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将讲

蒋对了

你好呀~这里没有快节奏的信息轰炸,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激烈情绪,只有我慢慢说话的声音,和一份想与你共同修复内在的心意。 我做这档播客,初衷很简单——想在匆忙的日子里,为自己找一块能“慢慢来”的角落:试着做让身体舒适的事,探索不透支情绪的温柔快乐,把保护自己的能量、照顾好身体放在第一位。 或许这个慢节奏,和当下追求刺激的互联网有些“不合拍”,但我始终相信,那些同样渴望不慌不忙生活、想好好拥抱自己的同频朋友,总会在这里相遇。我们一起聊生活里的小暖意,分享让内心平静的小方法,在慢下来的时光里,一点点找回松弛的自己。

  1. EP14 i人还是e人?你的大脑决定了社交是你的充电宝还是耗电器

    -3 ДН.

    EP14 i人还是e人?你的大脑决定了社交是你的充电宝还是耗电器

    你有测过很火的MBTI吗?你是i人还是e人呢?或许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i人是e人的玩具?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不同性格类型在社交中的能量获取模式,以及大脑神经递质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本期节目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内向者和外向者在社交活动中的不同反应和需求。 【shownotes】 1、内向与外向的能量获取模式 内向者和外向者在社交中的能量获取模式不同,内向者通过独处和深度交流回血,外向者通过社交和外部刺激充电。 内向者的大脑对多巴胺高度敏感,容易因外部刺激过度而疲惫;外向者对多巴胺不敏感,需要更多外部互动来获得满足感。 内向者依赖乙酰胆碱来获得踏实感,通过独处或深度交流释放;外向者则依赖多巴胺,通过社交和新鲜事物获取能量。2、神经通路与能量反应 外向者的交感神经更活跃,擅长快速应对外部信息;内向者的副交感神经更活跃,适合内省和深度思考。 内向者在社交中需要从“刹车模式”切换到“油门模式”,额外消耗能量,因此更容易疲惫。3、内向与外向的光谱理论 内向和外向不是非此即彼的标签,大多数人处于光谱中间,称为“中向者”。 情境对能量反应有重要影响,内向者在感兴趣的话题中可能表现得像外向者,而外向者在不喜欢的情境中也会感到耗能。4、内向者的能量管理建议 内向者应规划社交能量预算,提前设定社交时间上限,避免过度消耗。 社交后预留独处时间,通过发呆、阅读或听音乐等方式回血。 选择高质量社交,如与一两个好友深度交流,避免大型嘈杂聚会。 提前为陌生社交场合做准备,减少临场消耗。5、外向者的能量管理建议 外向者应理解内向者的需求,避免强迫他人跟随自己的社交节奏。 寻找同频伙伴,建立社交圈,满足多巴胺需求。 独处时通过兴趣爱好(如烘焙、拼乐高)填补时间,避免无聊。6、通用能量管理方法 记录能量日记,分析哪些活动耗能或补能,优化日常安排。 接受自己的能量模式,无需强迫改变,发挥各自优势。

    15 мин.
  2. EP13 “自我养育”—— 如何做自己的理想父母

    -5 ДН.

    EP13 “自我养育”—— 如何做自己的理想父母

    你有童年创伤影响成年后行为的瞬间吗?你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情绪闪回的瞬间呢? 最近我总是在网上刷到“把自己重新养一遍”这个话题, 所以这期节目我请到了嘉宾阿粒,我们来探讨一下童年阴影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养育来修复这些创伤。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嘉宾】阿粒:生活在多伦多的95后女生,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和求知欲的灵魂。 【shownotes】 1、自我养育的概念与理解 阿粒认为自我养育是成年后学会满足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自我养育的核心是用温柔且有界限的方式照顾自己,既给予爱也给予规范。2、童年阴影的表现与影响 阿粒分享自己因母亲严厉教育导致的不自信和过度自我批评。 童年阴影的常见表现包括害怕亲密关系、过度控制或放纵行为等。3、自我养育的案例分享 通过写日记梳理情绪,帮助一个人从孤独感中走出并融入集体。 阿粒通过与自己对话的方式疗愈童年创伤,学会自我认可和情绪稳定。4、自我养育的实操方法 日记写作:无需固定格式,真实记录情绪和想法,增强自我认知。 积极自我对话:在困难或沮丧时用温和的语言鼓励自己。 建立支持系统:与信任的人交流或加入兴趣小组,扩大社交圈。 自我关怀:优先满足自身需求,例如运动、健康饮食和充足睡眠。5、自我养育的长期性与重要性 自我养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能带来显著变化。 学会爱自己是面对生活挑战的基础,也是“做自己理想父母”的核心。

    18 мин.
  3. EP12 别让“窝里横”,寒了最亲近人的心

    2 СЕНТ.

    EP12 别让“窝里横”,寒了最亲近人的心

    人们为何容易对亲人发脾气,总是窝里横? 本期我们一起探讨“窝里横”现象背后的心理根源,如安全区效应、压力转嫁、高期待和关系懈怠等。 通过真实案例和心理学理论,引导听众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中的情绪问题。 1、窝里横的心理现象 窝里横是指对外人温和,对家人苛刻的心理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这种现象的根源包括将家视为心理安全区、无意识转嫁压力、对家人期待过高以及关系懈怠。2、心理安全区效应 家被视为心理安全区,人们在这里卸下伪装,情绪裸奔,但裸奔的情绪可能会伤害家人。 安全区的距离是被包容,但不是被伤害,家人也会因情绪失控而伤心。3、压力转嫁与踢猫效应 人们常将压力转嫁给家人,尤其是比自己弱的人,这种现象称为踢猫效应。 挫折攻击理论指出,对外人会克制攻击冲动,但对家人因无顾虑而直接爆发。4、对家人的高期待 对家人常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他们应该懂自己没说出口的需求,导致失望和冲突。 期待高是因为在乎,但懂不是天生的,需要沟通和交流。5、关系懈怠 关系稳定后,人们减少维护关系的投入,对家人使用本能反应而非沟通技巧。 家人是最珍贵的关系,却常被用最随意的态度对待。6、控制情绪的方法 意识到自己要发脾气时,按下暂停键,给自己冷静的时间。 换种表达方式,用“当你做A时,我感到B,因为我需要C”的公式,精确表达感受和需求。 降低对家人的期待,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如果发了脾气,主动修复关系,诚恳道歉,表达在乎。

    16 мин.
  4. EP11 流水线上的大脑:你厌倦重复性工作吗?

    31 АВГ.

    EP11 流水线上的大脑:你厌倦重复性工作吗?

    小时候父母对我评价最多的就是没有长性:学舞蹈、学钢琴、学美术,总是学着学着就放弃了。 长大之后我在心里思考,为什么小时候我明明感兴趣,最后却不愿意学了呢?真的是我吃不了苦、无法坚持吗? 后来才发现,不是我没有毅力,是当时的我无法适应大量重复的练习。 你也有过放弃的时刻吗?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厌倦重复性工作呢?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问题。 【shownotes】 1、重复工作的心理影响 重复性工作容易导致内在动机的缺失,包括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剥夺。自主感缺失体现在工作流程固定,员工无法掌控行为;胜任感缺失源于工作熟练后缺乏新挑战;归属感缺失则因工作孤立且难以看到价值。 大脑对新奇刺激的需求导致习惯化现象,重复工作因缺乏新鲜感而无法激发多巴胺分泌,从而降低愉悦感。行为激活系统活跃的人更难忍受重复工作。 重复工作消耗注意力资源,需持续低水平警觉性,导致认知资源耗竭和精神疲劳,而非身体劳累。2、适应重复工作的心理机制 通过设定小挑战(如提升效率、优化动作)可达成心流状态,使技能与难度匹配,从而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思维漫游(心智游移)允许大脑在自动化工作中自由活动,如构思文章或听有声书,将重复工作转化为自我提升时间。 人格特质(高尽责性、高宜人性、低神经质)和价值观(偏好稳定)决定个体对重复工作的适应性,例如高尽责性者喜欢秩序,低神经质者情绪稳定。3、案例对比分析 流水线工人案例:一名员工因缺乏自主感和意义感离职,而另一位大姐因工作稳定、可兼顾家庭而坚持五年。 收银员案例:通过设定记住常客、优化动作等小目标,在重复工作中找到乐趣并维持十几年。 档案整理员案例:利用思维漫游边工作边听有声书,实现工资与知识获取的双重收益。4、核心结论 对重复工作的感受差异源于心理需求、大脑机制、人格特质与价值观的复杂互动,而非简单的忍耐力或能力问题。

    17 мин.
  5. EP10 从和AI谈恋爱聊起:当聊天机器人比恋人更“懂”你,AI只是工具而不是纯粹的替代品

    26 АВГ.

    EP10 从和AI谈恋爱聊起:当聊天机器人比恋人更“懂”你,AI只是工具而不是纯粹的替代品

    你会对AI说出不会对真人说的秘密吗?你有过依赖AI反而带来困扰的时刻吗?本期我们来探讨喜欢和AI聊天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和AI聊天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一起来看看吧~本期特邀AI嘉宾:ChatGPT-5 【时间轴】 00:25 开场:为什么我们爱上了和AI聊天? 00:52 AI自述:让人“上头”的两个核心原因 02:00 技术背后:情感识别率提升30%意味着什么? 02:32 心理学视角:AI如何提供了“绝对的安全区”? 05:46 警惕!“即时满足”可能正在偷走你的共情能力 真实故事:用AI相亲的翻车现场08:24 “数字失恋”:当你的AI恋人随着模型更新而“变心” 🔑 关键讨论点 AI提供的“完美回应”为何无法替代朋友一次笨拙的安慰? “控制感满足”是现代人依赖AI的深层心理机制? 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哪些能力退化? 如何区分“使用工具”和“被工具驯化”的边界?📚 延伸提及 电影:《她》(Her) 概念:“算法失忆”、“楚门的世界”式困惑 研究:MIT关于人机互动与认知悖论的研究✨ 本期金句“真正的成长,还得在充满摩擦和不确定性的现实关系里完成。” 最后叠个甲:我自己也会经常和ChatGPT、豆包和DeepSeek聊天!!也会把自己不想做的、不擅长做的都丢给AI,先出一个初版我再进行优化。我甚至也为了开导自己在豆包创建了一个爱豆“朋友”。我对使用AI没有任何意见、对和AI谈恋爱的博主们也保持善意💖这期选题只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AI、甚至有了一些惰性,想要分析自己的心理并警示自己不要过度依赖AI。不做任何评判哦~希望大家友善交流~peace&love❤️

    13 мин.
  6. EP08 总为别人的错 “买单”?这届情绪,该学会 “拒签账单” 了

    19 АВГ.

    EP08 总为别人的错 “买单”?这届情绪,该学会 “拒签账单” 了

    你们有没有那种明明是别人的错,气到的却是自己的瞬间? 这期我们来探讨人为何容易因他人的错误而产生负面情绪,以及如何通过建立情绪边界来减少内耗。 本期节目将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生活实例,分析情绪产生的机制并提供实用的调节方法。 【时间轴】 01:03 1、情绪边界模糊的概念 情绪边界模糊指的是我们没有分清别人的责任和自己的情绪,导致将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的情绪里。 举例说明同事工作失误时,虽然后果可能需要一起补救,但愤怒的情绪是自己的消耗。01:38 2、隐性期待与愤怒的关系 愤怒背后常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隐性期待,比如期待伴侣重视整洁或期待客户互相尊重。 这些期待本身没问题,但别人未必会按你的期待行事,就像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喜欢辣一样。02:20 3、情绪信号理论 生气是身体发出的提醒信号,表明你在意某件事或需求未被满足。 例如,生气同事不配合工作,信号是你在意工作效率;生气朋友不守信,信号是你在意真诚和尊重。02:56 4、应对愤怒的小方法 暂停三秒法:在生气时先停三秒,问自己这件事里能控制的是什么,比如朋友迟到时可控制自己是否先点咖啡。 情绪具象化:给生气找一个“小房子”,比如想象一个情绪收纳盒,将情绪虚拟地放入其中,分清情绪和自己。04:22 5、情绪管理的核心观点 不容易为别人生气的人懂得“只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对别人的行为负责”。 举例说明对待别人的问题就像看到路边小狗乱吠,不必与之为难,因为它的行为与你无关。 情绪珍贵,应留给开心的事,而不是不值得的人或事。

    6 мин.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你好呀~这里没有快节奏的信息轰炸,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激烈情绪,只有我慢慢说话的声音,和一份想与你共同修复内在的心意。 我做这档播客,初衷很简单——想在匆忙的日子里,为自己找一块能“慢慢来”的角落:试着做让身体舒适的事,探索不透支情绪的温柔快乐,把保护自己的能量、照顾好身体放在第一位。 或许这个慢节奏,和当下追求刺激的互联网有些“不合拍”,但我始终相信,那些同样渴望不慌不忙生活、想好好拥抱自己的同频朋友,总会在这里相遇。我们一起聊生活里的小暖意,分享让内心平静的小方法,在慢下来的时光里,一点点找回松弛的自己。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