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仔店新品上架】
〈照護歷史學「聽說讀寫」:用生命故事串起超高齡社會的你我他〉
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五月的某個下午,我開車載兩位歷史系同學,一起去參加阿信阿嬤的告別式。
不,阿信阿嬤不是我們的親戚,也不是系上老師。我們跟阿嬤的因緣,是因為一堂課:照護歷史學『聽說讀寫』。
就在今年(2025年),臺灣就要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歷史學與超高齡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歷史專業的研究、教學及服務可以做些什麼?超高齡社會除了是危機、是壓力、是難題,或是商機之外,有沒有可能也是個寶貴的機會,跟臺灣社會說明史學專業及史學方法的重要性及價值?」
臺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這不僅帶來潛在的危機與壓力,更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照護」的意義與方式。長期以來,長輩常被視為需要被服務或解決的對象,然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許宏彬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視角:在歷史學的眼裡,長輩是我們由下而上去尊敬、學習,更是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現場的「老師」。
成大歷史系自2024年起積極推動「照護歷史學」深耕計畫,旨在鼓勵學者投入相關研究(History of Care),並運用歷史學方法親身實踐高齡照護(History as Care)。其中,一門名為「聽說讀寫」的課程,便是這項計畫的初步嘗試,它巧妙地結合了歷史、醫療與長照等不同專業。
這門課程的核心,並非傳統的研究訪談,而是以長輩為主體,強調彈性與同理的「聊天」。它借鑑了日本「聞き書き」(聆聽與記錄)的方法,讓長輩自由地說出他們想說的故事,記錄者用心聆聽並寫下長輩當時的話語與心情。然而,「聽說讀寫」更超越了單純的聽與寫,它融入了歷史學獨特的「讀」與「說」:透過一手史料與二手研究的蒐集與閱讀,掌握適當的時空脈絡,讓學生能更有意義地與長輩互動,彷彿將「球」送至最適合長輩揮擊的位置,引導他們說出心底深藏的故事,即使面對感官衰退或記憶模糊,也能重現生命光采。
在未來,當我們都有年老、失能的一天,「聽說讀寫」期許歷史學能扮演島嶼之間浮動的軌道與橋樑,為長輩、為關心照護他們的人們,也為現在與未來的我們,紀錄、串連並產出意義。
本週的柑仔店文章,邀請您一同跟著許宏彬的腳步,一同深入了解這門結合人文關懷與專業實踐的創新課程,看歷史學如何以其獨特而溫柔的力量,在超高齡社會中,為每個生命書寫動人的篇章。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8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Biweekly
- PublishedJuly 26, 2025 at 5:50 AM UTC
- Length7 min
- Season1
- Episode24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