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綠豆爸,歡迎收聽綠豆爸的幸福拼圖,星期二我們要分享的拼圖是「正心療癒」。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叫做:「刻在你心底的禁止訊息」。
什麼是禁止訊息呢?禁止訊息是來自於「TA人際溝通分析」當中的論點,也就是我們從出生之後,因為跟外在的人事物有著互動,當然特別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或者是求學的經驗,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我們就接收了、也相信了某一些信念。
TA將這些信念整理成為「禁止訊息」,也就是不准做什麼⋯⋯我自己把它整理成12個禁止訊息,想提供給夥伴們可以對號入座看看。在聆聽的過程,也可以反思一下:「會不會在自己的心底,也存在著這些禁止信息呢?」
首先要分享第一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有感受」,感受跟情緒我們可以當作同義詞,我想多數的夥伴們,應該從小都有聽過大人告訴你:「不要生氣了!」「有什麼好緊張的?」「再哭就處罰你喔!」
這些話語,或者是處罰的動作,都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情緒、感受,會產生一種壓抑、否認,甚至是羞愧的感覺。
所以慢慢的我們在長大的過程,我們就不太敢讓自己有情緒、感受,我們都以為平靜、冷靜,什麼感覺、什麼感受都不要有,好像這樣才是好的。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一個禁止訊息,也就是我們從小到大,我們所接收到的「不准有感受」,反而讓我們離自己的感覺、情緒、感受越來越遙遠,然後我們活得好像是一個木頭、或是一個機器人,其實就失去了很多生而為人的喜樂了。
第二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有需要」,這一個禁止訊息在華人的社會——特別是女性的身上應該經常的出現。
大家也可以觀察你原生家庭的媽媽,是不是她經常的會壓抑自己的需要?總是為了家庭而忙碌著,當你跟她說:「你去休息啦!你先去做你自己的事啦!」你的媽媽可能會跟你說:「沒關係啦!我就是要煮飯給你吃啊!」
對於很多的媽媽來說,她會認為把家庭照顧好、把孩子照顧好是她唯一重要的事,反而也就壓抑了自己的需要。
而這樣子的信念其實也會往下傳的,所以即使到了現代,還是有蠻多的,無論是不是成為爸爸媽媽或者沒有結婚、沒有生小孩的年輕男女,其實也會認為「需要」它是不重要的,我們應該要滿足的好像是社會的期待吧?怎麼可以自己有需要的呢?
但是我們反而會用很多的物質,來滿足、來填補這些我們所忽略的需要。
有的人會使用購物的方法,很想要買東西,即使這個東西已經有了,他還想再買另外一個。
有的人會用飲食的方法,不斷的吃美食,或者大吃大喝。其實這也都是為了去填補那些,我們壓抑或者是隱藏的真正的需要,我們透過「想要」的滿足來麻痺自己。這就是第二個禁止訊息「不准有需要」,是不是都在我們的身上有發生了呢?
第三個禁止訊息是「不准像個小孩」,這個禁止訊息經常出現在有兄弟姐妹,而你是當中的老大,或者是哥哥姐姐。可能從小爸爸媽媽就會要求你要照顧弟弟妹妹,所以如果你回想過去,你可能會覺得你的童年好像是空白的,你好像就是一個小爸爸、小媽媽一樣,這樣子的回憶真的會讓你有些痛苦,因為童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珍貴的時期。
另外也會有的家庭是,爸爸、媽媽自己本身並不想要擔負爸爸媽媽的責任,所以他會想要小孩趕快長大、趕快獨立、趕快能夠照顧自己,盡量不要來煩我,所以我們就延伸出了第四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親近」。
「不准親近」的禁止訊息,往往發生在家庭的成員比較忙碌的——為了工作、為了賺錢、為了生活——爸媽總是忽略孩子的需要,一方面要求孩子不準像個小孩、趕快長大;另外 一方面也希望孩子不要來煩他、不要來找他,自己把自己照顧好。
其實這樣子的父母,他的內心也是受傷的、也是匱乏的,所以對他來講,跟孩子過度的親近,反而會讓他感覺到很不舒服、很不習慣,這個就是「不准親近」的禁止訊息,它會一代接著一代的往下傳。
再來第五個要分享的是「不准長大」,相對於「不准像個小孩」,這個禁止訊息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留在小時候最可愛的樣子、最聽話、都可以照著爸爸媽媽意思去做的那個模樣,所以他反而不希望孩子有自主獨立的能力,最好都是由爸爸媽媽來照顧你。
這樣的壞處,當然就會造成孩子沒有辦法長出自己的能力,終有一天爸媽會離開他,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他必須要去依靠另外的人。
從「不准長大」延伸第六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健康」,有的父母會藉由照顧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價值,最好照顧孩子的方法,當然就是孩子的身體,所以其實這樣的父母他們希望孩子總是體弱多病,這樣自己就能夠有更多照顧孩子的機會,當然這是一個潛意識的傳遞,孩子的身體真的就會體弱多病嗎?有的時候在這樣的教養氛圍底下,孩子真的還特別容易生病呢!
或者有的孩子身體會容易過敏,但是爸爸、媽媽也沒有要孩子自己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他會藉由他來告訴孩子、他來決定孩子的飲食、決定孩子的作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孩子所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永遠沒有辦法健康。
第七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思考」,跟「不准長大」的禁止訊息也有一些類似,對於這樣子的爸媽來說,孩子如果懂的思考,那就會叛逆了、就會不聽話了,這樣爸媽就失去掌控孩子的能力,所以爸媽並不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爸媽就會否決、就會打壓,要孩子聽話照做,長期下來,孩子真的會變成一個不思考的人。
第八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重要」,對於部分的爸媽來說,他才是家庭當中最重要的那個人!怎麼可以讓孩子剝奪了自己的王位呢?所以他會不斷的傳遞出:「你不是重要的!我才是重要的!你是不好的!我才是好的!你沒有能力,聽我的就對了!」
所以也跟前一個「不准思考」的禁止訊息類似,它衍生出來的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被重視,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發展,直到長大之後,這樣子的人都會對自己沒有自信,甚至容易出現「冒牌者症候群」,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他是不重要的啊!別人比較重要!所以他也很難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是去達到自己的夢想。
第九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成功」,很多夥伴第一次聽到這個禁止訊息會很納悶:「會有爸媽希望孩子失敗嗎?」如果你能夠回頭想一想剛才的不准長大、不准思考、不准重要,那你大概就能理解了。
因為當孩子成功了,或許爸媽就會覺得自己黯淡了,所以這也來自於,如果身為父母的人,他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不足夠的時候,他其實也不會樂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有充足的發展。
所以每當孩子要成功之前,可能爸爸、媽媽就會採取一些干預的手段,其實在演藝圈,或許我們有機會看到類似的案例,我這邊就不提供了,大家可以猜猜看有哪一些星爸和星媽,當他的孩子即將要邁向成功的過程,但對他來講就會開始出手製造一些狀況,他其實為的並不是要阻止孩子的成功,而是他希望自己能夠有價值、自己是重要的。
所以這些禁止訊息,也可在原生家庭的爸爸媽媽身上,然後它就像是一個炸彈一樣,一代的傳給一代,然後在每一個世代都爆炸。
第十個禁止訊息整合了上面的各項禁止訊息,叫做「不准做任何事」。我們或許也會有這樣的回憶畫面,就是當我們跟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說,我們想做什麼的時候,然後爸爸、媽媽和老師就會說「不准」。
這樣的「不准」如果經常的出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就會刻下了這個「不准做任何事」的禁止訊息,也就是我們會覺得多做多錯,那不如不做,所以這樣的禁止訊息,會讓一個人長大的歷程當中,他很難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甚至他會封閉自己,他會只挑自己安全的事情來做,因為他的內在潛意識裡存在著「不准做任何事」的禁止訊息。
第十一個禁止訊息叫做「不准作你自己」,其實這個禁止訊息在華人的社會應該也是頻繁地出現,每當我們想要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可能爸媽就會說那個沒有辦法賺到錢啦!沒有辦法養家活口啦!所以不要做那件事!
其實跟前一個禁止訊息也有點像,但甚至更深的一層,比如說有的夥伴在性別的認同上,他不是生理性別的認同,他心裡有另外的性別認同,可是爸媽不一定能夠接受。
所以這個「不准做你自己」經常的會出現在親子的衝突當中,也就是每當孩子想要展現他自己的風格,就會被爸媽出言或者出手制止。
長期下來,有的人就突破了、叛逆了,然後衝出這樣的限制做自己,可是換來的或許也是親子關係的決裂。
當然有更多的夥伴就會接受了「
資訊
- 節目
- 發佈時間2022年6月7日 下午3:09 [UTC]
- 長度21 分鐘
- 季數2
- 集數11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