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 本期我们聊了聊 “成为大人的时刻”—— 为什么有时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又在哪些瞬间突然意识到 “哦,我好像是个大人了”。
00:20-03:30 - 聊聊 “成为大人” 的契机
Brynn 分享了自己的矛盾感:一方面觉得和学生时代没太大差别,没完全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因工作经历见识了社会规则,会带妈妈出去玩、给家里添置东西。这种 “既像小孩又不像小孩” 的状态,让她好奇 “大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03:30 - 04:11 - 成为大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在发展心理学中,“成年” 是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社会角色成熟的三维统一体,且后两者的达成远比生理成熟更关键,也更易受环境影响。
为什么觉得自己还“不像个大人”
04:46 - 08:36 - 我们对于大人的认知或许停留在童年时期的想象
我们分别聊了自己眼中大人的样子,以及意识到这些“样子”或许也是我们对大人的“刻板印象”
08:36-10:30 – 成年初显期:我们都在 “正在长大” 的阶段
发展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奈特提出 “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 概念:原本指 18-25 岁,介于青春期(依赖父母、身份未定)和成年期(稳定角色、独立责任)之间,核心是 “身份探索、不稳定、自我关注、边缘感”。现在因教育水平提升、婚育推迟等,这个阶段已延长到 18-30 岁甚至更久。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 “没长大”—— 其实是还在这个过渡阶段呀。
10:38-17:29 – 为什么会觉得“不像个大人,但也不像个小孩子了”
- 10:38 社会角色不稳定:职业稳定性下滑、“随时可能失业” 的焦虑,削弱了 “能承担责任” 的感觉;
- 13:12 自主性话语权与资源掌握权的获得
- 15:48 需求理论中关注需求方面的改变:上一代人忙着解决温饱,按部就班生活;我们在满足了温饱无虞的基础上,更加谨慎自己能否对下一代健康成长负责,有更多时间探索自我,反而会因 “在探索中觉得自己没那么明确目标” 而觉得自己没长大
- 20:21 生活和环境并没有发生足以影响我们自我认同的变化
- 21:50 有选择权并探索内心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熟,而带着不确定探索的过程反而会被我们认为是“不成熟”的体现
- 22:31 传统标志延后:成家、抚养下一代曾是 “成熟标志”,但现在这些可延后甚至取消,角色转变变慢
17:29-25:59 – 不变的爱好,从青年一直滋养我们
我们喜欢的东西可能十几年没变,这些爱好让我们觉得 “还是原来的自己”。研究也表明,偏好多在青少年时期定型,后续只是扩充或细化。每次做喜欢的事情时自己好像就回到了似乎时间暂停的年少时自己给自己搭建的世界。
25:59-31:10 – 成年人也是人,不必完美
人会遇到的议题,成年人也会遇到。我们已经成年了,我们的感受就是成年人应该有的感受,就包括所有的困惑、不安全感跟喜悦感。我们怎么样,成年人的一个样本就怎么样。
我们总觉得 “大人该游刃有余”,但其实成年人也会迷茫、犯错,只是处理方式更成熟。就像 “世界是巨大的草台班子”,而这个词消解了以往通俗语境里对成人世界精英化、秩序化、神秘化,以及严丝合缝运转的描绘,告诉我们其实成人世界也没那么完美,这反而让我们更敢试错 —— 毕竟,我们已经是这个 “草台班子” 的一部分啦。
31:10-39:15 – 那些 “我是大人了” 的瞬间
- Brynn:能自己买想要的东西,逢年过节给家人带礼物,带父母看病(他们的经验已不适用于智能化时代),在地铁上对小孩有保护欲;
- 圈圈: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东西,给妈妈科普知识改善她的睡眠,在曾经陌生的城市自由穿梭,被小外甥女依赖时生出保护欲。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改变与责任,曾经陌生的城市现在可以自由穿梭,曾经被照顾的我们现在开始照顾家人,是这些瞬间让我们觉得“哦我长大了”。
39:15-41:40 –小结:成长是持续的,也是复杂的
成长有发展也有退行,是 “混合状态”。不必等 “突然长大” 的瞬间,当下的困惑、喜悦、责任承担,都是 “大人该有的感受”。追求成年人的“完美”也要接纳其本身的复杂来面对未知,接受可能自己暂时无法很好处理某些问题的现实,这也是另一种程度的长大。就像作家艾弗利德·德索萨说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我的生活快要开始了,但总有一些障碍阻挡着我:有事要先解决,有工作要完成,有债务要偿还……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其实就是我的生活。”
BGM: Older - Sasha Alex Sloan
Thông Tin
- Chương trình
- Tần suấtHằng tuần
- Đã xuất bảnlúc 09:10 UTC 31 tháng 8, 2025
- Thời lượng43 phút
- Xếp hạngSạ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