,循線查獲的。因此,檢方依據《中華民國刑法》「詐欺取財罪」的規定對甲OO提起了公訴。
貳、「詐欺取財罪」構成要件
詐欺取財罪規範在《刑法》第339條,根據本案判決中引用的修正前法條如下:
中華民國刑法(100.11.30)第339條(普通詐欺罪)
1.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1 千元以下罰金。
2.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3.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根據此修正前法條,及法院判決書內容,「詐欺取財罪」其構成要件如下:
1.主觀不法意圖:
行為人必須有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或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在本案中,法院認定被告具有為其經營的公司不法所有之意圖,目的是為了詐得工程款項的價差。
2.客觀行為:
施用詐術:行為人必須實施欺騙、虛假或引人誤解的行為或手段。在本案中,被告提交不實的估價單,並實際使用外觀無法區辨但成分不符契約約定的瀝青混凝土進行鋪設,這些都被法院認定為施用詐術的行為。
使人陷於錯誤:詐術必須導致被害人產生錯誤的認知。在本案中,法院認定被告的詐術使得機關的承辦人員陷於錯誤,誤認為工程使用了符合契約規定的瀝青材料。
因錯誤而處分財產:被害人因為陷於錯誤,基於這個錯誤的認知而做出處分財產的行為。在本案中,機關員因為驗收合格,而交付了工程款項給廠商。
3.結果:
行為人或第三人因此取得財物,或者取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本案中,廠商因此詐得了兩種瀝青材料的價差款項,這被認定為取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
4.因果關係:
詐術行為、被害人陷於錯誤、被害人處分財產以及行為人或第三人取得財物或利益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聯。即詐術導致錯誤,錯誤導致處分財產,處分財產導致取得財物或利益。
只要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上述所有要件,就可能構成「詐欺取財罪」。
參、法院認定本案犯罪事實所依據的證據和理由
詐欺取財罪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行為人有不法所有的意圖、施用詐術、導致被害人陷於錯誤、被害人因錯誤而交付財物或財產利益,以及這些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法院根據檢查官提供的證據,對這些要件逐一進行認定。
以下是法院認定犯罪事實的簡要說明及所憑藉的主要證據和理由:
1.被告身分與工程背景:
法院認定被告甲OO同時是瀝青廠商總經理和施工廠商董事長,實際負責經營這兩家公司。被告代表廠商得標機關的道路改善工程,並由瀝青廠商供應瀝青混凝土,支付工程款。這些基本事實被告並不否認。
2.不法所有的意圖:
法院認定被告有為廠商不法所有的意圖。主要理由是:被告身為公司負責人,了解並控制成本。瀝青廠商內部成本分析顯示,使用合約約定摻合30%再生粒料的B3料別會導致施工廠商賠本,而使用摻合60%再生粒料的B6料別則有利潤。法院認為,這與常理不符,顯示被告從投標時就已規劃使用較便宜的材料獲利。被告對於投標單價的解釋閃爍其詞,也讓法院認定其心虛並早有盤算。
3.施用詐術:
法院認定被告施用了詐術。詐術行為包括:
在投標文件(包商估價單)中,向機關表明使用再生粒料摻合比例僅為30%。該文件上有被告的蓋章。
實際指示瀝青廠商生產並由施工廠商鋪設摻合再生粒料比例達60%(B6料別)的瀝青混凝土。這種摻合比例60%的瀝青混凝土外觀上與30%的無法區辨。
法院主要依據瀝青廠商內部文件(如生產日報表、月配比表、成本單價表) 以及證人(瀝青廠商操作手)關於公司內部料別代號(B6代表60%)的證詞來認定實際使用的料別和比例。法院駁回了被告及其證人關於這些內部文件不真實或證詞不可信的辯解。
4.使人陷於錯誤:
法院認定機關的工程承辦人員陷於錯誤。理由是:由於不同摻合比例的瀝青混凝土從外觀上無法區辨,且事後進行的試驗報告(如黏滯度)在當時的技術下無法回推實際的再生粒料摻合比例。因此,機關承辦人員誤以為工程使用的材料符合契約約定,並予以初驗、正驗驗收通過。
法院根據多位專業證人的證詞,認定事後試驗無法準確判斷原始摻合比例,駁回辯護人試圖以試驗報告證明材料符合約定的說法。法院也駁回了關於監工應能發現問題的辯解,認為監工無法透過外觀或現場監造判別摻合比例。
5.因錯誤而交付財物或財產上不法利益:
由於機關陷於錯誤並驗收合格,因此支付了工程款項給廠商。廠商(及被告)因此獲得了財產上不法利益。這個不法利益是通過使用較便宜的B6料別,代替應使用且成本較高的B3料別所產生的價差。
6.因果關係:
法院認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July 7, 2025 at 10:51 PM UTC
- Length3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