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讓我有了一個想法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位客人問的問題跟我平常遇到的很不一樣,她問了些什麼問題呢?台海局勢會怎麼發展、台灣會不會再發生嚴重天災,還有前陣子網路上瘋傳的日本七月地震預言。我一開始想說,如果真的很擔心,準備個救急包吧?結果她說:「不是啦!事先知道的話,我可以準備財產轉移、處理保險、賣房子啊!」
聽到這我還蠻驚訝的,首先這不是一般客人會問的問題,比如她的房子其實才剛剛跟其他手足共同繼承,甚至大家都還沒有共識要賣掉,但她已經在擔憂賣房子時機如果不好大家都會虧損,然後看她的肢體表現,她的眉頭深鎖、十個指頭緊緊交握,肩膀也縮著,看起來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我用聊天的方式稍微了解了一下她的狀況,搭配一些比較偏療癒性質的牌卡,確實也發現了蠻大的焦慮傾向,背後隱藏著對「失控」的極度恐懼。這種恐懼感,像是把她曾經經歷過的某種「創傷」,像病毒一樣擴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說到焦慮傾向啊,我們身而為人,誰沒有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人焦慮明天第一次約會,有人焦慮世界末日,從幅度來看差很多,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前幾集有講過,「創傷」是發生在身體裡,不是事件中,不管外在的故事或事件是什麼,壓力產生的機制都一模一樣,所以當我們的大腦把這些故事都當成生命威脅時,身體就會啟動警報系統。有些人能夠快速解除警報,但有些人的警報器就這麼卡住了,舊的還沒處理完,新的又加進來了。
說到時間這個概念,坊間有很多關於怎麼好好管理時間的書籍或理論,教我們怎麼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但我想,更多時候,我們應該比較偏向「時間焦慮大師」,因為這確實是人類被設計出來的機制。想像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在幾萬年前,每天都要面對猛獸、飢餓和嚴酷的環境。為了生存,大腦會發展出一套「預測未來危險」的機制。在那個時候,這種對時間的警覺和焦慮感是保命的關鍵。
來到現在,雖然我們身處在一個沒有猛獸的時代,但我們的那套機制還是一樣運作。當我們面對工作截止日期、堆積如山的事情,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看到別人比我們更成功時,大腦一樣會把它們當成「威脅」。這讓我們產生一種恐懼,覺得時間不夠用,焦慮感油然而生。
所以我們先了解一件事,會感覺「焦慮」很正常。請先臣服。請記住,臣服,不是要你放棄努力,而是要你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專注於你能做的事情。
就算理解了這一點,我們還是會發現「過去的魔咒」總是在作祟。你是不是也常回想:「如果早知道就可以怎樣怎樣」,讓那些無法改變的遺憾,把我們困在原地,不斷重播著無法挽回的片段。
另一種就是對「未來的恐懼」,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對所有事情都想緊緊抓住。我必須老實說,這就是為什麼占卜師這種古老的職業一直到現在還蓬勃發展。然而我們的大腦越想預測、越想掌控,我們的身體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失控,這是個完美的惡性循環。
我想起之前在一本書上讀過的一個心理學現象。你現在回想一下,十年前的自己,是不是跟現在很不一樣?但如果我問你,十年後的你會是什麼樣子?你是不是會覺得,嗯,大概就跟現在差不多吧?
其實,這就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歷史終結錯覺」(End of History Illusion),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在2013年提出的一個認知偏誤概念。簡單來說,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成長和改變已經定型了。這種錯覺會讓我們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比如根據「現在的自己」做出十年後的決定,結果後來才發現,當初的選擇並不適合已經改變的我們。根據他的研究,這個認知偏誤甚至從18歲到68歲都會一直存在喔!
所以,別再被這種錯覺騙了!我們的人生,永遠都在持續前進,沒有終點。你現在的樣子,只是你「此刻」的樣貌,十年後的你,一樣會是個嶄新又令人驚喜的存在。對未來的可能性抱持更大的想像空間,這才是最棒的活法!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這麼難「臣服」於時間?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個「解決問題機器」。它看到不確定性就想抓住,看到過去的錯誤就想修正。但問題是,時間它就是個無法被解決的「存在」啊!你無法回到過去改寫劇本,也無法完全預知未來。所以,我們沒有要跟時間對抗,實際上你也會發現不可能,我們得學習一種更柔軟的方式跟時間共處。當我們想要與時間或生命中的難題硬碰硬時,往往會遍體鱗傷。但如果我們能像河流裡的水一樣,碰到石頭就是順勢流過去,不會硬卡在那邊,讓這股力量流經我們,它的破壞力就會自然消散,最終將我們帶往新的方向。
既然理解了臣服的精髓,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們來試著複習一下前幾集提過的步驟。
第一步:允許與提取智慧
我們允許那些「如果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的想法出現,允許那些悔恨、憤怒、悲傷浮現。你可以對自己說:「好,我承認當時確實很痛,很遺憾。」給這些情緒一個空間,就像給一個哭泣的小孩一個擁抱。當你允許了,你會發現這些情緒就像潮汐,會來也會去。當它們退去後,你就有空間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些過去的經歷到底教會了你什麼?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過去對我們的影響。
第二步:專注與信任
接著聊聊對未來的恐懼,簡單說就是來自於對「失控」的恐懼。臣服於未來,是讓你專注於現在能做的事情,然後對結果保持開放。當你把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是相信過程,相信生命會引導你到最適合的地方。這就像你在開夜車,你知道大致的方向,但你無法看到前方五公里處的每個細節。臣服就是相信你的車燈會照亮前面的路,相信你能夠應對即將出現的彎道。
有句英文名言是這樣說的: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昨天是歷史,明天是個謎,我們只擁有今天,因此它被稱為禮物。這句話的核心精神,其實就是「活在當下」。與其糾結過去,或擔憂未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享受每個當下的時刻。當我們真的這麼做時,那些美好的回憶與留在身體裡的感受,自然會轉化成我們向前走的資源與力量。
時間其實一直在教導我們一個真理:你無法抓住我,你只能臣服於我,與我同行。放下對過去的執著,你會發現自己更輕盈;擁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你會發現自己更勇敢。因為只有當你臣服於時間的流動時,就可以真正活在當下,而當下,才是你唯一能擁有、能創造、能感受生命的地方。
或許那位關心台海局勢、地震預言的客人,需要的不是準確的預言,而正是這種臣服於不確定性的力量,衷心祝福她
今天我們的順流人生練習卡是:「回想一下,在你的人生中,哪一次「沒預料到」的事件,最終反而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或成長?」可以試著從中找出,當時你是如何「臣服」於不確定性,並從中找到力量的?
那書寫引導練習的部分是「請你寫給自己的未來一封信」你可以寫下此刻你對未來的某一個擔憂或不確定性,比如對金錢、事業、感情或是身體健康的部分。然後想像一下,如果那個未來的你已經成功的克服了這個不確定性,你會想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你會如何鼓勵自己去臣服於過程呢?
「放手」其實意味著你願意信任某些比你個人掌控能力更強大的力量,比如生命本身的智慧、你的內在韌性,或者宇宙的安排。
生命是一場我與我自己的遊戲,have fu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August 8, 2025 at 10:01 AM UTC
- Length13 min
- Season1
- Episode5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