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I智造者

[EP34]赵晗博|SaaS老兵重构AI记忆力,打造可演化的教育AI大脑

大家好,欢迎收听《教育AI智造者》。

这一集的嘉宾是MemoBase的联合创始人赵晗博——一位让我极为钦佩的创业者。他曾在欧洲连续打造多家SaaS产品,也见证了从0到数亿的增长。而他现在投身的,是一个看似“冷门”但在我看来极可能改变教育AI格局的命题:让AI真正拥有“长期记忆”。

我们聊到:

  • 大模型并不“记得”你,但教育需要这种记得
  • 为什么传统推荐系统的标签逻辑,不适用于人类学习
  • 如何用结构化 JSON 存储 AI 的长期记忆,并支持上下文推理
  • 什么信息“值得被记住”?谁来决定?(人?规则?模型?)

我扮演了一回“产品经理”的角色,把教育理论和用户心理模型都搬上来和他“过招”脑暴——认知主义的长期记忆、Spacing Learning、心理感知(perception)等等。

最打动我的是一个细节:他们在产品设计时,不是让人类写死规则,而是让模型自己判断——什么信息值不值得写进用户记忆。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理解“人”的过程。

你也会听到我们延伸讨论到:

  • 教育应用中的信息过载 vs. 压缩
  • 多角色记忆协同:老师+学生+家长
  • 教师间的教学知识如何结构化传承
  • “教育产品不能仅做推荐系统”的底层逻辑

我越来越确信,如果AI未来真的要做教育,它不能只是会“说”,它得“记得住”人,也得“被人信”。

希望这集内容,能帮你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用、可持续的AI教育系统。如果你是开发者、研究者,或老师,我建议你听完这一集后:

  • 思考你的AI产品是否有结构化的用户画像机制?
  • 是否具备动态更新认知模型的能力?
  • 是否有“memory governance”来优化推理效率?

🗂 内容大纲

开场介绍

  • 本集嘉宾:MemoBase 联合创始人赵晗博
  • 从推荐算法到AI记忆系统的跃迁
  • 主持人以“产品经理”身份深入拆解教育AI的长期记忆可能性

💡 大模型可以推理,但它记不住你

  • 为什么当前大语言模型缺乏“记忆感”与“连续性”
  • 推荐系统的协同过滤 vs. ChatGPT 的语义表达
  • 教育场景的痛点不是推理能力,而是缺乏个体认知延续

🧱 什么是结构化记忆?

  • Markdown和JSON:是格式更是注意力指令
  • 大模型的注意力机制如何被格式语言“暗示”
  • 如何通过结构化信息提升AI在教育场景的稳定表现

🧠 教育心理学中的长期记忆理论

  • 认知主义视角:信息组织与记忆检索才是“学会了”的关键
  • 教育学中的Long-Term Memory ≈ AI系统中的Persistent Memory
  • 从间隔学习(Spaced Learning)到“信息价值排序”的类比分析

🛠️ MemoBase 是如何实现“可被调用的记忆”的?

  • Time-aware Memory:每条交互自动打上时间戳
  • 用户画像 + 行为标签:支持动态演化
  • Memory Governance:让AI“知道”该看哪里、忽略哪里

✨ 教育记忆 = 功能价值 + 情绪价值

  • 情绪价值来自被理解的感觉:“你真的记得我”
  • 功能价值来自能辅助教学的推理基础
  • 记忆系统是建立“AI信任关系”的关键载体

🧩 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模型”?

  • Perception是关键:AI不仅要知道学生看了什么,还要理解学生“怎么看”
  • 主观 vs. 客观的心理模型建构
  • AI建构认知过渡层:从知识图谱 → 用户画像 → 表达匹配

📈 结构可以更新,记忆也该进化

  • 静态 vs. 动态画像:如何构建“成长型用户模型”
  • 事件驱动、人工触发、模型自动判断三种触发逻辑
  • 用Jason格式灵活存储 → 提供模型召回入口

🧑‍🏫 多角色协同:学生、老师、家长如何共享AI记忆?

  • 教育不是孤岛式互动,而是角色协同系统
  • 家长/老师可以为学生“补档案”,强化模型对用户的理解
  • 教育AI的“使用者”不仅是学生,还有支持者

🔺 三角模型:重新理解教育知识结构

  • 正三角:通用知识 / 团队知识 / 个体知识
  • 倒三角:知识库规模的反向映射
  • 用户记忆是小而精、却需要高度定制的存储层

📚 教师知识的传承机制也需要“记忆”

  • 新加坡教师协作模型案例:教学法老师如何协助一线教师
  • 美国教育平台如何让老师间共享教学输出
  • 教育AI不仅服务学生,也能增强教师团队之间的知识复用与透明协作

🎯 教育产品该记住什么?又该忘掉什么?

  • 不是所有内容都值得被“记住”
  • 技术实现简单,难的是教育归因与记忆选择
  • 教育产品开发者必须理解教学目标与认知阶段的动态匹配

🧠 结语:教育AI的未来,是“有判断力的记忆系统”

  • 真正有效的个性化,不是只靠算法,而是人+AI共同定义的注意力机制
  • 让记忆成为教育AI的“底盘”,而不是花哨功能
  • 希望教育者、研究者、开发者一起推动记忆驱动的AI学习系统建设

需要详细文字稿的听众们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爱思考的伊伊子,输入“播客EP34",即可获得。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yiyizihere);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