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蠻常看到很多人會在社交軟體的自我介紹欄上打上「我是INFJ、顯示型生產者、B型射手座啦」這類的自我介紹,像人類圖、紫微八字、MBTI、星座這些熱門的性格分析工具,都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但同時,我相信也有不少朋友會像我一樣有個疑問:這些工具會不會讓我們不小心「把自己貼上標籤」?
我有一些客人,在問感情運時先拋出一句「我是I人很內向,所以有沒有除了叫我去社交以外的方法可以遇到對象的建議」或者是「我是七殺坐命,命帶魁罡,所以我很強勢,員工都會覺得公司的氣氛太高壓留不住,快倒了」;又或者是說「我是上升巨蟹的雙魚座,所以我超級情緒化,超敏感的,但我男友都不懂我的點」。
然後我就想,咦?這種把自身行為啊、特質甚至人生走向歸因於某種「標籤」的現象,好像正在對我們的人生發生一些影響耶?
你知道人類的性格和命運其實超~級複雜的,有先天因素啦、後天因素啦、遺傳啦環境啦等等的因素影響,可是我們的大腦好像總想要把這種複雜性給簡單化,然後我們面對的又是一個資訊爆炸、瞬息萬變的世界,比如我最近看到MBTI居然從16種進化到64種耶好誇張。
我在想這些分析工具算是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一點的分類,讓我們好像可以快速的理解「我是誰」、「我為什麼會這樣」。所以當你看到自己的星盤上寫著「喔,我是月亮牡羊」,當MBTI告訴你說「我是個E人」,你可能會覺得:「啊!原來我做事很衝動是正常的!」、「我是隻快樂小狗,要跟人連結所以我無法一個人做事」就會在你的心理上會帶來一種被理解、被看見、被包容的歸屬感。
但是,首先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很容易導致自我設限。舉例來說,當我們相信自己是「I人」就應該要內向的時候,可能就會拒絕參加那些拓展社交圈的活動,即使內心深處渴望更多連結的。當你認為自己註定會「婚姻不順」的時候,你可能就會在關係中預設失敗,而忽略了經營跟改變的努力,就這樣無意識地為自己畫了一個圈,限制了自己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限制了你的個人成長。當然,也可能會導致你逃避面對真正問題,如果我的命盤寫著我會怎樣怎樣,那我的人生就註定會這樣了,這種想法會讓我們失去主動性,缺乏改變現狀的動力。比如,你會說:「我命中註定結婚三次,所以我現在的婚姻危機就是必然要發生,避免不了的。」這就等同於你放棄了學習去應對關係的機會,然後就真的會結三次婚,最後一次還不一定能白頭到老。
你知道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就叫「自證預言」,真的,準的不是老師,是你自己。
有時候呢「貼標籤」甚至會變成一種轉嫁責任的方式。當我們將自己的行為或困境歸咎於某個「命定」的特質時,我們可能就不會去檢查自身的選擇和努力的不足,這其實是一種潛在的危險耶,我自己就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我還蠻常「衝動行事」的,可能一下想左轉一下想右轉,說好聽一點是「做自己」啦,但實際上就是常常忽略作決定之前要先做好計劃,往往就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不過,我們不該使用這些工具嗎?當然不是。它們就像是地圖,能給你一些方向跟參考,但如果你把地圖當成你的全世界,那你就永遠無法真正地去探索跟體驗囉!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要如何避免去陷入這種「標籤化」的陷阱,同時又能夠從這些工具中獲得真正的幫助呢?
這些分析工具最棒的地方,在於它們能提供一面鏡子,讓你看到自己可能有的傾向、優勢跟潛在的挑戰,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的起點,而不是定義自我的終點。你可以從中獲得啟發,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甚至更進一步地去發掘你的天賦和潛能。例如,如果你的報告顯示你對邏輯分析這塊特別上手,那這就是你的天賦所在,你可以思考怎麼把這個天賦應用在你的人生或者是職涯發展中,什麼市場調查分析啦、專業顧問啊、或是在生活中規劃個家人朋友的旅行、自己的理財規劃、人生目標定向啦等等。像我就有好幾個跟直覺力呀、或是公眾服務相關的天賦,所以相對來說占卜師療癒師之類的職業其實就蠻適合我的
對於你「不是能夠掌控的事情」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專注於「你可以去掌控的」。
另外就是來學習「觀察」,而不是「認同」你的標籤。 舉例來說當你發現自己又在說「我就是I人所以我不會社交啦」,稍微停下來觀察一下這個想法,而不是直接認定自己:「唉,我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沒救了。」試著成為自己的「觀察者」。有點像你在看一部劇,你看到劇中人物的行為,比如說:「嗯,我現在感覺到那個男主角現在因為太害羞了,不敢去跟那個女主角表白,我感覺到一股內向的傾向正在浮現。」可是你不是劇中人物啊,所以這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嗯,我現在觀察到一股『想要迴避發言』的感覺正在我心中浮現,我的喉嚨感覺有點緊了,手心也開始冒汗了。」
透過這樣「觀察」這些身體和心理的反應,而不是直接「認同」你自己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就能和這個標籤拉開距離。當你只是在觀察「劇情」時,就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小小的空間,去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直接被這個「角色設定」給綁死。
那這種「觀察」的態度,就可以讓你和標籤之間產生健康的距離啦!
然後就是要區分「傾向」與「行為」。 你的命盤啊、性格測驗可能顯示你的「傾向」,但你的「行為」是你可以選擇的。比如,你可能天生傾向於拖延,這是你的「傾向」。但你可以選擇明天就開始行動,這就是你的「行為」。接受「傾向」的存在,但是對「行為」負責,並且積極地去做出改變。
接下來開始專注於「我可以怎麼做」,而不是「我就是這樣」。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標籤的框架時,立即轉換你的提問。不要問「為什麼我現在就是這麼拖拖拉拉?」,而是問「面對我的這個拖拖拉拉的傾向,我現在可以怎麼做來讓事情變得更好?我又能如何運用我的天賦來處理這個狀況?」把焦點從「我是誰」轉移到「我能做什麼」。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標籤說你「不善表達」,但你發現自己很有「創作」的天賦,那也許可以用創作作品來表達你的想法,像繪畫啦、音樂啦、任何藝術創作啦。大家都知道喜歡用圓點點創作的那個草間彌生吧,她很小的時候就有思覺失調症,那如果她就一直被這樣標籤定義著,那今天她有很大可能不會成為當代有名的藝術家了。那如果你的標籤說你「只適合一人工作,不適合團隊合作」,那你也可以試著在一個小組中,找到一個你能貢獻的角色。每一次的嘗試,都象徵一種鬆動。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彈性
最後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動性」,這超級重要的。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有選擇權,你有改變的能力。我們可以臣服於「這是我的一部分傾向」,沒錯啊,可能你的星盤顯示你確實有情緒化的傾向,或者MBTI告訴你「獨處才是你能量恢復的方式」。我們就臣服於這個「傾向」的存在,代表你接受「喔,這就是我與生俱來的某種設定」,而不是去對抗它、或是否認它,也不要覺得「這是我唯一的可能性」,這不代表你就要被這個傾向所定義,不代表你不能去超越跟轉化它。你可以臣服於「情緒容易波動」這件事情,但同時選擇去探索如何在外在的波動中找到內在的平靜。你也可以臣服於「內向」的能量模式,但同時選擇在需要時勇敢地跨出舒適圈、或是擴大你的舒適圈,去跟別人連結。
想像一下,你擁有一部車子。人類圖啊、八字啊、MBTI,就像是幫你分析了這部車本身的結構、性能,以及開車上路時可能會遇到的路況或挑戰。但「臣服」的智慧在於,你接受你這部車的本質,你也理解可能會遇到的挑戰,但你永遠是這部車的駕駛人。你不會因為預報有前方交通堵塞就放棄出門,而是學習如何調整路線、掌握方向,甚至避開不必要的風險。
所以,今天我們的順流人生練習卡就是:
「觀察一個我過去認同的標籤,並思考它是否完全定義了我?」
比如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是個典型的「處女座」所以總是會被一些小細節弄得筋疲力盡?你會告訴自己:「我是處女座,我標準很高是理所當然的。」
然後你就常常把這些標準也套用在別人身上,結果就是大家都說你龜毛難相處?
那本週也有一個書寫題目是:
「有沒有一個讓你感到最自在或最有成就感的一個時刻,感覺到自己與內在的天賦或自然流動連結呢?」接受自己當下的樣貌,不評判、不抗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July 25, 2025 at 7:16 AM UTC
- Length16 min
- Season1
- Episode3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