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噪音

EP44 度假与旅行|在路上,发现新的自己

上周很巧,我们都在旅行的路上,所以停更了一周。这次回来,想和大家聊聊各自不同的旅行体验和过程中冒出来的一些思考。

00:29-05:10 – 旅行 vs. 度假

Brynn分享了 松弛的 “自然醒” 度假式旅行 :因找异地的恋人,住在对方住所而非酒店,节奏休闲(睡到自然醒,9-10 点出门,无早起压力);圈圈则对比了 紧凑的行程 :4 天去布鲁日、巴黎两地,最后 1 天在路上,时间赶、通勤多,住酒店条件一般。

05:10 – 07:50 身份的转变:从“无脑跟随者”到“攻略执行者”

曾经我们两个都是在旅行中充当点头,说:“好,行,可以,走”并提供情绪价值爽快A钱的跟随者,这次我们的角色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圈圈首次从 “无脑跟随者”(提供情绪价值、跟从决策)转变为 “攻略者” 与 “决策者”(需规划行程、协调时间),因关系容错率低、经验不足,产生 责任感与压力 :“我变成了要走完所有规划点的‘执行者’,压力大到顾不上沉浸风景”。

07:50 – 13:00 旅行关系学:和谁同行,决定了体验 

和熟悉的朋友旅行,灵活度和容错率都很高,计划随时能改;但和第一次结伴的人,就更在意是否“执行到位”,因关系未磨合,需确保计划顺利更在意掌控与安排。有时点头附和,是因为对方强势而自己退让;有时却是出于全然的信任,把自己交给对方。

13:00 – 18:20 搭子的力量:共同规划的重要性 

最顺畅的旅行,往往来自“有商有量、分工合作”。如果所有的规划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很容易生出“牺牲感”。想掌控,就要同时承担责任。也别忘了,积极的正反馈能让规划者感到被认可,增强成就感。

18:20 – 28:40 一个人与两个人的旅行

独自旅行时,走错路也没关系,更自在;而两个人一起走,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28:40 – 30:56 自我怀疑与确认

“无脑跟随”背后常常带来自我质疑:我是不是没有独立的能力?但当自己独自规划,哪怕走了回头路,也能换来一种确认——“其实我可以”。分开行动,也是一种给彼此和自己更多自由的方式。

30:56 – 43:00 印象深刻的瞬间

凯旋门上的车水马龙,让圈圈想起了 2019 年成都的夜晚;Brynn 在陌生的环境里想起和圈圈一起出行的记忆。

43:00 – 47:00 环境选择与互动 

环境会塑造行为托举我们。选一个偏爱的环境,和合拍的人在一起,就能自然而然去完成想做的事;反之,环境的不匹配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压力。旅行像是一个实验场,让我们在新的能量场里与环境、与人互动,慢慢认识自己。

47:00 – 50:00 旅行的生活哲学

每一段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两个人同行时,我们可以享受关系本身,创造更多回忆;一个人上路时,是自由与探索。

其实旅行就是行万里路,不只是看风景,更是一次次的自我探索:不同的角色、关系与环境,都会让我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祝大家都享受在路上原有环境产生松动,新的可能发生的时刻!

BGM: Sheppard - Home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