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我們要來好好關照一下,這個每天跟我們形影不離,卻常常被我們忽略、誤解,甚至壓榨的「夥伴」——沒錯,就是我們的身體!
好啦,說到身體,大家會想到什麼?馬甲線人魚線?六塊肌?還是每天早上起床就要跟水腫的臉蛋奮戰?我們常常把身體當成一個工具,像是用來實現我們目標的「載具」。餓了就塞點東西,累了就灌杯咖啡,心情好暴飲暴食、心情不好也會暴飲暴食,生病了就隨便吞個藥。我們很常對身體下指令,卻很少傾聽它。反正只要不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就會選擇性忽略身體警訊,告訴自己要忍耐,撐過一天是一天
我們也會拼命地鞭策它,但很少給它應有的關懷和尊重。結果呢?漸漸它就開始罷工啦!各種小病小痛、情緒低落、疲憊不堪,甚至有些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創傷,也會以身體的症狀呈現出來。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最忠實的夥伴,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無條件地跟我在一起,保護我,支撐我,讓我能夠體驗這個世界。它會努力修復自己,即使你對它多麼不好,它也默默地為你服務。但我們常常對它充滿批判,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就開始挑毛病;吃了一點「不健康」的東西,就罪惡感爆棚,有時看電視,還有一堆養生保健的廣告,告訴我們要儘早開始吞這些保健品,否則將來會百病纏身。我印象中有一種廣告,裡面的主角通常都是先呈現一身虛累累的樣子,然後喝了提神或保健飲料後馬上就精神百倍的繼續加班工作,我一直都覺得這樣的概念很弔詭,這些產品好像是為了把身體榨乾到最後一滴而存在的。我們活在一個充斥著「完美身體」形象的社會裡,各種能健身、瘦身、美容的資訊,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及外貌充滿焦慮。我們總想「控制」它,讓它變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臣服於身體本來的智慧。
尤其當我們經歷過創傷後,身體的感受可能會變得更複雜。有些人會「解離」身體,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有些人會對身體產生厭惡感,因為身體曾是痛苦的載體;有些人則會不斷地想「控制」飲食或運動,企圖奪回失控感。這些都是身體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它需要被看見、被療癒。
(音樂)我們的身體,其實比我們想像中聰明得多。它不是被動的容器,而是充滿智慧的生態系統。身體的智慧藏在每一個微小的反應裡,例如:飢餓感提醒我們需要補充能量;疲勞感告訴我們需要休息;壓力大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是為了應對潛在的威脅。這些都是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與生存,所發出的精準指令。然而,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習慣用外在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忽略了這些來自內在的聲音。我們可能因為「應該」減肥而節食,即使身體發出了飢餓的訊號;我們可能因為「必須」完成工作而熬夜,即使身體已經發出了疲憊的警告。久而久之,我們與身體的連結變得薄弱,甚至完全斷裂。身體的智慧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所掩蓋,導致身心失衡。
這邊有一個誤區要提醒大家注意,傾聽身體的聲音不是要你放任自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躺就怎麼躺。比如我們有時候會很想要吃高油高糖的食物,例如甜點或鹹酥雞。但這股渴望,其實也是身體智慧的一部分。它可能並非真的在說:「我需要這些熱量。」而是在告訴你:「我感到壓力、疲憊,或需要被安撫。」這是一種身心連結的訊號,身體在用它的方式向你求救,希望透過食物帶來的愉悅感來獲得短暫的平靜。
所以,真正的「臣服」不是立刻去吃,而是允許並接納這個渴望的存在。我相信在你伸手去拿取這些食物前一定有時間可以先停下來,有意識地問自己:「此刻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我能給予自己除了食物之外的什麼樣的關懷?」或是「這股渴望來自於我的疲勞嗎?我的焦慮嗎?還是我只是在尋求一點小小的樂趣?」
透過這個更深層的對話,你就能理解身體發出訊號的真正原因。如果它確實是來自於你的情緒,那麼最好的回應不是直接用食物去填補,而是找到更健康的替代方案來滿足那個需求。例如,如果你需要平靜,或許是做一次深呼吸;如果你需要樂趣,或許是聽一首喜歡的音樂。
當然,如果你真的非常想吃,而你也已經意識到這不是最佳選擇,那麼偶爾允許自己享受,但要保持正念。專注地品嚐,感受每一口食物帶來的愉悅,而不是狼吞虎嚥。這樣做既滿足了身體的渴望,又不會陷入無止盡的放縱循環。與其四處尋求瘦身變美的方法,與意志力奮戰,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方式能從根本上直接處理那些誘惑的根源。因為當你與身體的智慧建立連結,你會發現它會協同你,一步步將你帶往身心平衡的狀態,而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去信任它。
那你要說啦,我也知道有的時候身體是真的需要休息,可是又不能臨時從工作中請假,可以怎麼處理?
我理解這是許多現代人共同的困境。在身體發出疲憊訊號,而現實又不允許我們馬上停下來時,有些小技巧能幫助我們「臨時止血」,避免狀況持續惡化。例如,利用工作中的空檔簡單伸展、閉眼休息、或做幾次深呼吸。這些都能幫助你在高壓狀態下稍微抽離,讓身心得到幾分鐘的喘息。
但是,這些小技巧都只是權宜之計。如果這種疲憊感已經成為你的常態,那麼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才是對身體智慧最深的尊重。
「臣服於身體智慧」的核心,是將休息視為一種必須,而非奢侈。你可以嘗試將「休息時間」像工作一樣,正式地寫入你的行事曆。無論你是上班族或自由工作者,每天下班後預留一小時完全放鬆,或週末安排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是在向身體宣告:我重視你的需求,並將它視為像工作一樣重要的事情。我自己在決定開始調養身心時就非常注重這件事,我設定的每週休息日是雷打不動的,除非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否則我不會動用到休息日。真正的臣服,就是將休息的權利還給自己。
如果身體真的撐不住了,就需要做好臨時請假的準備。提前整理好工作進度,讓同事能接手,這樣當你真的需要休息時,才能更安心地放手。
最後,請覺察一個常見的誤區:很多人以為自己「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厭煩、疲憊、沒動力,是工作不適合,換了工作就會好。」但其實,這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在長期抗議,連帶也讓你的心感到厭煩。如果沒有覺察到核心的狀態是身體需要休息,再怎麼轉換職場都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總結來說,「臣服於身體智慧」的核心就是意識。當我們學會分辨身體訊號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能做出更明智的回應,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衝動。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結,就是學習放下控制,相信身體的直覺。這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吃飯時專注感受食物的味道,而不是滑手機;運動時感受肌肉的拉伸和心跳的節奏,而不是只盯著卡路里消耗;感到疲憊時,給自己一個小憩,而不是強撐。當我們開始尊重並回應身體的智慧,身體也會回報我們,變得更有活力、更健康。這不僅是身體的療癒,也是心靈的平靜,因為我們找回了與自己最真實的連結。
但無論如何,第一步就是請你先放下對身體的過度控制和批判,轉而學習傾聽它,尊重它。
這種「允許」,尤其對創傷療癒來說至關重要。創傷常常會導致我們與身體的連結斷裂,或者對身體的感受感到麻木或抗拒。學習 允許身體的感受浮現,即使是痛苦或不舒服的感受,也是重塑身體連結、釋放創傷能量的關鍵一步。
當你開始傾聽,你會發現身體其實很會說話:疲憊是它在告訴你:「嘿,需要休息了,別再撐了!」飢餓是它在說:「該補充能量了,來點健康的食物吧!」疼痛是它在求救:「這裡有些狀況,可能需要醫療的專業協助了!」緊繃就像它在說:「我有壓力了,幫我鬆一下」
當我們放下對「完美身體」的執念,臣服於身體本來的樣子,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健康和活力,往往來自於這種尊重和和諧。你會開始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不是為了減肥而折磨自己;你會開始品味食物的滋味,不是為了卡路里而斤斤計較。
所以,今天的順流人生練習卡是:
今晚睡覺前,做個「身體掃描」冥想吧! 你可能覺得冥想總是很容易讓你大腦思緒亂飄,試試把專注力用在你的身體部位上,只要 5-10 分鐘,靜靜地躺下或坐著,把注意力從腳趾頭慢慢往上移動,單純的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就好,這個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你的心率和血壓,降低壓力賀爾蒙,啟動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書寫練習的部分,邀請你寫下一封「給身體的情書」
感謝身體一直以來的支持與付出,為你曾經批判它、對它不好的地方道歉,寫下你承諾未來將如何更好地傾聽它的聲音、尊重它的需求,並選擇信任它的內在智慧,如果你有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August 17, 2025 at 4:32 PM UTC
- Length15 min
- Season1
- Episode6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