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1. 2시간 전

    EP181:乘風逐浪:台灣海洋能藍圖 ft. 河海工程學系 臧效義教授、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鎮洲教授

    在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關鍵時刻,能源轉型成為各國競逐的焦點。當太陽能與風能在台灣已初具規模,另一股來自大海的龐大能量,也悄悄成為再生能源的新戰場——海洋能。本集《零碳未來》,節目走訪位於基隆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邀請河海工程學系 臧效義教授以及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鎮洲教授,深入剖析海洋能的定義、種類、全球趨勢與台灣現況。從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洋流能,到溫差能、鹽差能與海洋生質能,海洋能的形式多樣,蘊藏潛力龐大。其中,潮流能與波浪能是全球主流發展項目,但台灣因地理條件,洋流能(特別是黑潮)與波浪能更具優勢,潮汐能反而受限於地形潛能較低。兩位專家指出,相較太陽能與風能,海洋能具備高能量密度與較高的容量因子,部分技術甚至可達24小時穩定發電。然而,海洋環境的腐蝕與生物附著,以及深水海事工程的經驗不足,使技術與經濟效益成為發展瓶頸。再加上海洋能屬高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初期建設動輒耗資數億,無論是變電站、海上平台或運維船隊,都需要政策大力扶持與產業鏈協作。節目中,也比較了亞洲鄰國經驗:韓國積極投入潮差能與波浪能研發,已建成全球規模前列的潮汐發電站;日本則受政策限制,一開始就鎖定深水開發,發展方向與台灣不同。這些案例顯示,政府策略、資本投入與海洋工程技術,是決定海洋能能否快速商轉的關鍵。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海洋能不僅是能源多元化的選項,更是能源自主與減碳目標的重要一環。收聽本集《零碳未來》,讓我們一起認識海洋能的奧妙‧ 海洋能測試場簡介及海氣象浮標即時資訊:http://140.121.102.170:8080/

    33분
  2. 8월 4일

    EP180:綠電採購困境與解方,企業轉型下一步 ft. 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陽光伏特家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壓力加劇,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然而「買不到綠電」成為許多企業的共同心聲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及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深入解析企業在購電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並探討可能的解方。從供應端來看,台灣綠電市場雖逐步成長,但開發政策不一致、建置端資源投入的不確定性,讓中小型屋頂型太陽能推動面臨瓶頸。而在交易端,「壓力大但價格敏感度高」的企業成為買電難的核心族群,資訊搜尋成本高、履約風險與長期綁約等問題,讓中小企業望綠電而卻步。馮執行長指出,企業購電難的四大摩擦點在於:1. 綠電CP值偏低(價格落差大)2. 資訊取得困難(需具備電力知識)3. 履約風險高(供需雙方對未來不確定)4. 長期綁約壓力(動輒20年契約)。特別是台灣企業過去對電力市場缺乏敏感度,導致面對綠電議題時,資訊落差成為首要挑戰。針對這些困境,李處長分享政府已逐步鬆綁相關法規,包括開放小型電廠進入市場、導入大型售電平台等,期望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並活絡交易機制。然而,從政策制定到執行現場,仍存在地方政府與業者標準不一的落差,例如農舍屋頂太陽能設施因主管機關認定不同,導致設備登記卡關,顯示政策與實務間仍需強化協調機制。展望未來5至10年,馮執行長強調,太陽能光電仍是台灣再生能源布局的關鍵,但若無法建立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將影響資金投入與產業發展。他呼籲政府應加速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並針對供應鏈壓力大、價格敏感度高的企業,提供更具彈性與誘因的購電方案。面對地球發燒的緊迫挑戰,能源轉型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企業與全民的共同參與。本集從業界第一線,理解綠電採購的真實困境與市場變革,唯有透過「政策、產業、民間」三方對話與行動,才能真正邁向2050近零碳排的未來。

    27분
  3. 7월 28일

    EP179:屋頂上的綠能革命,再生能源的挑戰與轉機 ft. 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陽光伏特家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台灣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希望於2050年實現近零碳排目標,並將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60%至70%。然而,這項目標並不容易實現。從政策推動到民間參與,中間充滿了挑戰與落差。本集邀請到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與永續電力處處長李易陞  ,從第一線實務經驗出發,深入解析太陽能發展的現況與困境。台灣目前最具潛力的再生能源為太陽光電,但在實際建置過程中,卻面臨三大挑戰:公部門推動缺乏統籌、基礎設施如饋線容量不足、以及民間缺乏足夠經濟誘因。在公部門方面,缺乏單一主責單位導致「多頭馬車」的現象,常見各單位重複盤點、資源浪費,甚至引發民眾反感。在私部門,雖有眾多詢問度,但實際建置率不高,多數人裝設太陽能板的動機反而來自「隔熱」與「防水」的生活需求,而非獲取租金或補助。即便政府推出「小屋頂獎勵」政策,每千瓦補助3,000元、最高補助30萬元,但對於動輒百萬的建置成本而言,僅佔5%左右,難以形成實質誘因。而在程序上,從簽約到發電收益平均需歷時近一年,流程簡化與法規解讀不一也造成效率低落。例如「違建」與「建物合法性」的認定模糊,讓許多潛在案場因舊建物找不到使用執照而卡關,凸顯政策與實務脫節。兩位來賓呼籲,推動太陽能不應僅倚賴金錢補貼,更應從民眾實際需求出發,將光電設施與生活功能整合,形成共贏模式。同時,政策制定者應強化案例導引、釐清法規標準,並與民間溝通對話,建立更接地氣的推動策略。面對碳中和的長期戰役,我們從業界角度切入,提供深入觀察與具體建議,一起思考如何跨越障礙,真正落實「屋頂上的綠能革命」。

    26분
  4. 7월 14일

    EP177:太陽光電新目標,屋頂啟動減碳行動 ft. 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

    【本集採遠端錄音,錄音時間 2025.07.08】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積極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本集《零碳未來》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深入解析台灣再生能源─太陽光電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國際能源總署估算2050年綠能發電需占七成以上,台灣亦設定2050年60~70%再生能源占比,短期目標2025年達20%。然而因半導體與AI帶動用電快速增長,以及風場建設延宕,再加上土地有限,台灣將目標延至2026年達成。副署長吳志偉分享,目前台灣累計太陽光電安裝量達14.6GW,屋頂型安裝量已超越原先目標,地面型則受限較多,未來推動重點會更集中於屋頂光電與土地複合利用,例如魚電共生、校園風雨球場、閒置設施活化等,兼顧綠能與原有功能。為鼓勵民間與企業參與,政府除20年保證收購政策外,亦推出小屋頂獎勵方案,針對20KW以下屋頂光電提供加碼補助,並簡化申請流程、推動線上審查。一般四口之家裝設約4~5KW即可自給自足或售電回收成本。集合住宅亦可透過管委會整合申請,兼顧環保與管理收益。面對未來AI與數據中心高耗電趨勢,能源署持續滾動檢討政策與獎勵機制,期望全民參與,從自家屋頂做起,一起推動能源轉型、邁向淨零碳排。

    21분

소개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IC之音의 콘텐츠 더 보기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