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金融交易遊戲和其後的職場生涯中,展現了多樣化的策略演變,這些策略不僅反映了他對市場運作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他對核心概念的獨特見解。金融交易遊戲中的策略演變
1. 初賽階段:利用資訊不對稱與統計期望值
◦ 策略:作者在初賽前三天已得知遊戲規則,相較於其他參賽者在現場才獲知,這使他擁有顯著優勢。他利用這一點,並透過簡單的統計速算來推測牌局總和的「期望值」。他預期多數受過良好經濟、數學和統計訓練的倫敦政經學院學生,也會依據統計計算來定價。
◦ 核心概念:
▪ 資訊不對稱:掌握比他人更多的資訊是獲勝的關鍵。
▪ 簡單數學與期望值:即使是最基礎的統計計算,也能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提供決策依據。
▪ 套利機會:他預測到可以透過低買高賣的方式,在不同對手之間進行無風險套利,利用他人報價洩漏的資訊來獲利。
▪ 市場教訓:個人交易員不應以自己認為的價值來定價,而應以市場上其他人的看法來定價。
2. 決賽階段:操縱市場與心理戰
◦ 策略:決賽選手們已足夠優秀,不會給出與他人相差太大的報價。因此,作者採取了更為積極的心理戰:
▪ 虛張聲勢 (Bluffing):如果拿到大牌,作者會在遊戲一開始就喊出低價,暗示自己的牌很小,以此誤導其他玩家,讓整體期望值降低。
▪ 價格操縱 (Price Manipulation):透過大聲且重複的報價來干擾甚至操縱其他人的報價,將價格拉低。
▪ 智力與策略評估:作者觀察每個選手的智力、複雜程度和手上的牌,並依此決定買進或賣出。
▪ 利用偏見:他依賴朋友薩加爾.馬爾德的訊息:「有錢人認為窮人都是笨蛋」,相信其他選手會嗤之以鼻,將他看似過低的報價視為「傻瓜亮底牌」,而非惡意誤導。
◦ 核心概念:
▪ 賽局理論 (Game Theory):超越單純數學計算,考慮對手行為和心理反應。
▪ 人類行為與偏見:了解人的認知偏誤(例如對窮人的刻板印象)並加以利用。
▪ 價格發現:市場價格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交易員的互動和心理預期共同塑造。
▪ 生存法則:在別人犯錯時,你才能賺錢。作者最終透過這種策略贏得比賽,儘管牌運極差,印證了策略的重要性。金融職場中的策略演變
1. 初期職場適應:觀察、學習與建立信任
◦ 策略:在實習初期,作者透過幫所有人買漢堡來建立人脈和好感。他觀察資深交易員(尤其是比爾和史賓格勒)的工作方式,學習外匯換匯交易 (FX swaps) 的知識。他積極爭取「掩護交易員」的職責,以證明自己的能力。 ◦ 核心概念:
▪ 關係建立:在金融圈,人際關係和印象管理至關重要。
▪ 主動學習:透過實際操作(掩護交易)和觀察來彌補知識不足。
▪ 證明價值:尤其在作為新人時,必須讓工作「變成自己的」,展現能為公司帶來利益的能力。
2. 抓住市場機遇:美元換匯交易
◦ 策略:雷曼兄弟倒閉後,銀行間的借貸停滯,導致換匯交易的價差失控般擴大。作者從史賓格勒和比爾那裡學到,可以利用這一點,長期貸出美元,然後每天以低成本借回,從中賺取「無風險套利」。他立即投入這類交易,規模達到數億美元。 ◦ 核心概念:
▪ 市場低效率:金融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創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 理解貨幣需求:比爾的解釋強調了世界對美元的需求,以及花旗銀行作為美國最大銀行擁有美元的優勢。
▪ 「沒有絕對無風險的交易」:比爾警告作者,這筆交易最大的風險是全球銀行體系崩潰,而他們都在賭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 核心概念:
▪ 「疼痛閾值」 (Pain Threshold):銀行設定的允許虧損上限。觸及止損線,無論交易是否正確,都會被強制平倉。
▪ 生存法則:比爾教導的「到最後,證明你是對的。到最後,還活著」。這筆交易的教訓是,即使判斷正確,也必須有足夠的「存活能力」來堅持到市場回歸正常。
▪ 風險意識:必須徹底了解所有風險,並考慮最壞的情況。他發現青蛙(另一位交易員)在此之前已清空他的部位,將風險轉嫁給作者,這讓他意識到人性中的陰暗面。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週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8月27日 下午5:48 [UTC]
- 長度23 分鐘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