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點光|追尋靈魂的心理學

EP2【心想者的新世界】他不愛我了嗎?理解依附關係如何影響心智化

1. 心智化與常見的關係困境:

透過小芬與阿光的日常對話場景,生動地展示了當心智化能力受損時,伴侶間如何因誤解和逃避而導致關係疏遠和受傷

2. 心智化的發展起源: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與童年時期的依附經驗

「鏡映」(Mirroring)像鏡子一樣回應孩子內心感受與情緒的過程,這是人類傳達愛的重要通道,幫助心智化的形成

3. 不同依附類型與心智化傾向的表現:

▪焦慮型依附: 長大後常擔憂他人看法,過度表達情緒以獲關注,過度專注揣測他人情緒,難以區分自身真實感受

▪逃避型依附: 迴避內心感受,透過轉移注意力來壓抑情緒,表面看似漠不關心,實則避免親密以逃避羞愧與危險感。

▪混亂型依附:常感迷茫、混亂、情緒失控,多見於虐待或家暴家庭,因照顧者回應矛盾不可預測,難以理解自身劇烈情緒,人際關係不穩定,難以信任,自我認同模糊,孤單時感空虛,關係中又感被否定、評價、丟下。

4. 心智化能力的修復與成長潛力:

理解依附關係對心智化的影響,是改變的起點。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是幫助患者重新發展與強化心智化能力,就像校正與擦拭模糊扭曲的鏡子,讓他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內在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