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1「愛照鏡子,總對自己長相不滿意,是容貌焦慮症嗎!」by 姜尚文心理師

臨床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美國大學生在意自己的面貌,其中 25% 是特別在意。
醫學上正式名稱為身體異形症的容貌焦慮症,盛行率約為 2.4%,意即每 100 人中約有 2 至 3 人可能受影響。
容貌焦慮最常關注的部位依序為毛髮(63%)、鼻子(50%)和皮膚(主要為青春痘)。
弗洛伊德學派觀點認為,過度重視外貌可能源於潛意識中難以言說的情感,透過外貌來表達。
社交焦慮、完美主義和低自尊的人群,通常更容易出現容貌焦慮症狀。
臨床上,容貌焦慮症狀的高發年齡段通常在 16 至 18 歲之間。
父母對孩子外貌的負面評價,即使是無意的,也可能造成孩子日後的心理創傷。
改善容貌焦慮,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能幫助個案理解內在價值,減少對外在比較的依賴。
個案透過與母親溝通,理解母親過去言論造成的影響,並在獲得母親的肯定後,容貌焦慮症狀有所減輕。

00:01:23
容貌焦慮症與身體異形症的案例分析
本節探討了容貌焦慮症,並以一個案主的故事為例,說明了這種心理狀態的影響。案例中,案主在朋友建議下進行雙眼皮手術後,開始對自己的外貌產生極度不滿,甚至影響到工作和社交。在醫學上,容貌焦慮症被稱為身體異形症,患者會對身體的某一部分特別敏感,總覺得自己那裡不夠好。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患者不敢出門、不去上學或工作,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進而引發憂鬱或焦慮。
00:05:45
容貌焦慮的心理成因與原生家庭影響
本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容貌焦慮的原因,並以弗洛伊德的觀點切入,認為過度重視外貌可能源於潛意識中難以言說的情感。案例中,案主從小被母親批評眼睛不好看,導致他一直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諮商過程中,案主與母親進行了對話,母親的道歉和肯定減輕了他的容貌焦慮。
00:08:26
容貌焦慮症的盛行率與好發部位
本節介紹了容貌焦慮症的相關數據,在美國大學生中,約有一半的人在意自己的面貌,但真正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比例約為 2.4%。容貌焦慮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毛髮(63%),其次是鼻子(50%)和皮膚(主要指青春痘)。青少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貌。針對容貌焦慮症,精神科醫生可能會開立抗憂鬱、抗焦慮或抗強迫症的藥物。
00:10:39
容貌焦慮的治療方法與日常生活建議
本節探討了容貌焦慮的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很重要。認知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調整對美的看法,減少與他人的比較。內在心理特質方面,低自尊和完美主義是容貌焦慮的常見原因。研究顯示,有社交焦慮的人也容易有容貌焦慮症。建議父母應及早關注孩子在青春期對外貌的過度關注,並協助他們建立內在價值,減少對外在的過度重視和比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