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的主題很貼近我們最近的生活經驗:「AI 會不會讓我們更自卑?」。
隨著 Google Gemini Nano 模型的推出,我們開始能夠用 AI 生成高質感的形象照,甚至連照片編修、公仔生成都做得讓人驚艷。但問題來了,當我們看到一個比真實自己還完美的 AI 版本,心裡是不是會冒出一點焦慮,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好呢?
在這一集裡,我會帶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拆解這個現象:
- 🔍 濾鏡效應與自拍畸形症:研究指出,長期使用修圖濾鏡的青少年與年輕女性,對真實外貌滿意度更低,甚至伴隨憂鬱與焦慮。
- 🏥 醫學觀察:整形外科醫師發現,許多年輕人拿著「AI/濾鏡美顏照」要求醫生把臉整成那樣,但現實上不可能做到。這反映了我們正用虛擬標準來審視自己。
- ⚖️ 社會比較理論:過去我們比較的是同儕,現在卻是跟一個「無敵的超人」——AI 去比。這種「非人比較焦慮」(nonhuman comparison anxiety),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孤獨與自卑。
不過,自卑不一定是壞事。正如阿德勒說過:「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回應它。於是,我也提出三個應對方向:
- 強化創造力:AI 再強,也還缺乏真正的動機與突破框架的能力。我們能做的是善用想像力與經驗,開創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
- 調整控制感:學會分辨哪些是自己能掌握的(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哪些必須接受的限制。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無力感。
- 擁抱人機協作:正如 Satya Nadella 說的:「未來不是人對抗機器,而是人加上機器。」AI 不該是敵人,而是推動我們成長的夥伴。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下次看到 AI 生成的超完美作品時,先別急著覺得自己不如,而是換個角度問:「我能不能利用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創作者?」
這一集,不只聊 AI,也聊我們如何在科技洪流中找到自我價值。希望能陪你一起思考:面對超人類的挑戰,我們還能怎麼定義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Chaque semaine
- Publiée15 septembre 2025 à 00:00 UTC
- Durée22 min
- Saison5
- Épisode42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