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4: 从苹果开心马到图灵测试: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

文理两开花

一个简单的符号游戏如何揭示数学的本质?什么是“同构”?“形式”和“意义”到底是什么纠缠关系?为什么1+1=2?为什么1+1=2是数学的基础?OK,1+1=2,然后呢?量子、数学与人类之间有什么三角关系?
请听本期烧脑。
本期剪辑:小碗
时间戳:
(00:02:05)如果用ChatGPT来解读 “WJU”
(00:12:02)阿基里斯和乌龟又抬杠:芝诺悖论的数学与逻辑延伸
(00:22:58)“pq系统”:这是一个伟大的章节,献给那些不知道“2-1=1”的人
(00:27:09)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pq定理)是一个伟大的定理?
(00:53:35)上帝之问:为什么1+1等于2?
(00:57:30 )图灵测试:一场主观的“游戏” 
(01:06:46)量子、数学与人:人类骨子里就有数学?
文字稿:
1.如果用ChatGPT来解读上一章出现的“WJU”(英文版“MIU”)谜题,它会怎么解释?(00:02:05)
这个谜题在英文版中被称为"MIU",而在中文版中则被翻译成了"WJU"。ChatGPT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它能否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隐含意义?
ChatGPT首先准确描述了"MIU"作为形式系统的规则,并解释了为什么无法推导出"MU"——表明它对形式系统的规则和推演过程有着清晰的理解。
再问为什么中文版变成了"WJU"时,ChatGPT声称"WJU"是更适合中国读者的翻译,但无法解释原因。更有趣的是,当用瞎编的"WKV"版本误导ChatGPT时,它竟然毫无保留地接受并应用了这个规则。
测试表明,ChatGPT对形式系统有着强大的掌握能力,能够理解和应用规则,无论字母如何变化。但它无法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隐含意义。“MIU”中的每个字母对应着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而"WJU"则对应着中文发音——这种人为赋予的意义超出了ChatGPT的理解范围。
这个实验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人工智能如何理解“意义”?AI可以精通形式,但对“意义”的理解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像一个精通语法规则的语言模型,却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语境。
2. 阿基里斯和乌龟又抬杠:芝诺悖论的数学与逻辑延伸。(00:12:02)
这段抬杠是芝诺悖论在数学和逻辑两个维度上的体现。
故事中,阿基里斯终于追上了乌龟,乌龟却将话题引向了欧几里德定理的逻辑证明。乌龟故意抬杠,表示只接受定理的前提,而不接受推导出的结论。为了说服乌龟,阿基里斯不得不将“接受推导”本身也作为一个前提加入证明。然而,这却掉入了乌龟的陷阱——乌龟故技重施,拒绝接受新的“接受推导”前提,迫使阿基里斯不断添加新的前提,形成了无限循环的逻辑怪圈。
乌龟这种论证方式称为“无限回归”,即一个命题的证明依赖于另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又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无休无止,无法找到最终的起点。
这段对话揭示了数学和逻辑之间微妙的关系。芝诺悖论在数学中可以通过“无穷小”的概念得到解决,因为它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而逻辑上的无限回归却可能永远纠缠不清,无法得出明确结论。
卡罗尔的这段故事以及后续的PQ系统,都在暗示着数学比逻辑更接近真实。我们习惯于依赖逻辑思考,但卡罗尔的故事却提醒我们,逻辑并非完美无缺,甚至可能陷入无限循环的泥潭。相比之下,数学虽然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却能够通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这段看似荒诞的对话,实际上引出了GEB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数学与逻辑,究竟哪一个更能代表真实?哪一个更能揭示世界的本质?
3. “pq系统”:这是一个伟大的章节,献给那些不知道“2-1=1”的人。(00:22:58)
和上一章的格式类似:本章也介绍了一个形式系统,也是侯世达老师自己的发明,叫做“pq系统:。
这次炫出了“pq谜题”,真的把我绕烦了。(想起百观Robert老师的一句话:阅读GEB越深有感触,这更像是一个青年才俊的一个上头的炫技项目)——仔细想想颇有道理,所以还是不要纠结内容细节罢。
用我自己的小白语言简单解释一下“pq系统”:
·比如Will老师设计了一套符号游戏,游戏中有三个符号:“p”代表“加”(plus);“q”代表“等于”(equal);“-”代表数字(1)。
·然后Will老师用这些符号写了一个符号串:“--p---q-----”,也就是“2 + 3 = 5”,这是数学中的加法,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我也行,于是给符号取了新的意意义:“p”代表“开心”,“q”代表“马”,“-”代表“苹果”。于是上面同样的符号串,解释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开心三个苹果马五个苹果”——听起来就是喝醉了的胡说八道,没有任何数学意义。Will老师的设计就是有意义的解释;而我设计的就是无意义的解释。
·如果把这些符号都换一种意义:“q”代表“减”;“p”代表“等于”;“-”代表数字“1”:那新的符号串:“-----q--p---”就是“5减2等于3”,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数学陈述。
·这说明了啥?符号不是唯一的解释:关键看你给他赋予什么值,能不能解释现实世界。
4.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pq定理)是一个伟大的定理?(00:27:09)
这一章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侯世达通过这个看似无聊的系统,试图解释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与罗素在《数学原理》中用数百页来证明“1+1=2”有异曲同工之妙。
“pq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形式系统,就像MIU或WJU系统一样,它有初始状态和变换规则。这个系统可以自然存在,并能推导出无数包含“-”(横杠)、“P”和“Q”的“定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系统的意义何在?
如果我们将“-”(横杠)解释为数字,P解释为加法,Q解释为等号,那么这个系统就变成了自然数加法系统。但如果我们给它赋予其他含义,比如"苹果开心马",那么它就失去了数学意义。
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形式系统的解释似乎与系统本身的推导过程无关,而解释的合理性又需要人来判断,而非系统本身。
这引出了本章最核心的问题: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侯世达给出的答案是"同构"(isomorphism)。当我们能够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同构关系时,我们就给出了形式系统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能有多种,有些可能有意义,有些可能没有。
从人的角度来看,形式系统是否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同构关系。正如侯世达所说,"同构产生意义"(Isomorphism Induces Meaning)。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意义本身如何定义?我们如何确保彼此理解的意义是一致的?
恰恰在这里,形式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形式系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能看到相同的符号,所以它可以成为讨论和传播意义的有效工具。这与语言的功能类似,语言本质上也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形式系统。
所以,这一章虽然内容简短,但涉及的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永恒话题。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大讨论中,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例如,我们在讨论ChatGPT是否真正理解人的思维,还是仅仅在进行形式符号的堆砌时,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5. 当我们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形式系统,并希望发现其中隐藏的含义时,该如何行动?(00:39:36)
答案是:找几个符号,并为每个符号赋予有意义的解释。这意味着要在"陈述"和"定理"之间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对应关系,就像为想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抽象的“平行宇宙”。目标是让这个抽象世界能够反映或"同构"出现实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什么符号,以及使用什么规则都是有高度目的性的。就像侯世达设计的pq系统一样,同构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因为他有意设计了一种通过符号形式反映加减法的方法。一旦这个符号世界被创造出来,它就与现实世界或数学世界独立存在。即使我们不知道2加1等于3,"--q-p-"在这个游戏中依然是一个有效的定理。
"同构"在GEB中定义是:保存信息的变换。两个复杂结构可以互相映射,并且每一个结构的每一部分在另一个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应的部分。
这里"相应"的意思是:在各自的结构中,相

Bạn cần đăng nhập để nghe các tập có chứa nội dung thô tục.

Luôn cập nhật thông tin về chương trình này

Đăng nhập hoặc đăng ký để theo dõi các chương trình, lưu các tập và nhận những thông tin cập nhật mới nhất.

Chọn quốc gia hoặc vùng

Châu Phi, Trung Đông và Ấn Độ

Châu Á Thái Bình Dương

Châu Âu

Châu Mỹ Latinh và Caribê

Hoa Kỳ và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