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

EP182:十年累積與未來挑戰 ─ 關於台灣海洋能測試場域 ft. 河海工程學系 臧效義教授、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鎮洲教授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能資源。為了探索如何將潮流能與波浪能轉化為永續能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自2010年起便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並於2012年設置「海洋能測試場域」,成為國內重要的實驗與驗證基地。這一切源自於國科會啟動的國家型能源計畫,當時海大學者參訪英國愛丁堡大學與歐洲海洋能測試場,認識到「現場測試」對技術研發的重要性,因此著手推動台灣本土的場域建置。

測試場域的選址經過嚴謹評估。除了能源潛勢,更須兼顧交通、維運、安全等條件。最終選定兩處:一是綠島,位於黑潮流經區,適合潮流能測試;二是基隆外海東北角,適合波浪能測試。基隆外海距岸僅一公里,鄰近八斗子深水漁港與造船廠,便於大型設備運輸與維修;同時能真實承受颱風與極端氣候,提供國際標準所需的長期波浪資料。從2012年起,場域持續蒐集波浪數據,至今已累積逾10年紀錄,成為台灣研究海洋能的重要基礎。

目前海大測試場主要透過加拿大進口的波浪浮標進行監測,每顆造價約三至四百萬元,能即時回傳波高、週期等資訊。多年來曾測得最大波高達七至八米,週期長達十四秒,顯示台灣海域具備強大能量,但也因颱風頻繁而使設備面臨高破壞風險,成為技術開發的關鍵挑戰。與歐洲相較,台灣雖資源可觀,卻因極端氣候條件更嚴苛,亟需更堅固且可長期維護的設計。

產業方面,國內已有廠商與學者投入研發,但大型示範與測試需龐大資金。相較於歐洲由大企業與基金支持,台灣企業多仰賴政府政策與補助帶動。因此,專家普遍認為政府應扮演領頭羊,投入資金與科研計畫,並簡化行政流程,讓產學界能更有效地合作,逐步建立具國際競爭力的技術。

回顧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太陽能與風能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政策大力支持之上。當這些能源逐漸成熟後,未來的重點將落在氫能、地熱能與海洋能等多元化方向。尤其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能的開發不僅是能源轉型的必然選擇,更可能成為技術輸出的新亮點。透過持續的場域驗證與政策支持,台灣有機會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邁向近零碳排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