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食光

豐辦桌Taiwan Roadside Banquet

「豐食光」是以宣揚與守護台灣料理文化的團隊-「豐辦桌」的聲音平台。 主持人為京秋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曾郡秋、 以及北部辦桌天王林明燦大弟子林敬富。 節目將以「台灣料理|辦桌文化」為核心, 將以各主題訪問並深入挖掘台灣料理與美食的 歷史、文化、生活與美味關鍵。 讓每個聽眾都能聽到,最豐盛的美味食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EP 26 從日本便當到法式料理!那些落地生根的「台灣味」

    5 NGÀY TRƯỚC

    EP 26 從日本便當到法式料理!那些落地生根的「台灣味」

    本節目由豐辦桌、甘苦人食堂 共同策劃 主持人:曾郡秋 主持人:林敬富 來賓:胡川安 飲食文化作家 | 教授 作家胡川安在訪談中,以其著作《說不盡的台灣味》為核心,深入探討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融合與在地演變。他指出,許多今日的「台灣味」,深受日本、中國乃至西方文化的影響。例如,便當文化源於日治時期,各地的特色便當反映了日本鐵道的飲食習慣,後來因江浙人管理台鐵而逐漸統一為排骨與雞腿口味。沙茶火鍋、餃子、牛肉麵等,則是戰後移民帶來的飲食記憶,在台灣落地生根後,與在地食材、口味結合,發展出獨特風貌。 胡川安也剖析了台式早餐、鐵板燒與牛排館的興起,認為它們是受西式餐飲與全球化影響的產物,卻巧妙地轉化為符合台灣人口味的日常。從基隆的咖哩文化到風靡全台的麻辣鍋,每道料理背後都承載著時代背景、族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的深刻印記。他強調,台灣味的魅力在於不斷吸收外來元素,並以強大的包容力,將其「在地化」,創造出既熟悉又新穎的餐桌風景。 重要的時間序與重點 00:38–02:45:外來飲食如何形塑「台灣味」 作者胡川安介紹《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主題,聚焦於各國飲食對台灣的影響。他列舉便當(日本)、火鍋、沙茶、餃子、燒餅油條、牛排及台式早餐等,說明這些看似日常的料理,皆是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結合後生根的成果。 02:45–03:52:台式早餐的「麥當勞化」 胡川安提出,現代連鎖台式早餐店的經營模式,深受麥當勞系統化的啟發。在此之前,早餐品項如三明治多在麵包店或傳統豆漿店零散販售,是麥當勞引進後才出現系統化的套餐模式。 03:59–05:58:火車便當的演變史 胡川安分享研究發現,1949年來台的外省移民對火車便當感到新奇,因當時中國搭火車並無便當。日治時期的便當如日本一樣,各地有不同特色(如阿里山便當)。後來因江浙人主管台鐵,才統一設計出滷排骨等口味,並為了保存而改為油炸。 05:58–08:41:從日本到台灣的在地化美食 討論「魚漿三兄弟」—黑輪(Oden)、甜不辣(Tempura)與天婦羅的詞源與文化轉變,指出台灣的甜不辣其實更接近日本九州的「薩摩揚」。同時也提到泡麵(生力麵)由台裔日本人吳百福引進,從最初主打營養健康,到如今成為台灣獨特的澎湃料理。 08:47–10:06:鐵板燒與牛排的普及關鍵 胡川安指出,夜市鐵板燒與平價牛排館(如我家牛排)的興起時間相近,關鍵在於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使得牛肉價格普及化,帶動了相關餐飲的流行。 10:33–12:57:壽喜燒的「台灣式誤解」 作者澄清,壽喜燒並非火鍋,而是一種醬煮料理,湯汁不能飲用。他分享史料,日治時代的文人將其視為時髦飲食,但當時在日本卻是平價料理。傳入台灣後,壽喜燒被在地化,甚至出現使用山羌肉的創意版本。 13:02–15:37:咖哩、沙茶與牛肉湯的飲食變遷 探討基隆獨特的咖哩飲食文化,認為港口城市特性使其較早接觸外來香料,並融入沙茶炒麵等料理。沙茶火鍋的流行,也逐步改變了早期台灣人不吃牛的習慣,間接促成今日台南溫體牛肉湯的風行。 15:37–18:18:麻辣鍋的興起與鴛鴦鍋的由來 回顧麻辣鍋約在30多年前因港星來台品嚐而爆紅。胡川安解釋,「鴛鴦鍋」的設計概念源於重慶長江與嘉陵江交會時,一清一濁的江水景象。 18:18–19:59:眷村菜的誕生與「麵粉魔法」 胡川安定義「眷村菜」並非一個獨立菜系,而是各省菜餚在台灣眷村環境下融合、創造出的新滋味。主持人補充,早期台灣人對外省人將麵粉變出多樣花樣(饅頭、包子、麵條)感到驚奇,甚至稱他們為「米猴」。 20:13–23:47:老派西餐廳的時代印記 討論台北的「亞里士」、「沾美」等老牌牛排館,其特色是受美軍俱樂部與日式鐵板燒文化影響,保留了音樂伴奏、西裝服務生等時代氛圍。並提到台南「棺材板」是台灣人想像西餐(酥皮濃湯+麵包)而發明的創意料理。 23:50–25:27:法式料理的在地風土詮釋 以Sinasera 24、AKAME等餐廳為例,說明頂尖的法式料理精神在於活用在地食材。這些主廚學習了法式烹飪技法,卻堅持使用台灣當地的季節物產(如用蛇肉做舒肥、使用霧台食材),展現了台灣風土的獨特魅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phút
  2. 豐辦桌昭和食光10/31台中開席!私廚謝頤霖談師徒傳承:這是我想跟師父致敬的菜

    21 THG 8

    豐辦桌昭和食光10/31台中開席!私廚謝頤霖談師徒傳承:這是我想跟師父致敬的菜

    台中知名私廚謝頤霖接受《豐食光》專訪,分享他從西餐轉向台菜的契機,以及與師傅林明燦合作10月31日「昭和餐宴」的心路歷程。謝頤霖透露,最初因餐廳經營不振而嘗試台菜,意外獲得觀光客青睞,從此投入研究。 他憶及親自拜師阿燦師,兩天學會十四道經典菜,包含佛跳牆、芋頓等,並見識師傅即興創作的巧思。他指出,自己的料理強調「古早味」結合西餐精緻化流程,例如運用真空醃漬縮短工時、搭配柚子海膽醬提味傳統鹹酥鴨。訪談中,他逐一道出餐宴五大菜式背後的歷史與變形思維,從燜蹄、冰糖醬鴨到蟉糕、八寶丸,皆展現創意與傳承。 他也提到小時候隨母親赴喜宴的記憶,並分享老奶奶因品嘗到「失落的味道」而感動落淚的故事,彰顯料理背後的文化與情感力量。最後,他感性談到,能與師父同台,是徒弟一生最想實現的夢想,也象徵台菜世代傳承的延續。 重點時間軸 00:01–01:30:主持人介紹特輯主題,說明謝頤霖與師父林明燦即將於10/31舉辦「昭和餐宴」,並點出專訪將聚焦台菜手法與師徒情感。 02:32–03:53:謝頤霖談自己從西餐轉戰台菜,因童年味覺記憶與阿燦師的啟發,拜師後兩天學會十四道經典台菜。 05:08–06:26:回憶餐廳因經營困境而轉型台菜,結果業績翻倍,印證「越本土越國際」的觀點。 07:10–08:42:談融合菜實驗,如香酥鴨結合海膽柚子醬,市場對創新與傳統皆能接受。 08:55–13:10:逐一道出餐宴五大菜色設計邏輯,並分享蟳糕源自日治時期食譜的再造。 16:07–18:42:解析冰糖醬鴨、蝦棗與八寶丸做法,強調工序細節與食材選擇的重要。 22:05–23:56:分享烏魚子蛋黃蝦的靈感與技術,展現與傳統菜系的差異化思維。 25:19–25:55:甜點設計:桂圓冰、桃膠與芝麻脆片,融合中式食材與西式冰品概念。 25:37–27:23:談與師父同台的心情,感慨台菜傳承斷層,希望珍惜合作機會。 27:45–29:10:回憶小時候隨母參加喜宴,印象最深的三仙燉與佛跳牆。 29:24–30:07:講述老奶奶品嘗手工菜後感動落淚的故事,突顯料理承載的文化情感。 「台中場」林明燦×謝頤霖 師徒聯手的限定饗宴 10/31 重現昭和辦桌食光 訂席: https://reurl.cc/RkY8V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phút
  3. 14 THG 8

    EP 25 Google找不到的這一味!胡川安揭密:你所不知的台灣小吃全球互動史

    豐食光主持人:曾郡秋(豐辦桌創辦人)|林敬富(北部辦桌天王 林明燦大弟子) 中央大學教授胡川安在訪談中,分享其著作《說不盡的台灣味》如何深入探討連Google都難以找到的飲食文化脈絡。他以滷肉飯為例,說明其美味的關鍵不僅是豬肉,更與日本時代改良的蓬萊米密不可分,並由此衍生出嘉義火雞肉飯。 胡教授也剖析了珍珠奶茶如何從茶藝館文化轉型,成為展現台灣「QQ口感」狂熱的代表,更提及「波霸」一詞與香港明星的趣味連結。滷味、鹽酥雞等小吃成功的秘訣,則與眷村文化及台灣人喜愛的「中藥食補」概念有關。 訪談強調,台灣味的精髓在於「融合與再創造」,無論是美援麵粉催生的麵食文化、鼎泰豐的國際化,還是未來東南亞風味的融入,都展現了台灣這片土地如何將外來影響轉化為獨特的在地認同。作者透過飲食故事,串起歷史、土地與個人記憶,呈現出台灣小吃背後豐富的文化底蘊。 重點時間軸 01:11–02:09:《說不盡的台灣味》兩冊介紹 胡川安教授介紹其新書分為《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與《多元相容的流轉台味》兩冊,前者探討滷肉飯、雞肉飯、黑白切等經典台味,後者則解析壽喜燒、鐵路便當、火鍋等受外來影響的料理。 03:40–05:30:滷肉飯的起源:米與歷史的結合 胡教授指出,台灣滷肉飯的美味,關鍵在於日本時代改良的蓬萊米,其粒粒分明的口感才能完美搭配醬汁,因此滷肉飯是近百年來的產物。 05:55–07:04:滷肉飯如何影響雞肉飯的誕生 嘉義火雞肉飯的出現,是因早期火雞肉比豬肉便宜。創始者借鏡滷肉飯的做法,將雞油淋上飯,創造出這道平民美食。 07:05–08:23:小吃創意的界線:滷肉飯加蚵仔的美味之爭 主持人與來賓討論,現今滷肉飯加入蚵仔、香菇等配料的風潮,認為這類「多主角」的組合反而會互相搶味,破壞了滷肉與米飯的完美平衡。 11:19–13:39:從茶藝館到珍奶:台灣手搖飲的華麗轉身 珍珠奶茶的前身是「小歇」等茶藝館的泡沫紅茶,是將品質次級的茶葉轉化的創意。 其發明權曾引發春水堂與翰林茶館的官司。 14:05–15:03:台灣人的「QQ口感」狂熱 從珍珠、芋圓到鹹酥雞的樹薯粉外皮,都反映出台灣人對「QQ」口感的熱愛。 「波霸」奶茶的命名更與香港女星葉子楣有關。 15:43–17:07:滷味的眷村基因與個人故事 台灣滷味始於西門町的老天祿,而後在眷村發揚光大,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中藥滷包配方。 胡教授更分享了自己在師大「燈籠滷味」的約會趣事。 20:14–21:49:台灣飲食的全球連結:鼎泰豐與美援麵粉 胡教授說明,許多美食在台灣才得以發揚光大,如鼎泰豐。 戰後的「美援」提供了大量麵粉,才催生了牛肉麵、陽春麵等至今我們熟悉的麵食文化。 21:50–24:10:台灣味的未來:東南亞風味的崛起 隨著新住⺠的增加,越南河粉、各式南洋香料已在台灣落地生根,預期將像數十年前的中國各省菜餚一樣,為台灣飲食帶來下一波的深刻改變。 25:17–28:54:鹹酥雞的秘密:中藥香料粉 鹹酥雞的靈魂在於那包椒鹽粉,如同滷味一樣,許多攤商的秘方都加入了中藥材,這種「食補」概念是台灣飲食的一大特色,也讓台灣的沙茶醬與南洋的沙嗲產生風味區別。 29:15–32:04:白斬雞的功夫與「桂丁雞」的由來 白斬雞的最高境界是「骨紅肉熟」,極度考驗師傅的火候。 而知名的「桂丁雞」,是為了致敬頂呱呱創辦人史桂丁先生而命名。 34:14–36:12:刈包的國際行銷:從台式漢堡到「台灣Taco」 胡教授認為,與其稱刈包為「台式漢堡」,不如以「台灣Taco」向外國人介紹,更能讓他們從熟悉的飲食經驗中產生共鳴,有利於國際推廣。 36:12–37:46:烏魚子的門道:如何分辨好壞 好的烏魚子切下去色澤油亮,口感紮實;若是組裝或品質不佳的,則會糊糊散散的。 早期日本人認為台灣人整片吃烏魚子的方式非常奢侈。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1 phút
  4. 7 THG 8

    EP 24 「一口鼎、一蒸籠」變出的華麗宴席!豐辦桌6/14酒家宴全紀錄

    在《豐食光》特輯中,主持人林敬富與曾郡秋深入回顧6月14日舉辦的「酒家宴」,從菜色設計、食材講究到師傅的料理技藝,全面剖析這場融合古早味與當代表達的台菜盛宴。節目由五福拼盤開場,談及孔雀烏魚子與滷豬舌的精細刀工與火候,再到手撕干貝蝦鬆、帝王蟳蒸製與紫洋蔥墊底的風味層次,處處體現台菜創意。 節目也聚焦於東興斑手工丸、鴛鴦米糕卷等罕見台菜,以及以油發花膠呈現高級食材本色的紅燒烏參,展現技藝與奢華兼備的台味復興精神。節目尾聲兩位主持人感性談到主廚健康與紀錄初衷,希望將這場可能是「唯一一次」的酒家宴,成為大家對台菜文化的深刻記憶。 重點時間軸剖析 00:00–05:14:辦桌緣起與華麗拼盤的玄機 主持人闡述舉辦酒家宴的動機,目的在展現總鋪師團隊的深厚實力,並為日漸式微的酒家菜文化建立論述平台。 菜色剖析從「五福拼盤」開始,深入探討其刀工與巧思,特別介紹了將烏魚子裹上海苔魚漿、切面如孔雀開屏的「孔雀烏魚子」,以及對火侯要求極高、口感需達Q脆的「滷豬舌」等經典菜色。 05:55–11:04:奢華海鮮三部曲:從手工干貝鬆到現剁東興斑魚丸 此段聚焦於三道工序繁複的奢華海鮮料理。從考驗耐心的手撕「生菜干貝鬆」,到火侯難以掌握的「樹子帝王蟳」,再到宴席的味覺高潮「東興綉球斑」。主持人特別強調,後者是將新鮮的東興斑魚肉與生食級干貝,由兩位年長的總鋪師純手工現剁成漿製成魚丸,其天然的鮮甜滋威,是食材新鮮度的最佳證明。 11:12–14:48:鹹甜共舞的驚喜:隱藏菜色「鴛鴦米糕」的味覺衝擊 本段詳細介紹了菜單上沒有的隱藏版菜色「鴛鴦雙米糕」,其獨特之處在於外層是甜米糕,捲入含有肉燥與花生粉的鹹甜內餡。主持人盛讚其味道組合極度協調,是前所未有的味覺體驗,與坊間其他不協調的甜鹹米糕截然不同,並透露此道菜已成為詢問度極高的招牌。 14:48–20:59:硬底子真功夫:台式脆皮雞與頂級乾貨「花膠燴烏參」 此段揭示了總鋪師在有限廚具(僅有油鍋與蒸籠)下的高超技藝。「台式脆皮雞」以反覆風乾與淋油炸取代烤箱,做出極致酥脆的口感。接著介紹頂級乾貨料理「花膠燴烏參」,強調其採用高難度的「油發」技術處理花膠,使其口感Q彈而非軟爛,是老師傅功力的展現。 20:59–28:42:宴席的尾聲與真情告白:從創意甜品到為總鋪師打氣 節目尾聲討論了風味會隨時間變化的「番茄肉醬排骨湯」,以及口感層次豐富、芋香與清香交融的甜品「桃膠綠豆芋泥」。最後,主持人感性透露,錄製本集節目的主要目的是為近期身體抱恙師傅打氣,並希望能將珍貴的台灣味記錄下來,不讓這次的酒家宴成為絕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phút
  5. 31 THG 7

    EP 23 被誤解一甲子的魷魚螺肉蒜!誕生自酒家的台灣原生菜

    本集「豐食光」由主持人—林明燦大弟子林敬富(阿富)與豐辦桌創辦人曾郡秋深入探討台灣飲食文化中充滿神秘色彩又常被誤解的「酒家菜」。節目首先破除大眾迷思,明確區分了日治時期文人雅士聚集、講究排場儀式的「酒樓菜」,與戰後國民政府實施禁奢政策、使餐飲精緻娛樂轉入地下發展而成的「酒家菜」。 主持人詳述,1949年後的政策轉變,是「酒樓」走向「酒家」的關鍵轉捩點。女性服務員的角色從陪侍吟詩作對的「藝旦」,轉變為僅能端菜服務,促使原本的飲食文化進入灰色地帶。在這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氛圍下,廚師為了吸引顧客,必須不斷創新,催生出極具特色的菜餚。 節目核心聚焦在解密經典酒家菜的真實源起,特別是家喻戶曉的「魷魚螺肉蒜」,澄清其並非日治時期產物,而是1960至70年代,由師傅與客人互動激盪出的戰後料理。同時,也介紹了「番茄肉醬排骨湯」等另外兩道「酒家三貫」的經典湯品,並點出這些湯品「可隨時添加食材、越煮越美味」的特性,完美呼應了酒家長時間飲酒作樂的消費情境。最終,節目從歷史、政策與文化層面,完整勾勒出酒家菜的誕生背景與其在台灣飲食DNA中不可抹滅的地位。 重點時序與摘要 00:00–03:18:酒家菜的身世之謎與研究困境 主持人點出「酒家菜」是個充滿誤解的菜系,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情色意涵,導致相關的學術研究與文字記錄相對稀少,增加了追本溯源的難度。 03:18–09:58:釐清分野:「酒樓」不等於「酒家」 主持人詳細區分了日治時期的「酒樓」與戰後的「酒家」。前者是如五星級飯店般的高級正式宴客場所,文人雅士穿著正裝在此社交,席間有才華洋溢的「藝旦」陪侍;後者則是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演變的產物。 09:58–13:44:歷史轉捩點:從地上轉入地下的餐飲文化 主持人說明,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頒布禁奢政策與酒樓茶室管理辦法,將酒樓改為「公共食堂」,並嚴格限制女性服務員的互動,導致原本的精緻餐飲娛樂文化轉入地下,逐漸形成「酒家」。 13:44–18:08:菜餚的演變:為娛樂而生的創意料理 在酒家文化中,因客人重心轉向娛樂與女性,食物反成點綴。廚師為求生存,必須開發出新奇菜色。「魷魚螺肉蒜」便是在此背景下,於1960-70年代誕生的戰後菜,而非大眾誤解的日治時期料理。 18:08–19:54:揭開「酒家三貫」與罐頭之謎 主持人介紹與「魷魚螺肉蒜」齊名的另外兩道經典湯品:「番茄肉醬排骨湯」和「花胡瓜雞湯」。並再次闢謠,指出番茄肉醬排骨湯所用的「廣達香」肉醬也是1950年代後才出現的產品,證實其為戰後菜。 19:54–24:49:台灣的飲食DNA:吃喝玩樂的文化矛盾 主持人拿出宣傳台灣的日文旅遊手冊,指出當時官方雖打壓酒家,卻又在對外宣傳時利用其情色、熱鬧的形象吸引觀光客。這也反映了台灣人從古至今在宴客上「愛熱鬧、要澎湃」的文化基因,吃飯、喝酒、看表演三者缺一不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5 phút
  6. 23 THG 7

    EP22 鹹蛋黃、米糕、龍蝦冰棒還有叭噗!那一年我們吃過的冰

    本集節目邀請到擔任《美食無間》、《來!金來號》等劇的資深食物造型師蕭維政(老蕭),與主持人曾郡秋、林敬富一同展開一場關於台灣冰品的深度對談。節目從老蕭個人偏好的鹹蛋黃、米糕等特殊口味枝仔冰開場,隨即深入探討台灣冰品文化的演進脈絡。老蕭從歷史角度剖析,追溯了從早期全靠人力的手搖剉冰,到日治時期引進機器後的片狀冰,再到將牛奶、花生等口味直接製成冰磚、創造出綿密口感的「雪花冰」。 他也特別提及現已少見的基隆特色「泡泡冰」,感嘆其需現場手工攪打、極度費工的古早味,正因不符經濟效益而逐漸在市場上消失。 訪談中,主持人與來賓也對台灣獨特的冰品做了精彩的闡述。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台式「叭噗」與西式冰淇淋的根本差異:「把噗」並非使用乳脂肪,而是巧妙地運用玉米澱粉或太白粉作為乳化劑,創造出特殊的黏稠口感,且能在較高的溫度下維持固態,這正是早年台灣攤販的智慧結晶。此外,節目也透過老蕭帶法國友人吃冰的趣聞,點出西方人對於「甜豆餡」和「QQ口感」的文化衝擊,生動地呈現了東西方飲食習慣的差異。 重點時間序 02:28–04:51:台灣冰品演進史:從剉冰到消失中的泡泡冰 老蕭剖析台灣冰品的發展,從早期手搖剉冰,到日治時代引進的片狀冰,再到改變冰體質地的雪花冰。他特別提到基隆的特色「泡泡冰」,感嘆其因製作費工,如今已越來越少見。 04:52–08:28:懷舊冰品大點名:月見冰、鹹蛋黃冰棒與台電冰棒 討論現今已少見的「月見冰」(加生蛋黃),並介紹台東、台南等地獨特的鹹蛋黃杏仁冰棒。同時也揭秘「台電冰棒」的由來,最初是利用發電廠的純淨水製成員工福利品,因物美價廉而聞名。 08:29–13:11:「叭噗」與冰淇淋的差別:台式口感的智慧 談及台式「叭噗」與西式冰淇淋的根本不同。「把噗」使用澱粉(如太白粉)作為乳化劑,而非乳脂,因此口感較黏,且不需在極低溫下即可凝固,展現了台灣早期的飲食智慧。 13:12–17:28:冷熱交融的創意:從燒麻糬冰到外國人的文化衝擊 介紹台北版的「燒冷冰」—燒麻糬冰,並分享帶法國朋友吃冰的經驗,對方對於甜豆子和「QQ」的口感感到非常奇特與不適應,凸顯了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7:29–22:24:世代的味蕾記憶:小美、義美與麥當勞 從眾人的共同回憶「小美冰淇淋」談起,感嘆它在哈根達斯等進口品牌衝擊下,可能被年輕一代視為「廉價」口味。同時也回憶了義美霜淇淋、麥當勞蛋捲冰淇淋等童年滋味。 22:25–26:28:《來!金來號》的食物設計:當代台菜的創新與挑戰 老蕭深入解析劇中食物設計理念。他選擇「紅蟳米糕」作為貫穿全劇的視覺焦點,並將三杯雞、虱目魚等菜色以「台式餐酒館」風格重新包裝,旨在融合傳統與創新,呈現台菜的現代樣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phút
  7. 17 THG 7

    EP21:古早剉冰的「香蕉油」其實是梨子生的?台灣冰史謎團大解密!

    您是否也曾對剉冰中那股熟悉的「香蕉油」香氣感到困惑?它與香蕉味道迥異,彷彿憑空而降。本集《豐食光》邀請為《美食無間》、《來!金來號》打點美食的食物造型師蕭維政(老蕭),將分享他如何在一顆日本梨上,意外破解了這個縈繞多年的風味之謎。 節目中揭示,主持人林敬富猜測香蕉油模仿的竟是1950年代前、因瘟疫而絕跡的「大麥克」香蕉品種,其濃郁味道恰是今日我們口中的「化學香氣」。以此為起點,節目深入探討台灣獨特的冰品文化,從南部將冰品當早餐、北部視為甜點的飲食習慣差異,到台灣人對粉圓、粉粿等「QQ」口感的極致迷戀,呈現一幅生動的味蕾地圖。 節目亦回顧台灣冰品從日治時代崛起、製冰技術與市場擴張歷史,甚至提及冰塊曾用於保存漁獲、醫療與遺體運送等冷鏈背景。大家還分享自己吃過最貴、最好吃、最驚悚的冰品體驗,包括義大利開心果冰淇淋、兒時四十元冰磚與西門町的豬腳冰等,展現冰品蘊含的童年記憶與時代變遷。 00:00–06:51:「香蕉油」的風味之謎與意外發現 節目以來賓蕭維政(老蕭)對「香蕉油」的印象開場,認為它是一種與香蕉無關、憑空出現的化學香氣。老蕭分享,他過去在吃清冰、水果冰時常接觸到此味道,直到一次工作拍攝,品嚐到日本山形縣的西洋梨,才驚訝地發現其濃郁香氣竟與香蕉油完全相同,頓時理解為何此風味會被添加於水果冰中,因為兩者味道十分契合。 06:52–09:19:香蕉油的歷史溯源—消失的「大麥克」香蕉 主持人阿富提出歷史考證,香蕉油欲模仿的可能並非現今的香蕉,而是1950年代前流行的「大麥克」(Gros Michel)香蕉品種。該品種味道極其濃郁,甚至帶有化學感,但因感染黃葉病而絕跡。現今的香蕉(卡文迪許品種)風味較淡雅,因此造成了香蕉油與現代香蕉的味道差異。 09:20–18:12:台灣冰品文化:QQ的迷戀與南北差異 話題轉向台灣的冰品配料,老蕭將其分為水果、豆類與最大宗的「QQ」口感類(如粉圓、粉粿、米苔目等)。眾人討論起南北吃冰習慣的差異,南部天氣炎熱,會將冰品當作早餐,且配料文化更多元;北部則多視為飯後甜點。同時也感嘆,傳統手工剉冰與純米製作的米苔目等古早味,正逐漸消失。 18:13–28:11:個人吃冰史與台灣冰品歷史演進 老蕭分享他最貴的吃冰經驗是小學時價值40元的小美冰淇淋冰磚,以及他個人最愛的是義大利的開心果、杏仁酒口味的Gelato。主持人分享最衝擊的經驗是西門町的豬腳、麻油雞等鹹味冰品。最後,節目回顧台灣吃冰史,指出吃冰習慣是在日治時期因日本人引進製冰技術而普及,從最初的醫療、保鮮漁獲,演變為大眾消暑甜食,甚至在1911年的大稻埕就有高達500家冰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phút
  8. 10 THG 7

    EP20「這3字」讓台灣牛肉麵慘輸日本拉麵?漢典食品鍾紀銘:價值感很重要!

    在本集《豐食光》中,主持人曾郡秋與林敬富(阿富)專訪了漢典食品總經理鍾紀銘,深入探討台灣美食的價值、挑戰與國際潛力。鍾總經理以「牛肉麵賣輸日本拉麵」的海外經驗破題,直指台灣美食雖用料扎實,卻常陷入「銅板價」這三字的低價印象,呼籲應提升其文化價值。節目中,阿富分享了其手工「極度肉臊」需耗時數日熟成的職人精神,而鍾總則從食品工業角度,闡述如何在食安優先的前提下,盡力還原傳統風味。鍾總也分享了新品「霸王骨」如何結合台灣「潤月」的孝親文化,展現其「美食即藝術」的經營哲學。他認為台灣美食是歷史熔爐的結晶,擁有巨大潛力,但需擺脫廉價標籤。最後,鍾總以自身在英國設廠的經驗,勉勵台灣中小企業應勇敢走向國際,並以「人生沒有最好的決定,唯有做到最好」的創業心法,為節目畫下鼓舞人心的句點。 |重點摘要與時間軸| 在本集《豐食光》中,漢典食品總經理鍾紀銘與主持人深入對談,從海外市場的價格現實,談回台灣小吃的文化核心。他認為台灣美食的未來,在於提升價值而非強調廉價。節目中,主持人阿富的職人肉臊心法,與鍾總的工業化生產SOP形成有趣對比,揭示了傳統美味與現代食安的權衡。鍾總更以自身產品為例,說明如何將文化底蘊融入食品開發,並分享他帶領中小企業走向國際的經驗與願景。 00:00–00:31 & 16:59–18:38:台灣牛肉麵為何賣輸日本拉麵? 鍾總經理提及,台灣牛肉麵用料遠比日本拉麵豐盛,在英國的售價卻遠低於後者,直指台灣美食的「價值感」塑造是進軍國際的關鍵課題,不應只停留在「銅板美食」的宣傳。 02:14–05:21:肉臊的靈魂在「熟成」:阿富揭秘古法肉臊的美味關鍵 主持人阿富分享其「極度肉臊」的製作哲學,靈感源自鐵蛋,需經4至5天反覆加熱、冷藏的「熟成」工序,讓味道融合,並保留「老滷」作為風味傳承的基礎。 06:14–10:27:食安優先!食品大廠如何還原傳統美味 鍾總經理回應,阿富的熟成作法在食品工廠中因食安風險而無法複製。他詳述了從屠宰、急速冷凍到溫控烹調的嚴謹SOP,並說明其產品如何以2比8的肥瘦肉比例,在健康與美味間取得平衡。 10:41–14:53:用料理說文化故事:從潤月豬腳到「霸王骨」的產品巧思 鍾總經理介紹其新品「翔龍瑞氣霸王骨」,是取豬後腿核心肉製成。他將產品開發與台灣「潤月」時節,出嫁女兒為父母添壽的豬腳文化結合,實踐其「料理是藝術與文化傳遞」的理念。 19:45–21:36 & 24:48–26:42:辦桌的人情味,是台灣美食價值的包袱還是資產? 主持人討論辦桌文化中,主廚常因「人情味」而加碼,但也造成消費者對價格的既定印象。阿富則提出「一品雞排」等例子,說明辦桌菜色如何透過巧思提升價值感,擺脫CP值的束縛。 32:10–34:49:沒有最好決定,只有做到最好:鍾總勉勵台灣中小企業勇敢跨向國際 鍾總分享在食品展中,最多人詢問的是他如何在英國設廠。他以此為例,鼓勵台灣餐飲、食品業者應善用自身優勢勇敢走向海外,並以「決定之後,做到最好」的座右銘,為台灣美食出海注入強心針。 |豐食光 YT|同步上線: https://youtu.be/HL1a_2J9CEA |百年台菜豐辦桌|FB: https://www.facebook.com/falleratw |百年台菜豐辦桌|8/3 活動購票 https://reurl.cc/OmqY53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phút

Giới Thiệu

「豐食光」是以宣揚與守護台灣料理文化的團隊-「豐辦桌」的聲音平台。 主持人為京秋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曾郡秋、 以及北部辦桌天王林明燦大弟子林敬富。 節目將以「台灣料理|辦桌文化」為核心, 將以各主題訪問並深入挖掘台灣料理與美食的 歷史、文化、生活與美味關鍵。 讓每個聽眾都能聽到,最豐盛的美味食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ó Thể Bạn Cũng Thí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