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庄社區的人口結構因新住民移入產生許多變化。截至2025年,新住民人口近60萬。
儘管文化與語言適應帶來挑戰,特別是在醫療與教育體系,部分地區已出現創新融合模式,如客越雙語幼兒園,反映多元文化共存的可能與社會應持續減少隱性歧視。
節目筆記︰
02'00'' 接續討論客家社區的議題。過去討論客庄人口離鄉、返鄉的議題,新住民這是另外一個影響客庄人口的因素。
03'00'' 截至2025年3月底,台灣的「新住民」人口接近60萬人。中國大陸籍配偶(俗稱「陸配」或「中配」)累計約有36萬2400人。如果將港澳地區配偶一併計算,則大陸及港澳配偶總數約為38萬4381人。東南亞新住民人口約為21萬人,佔整體新住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強,且人數仍持續成長。(來自「其他國家」的婚姻移民人口約為26,492人,占新住民總數的4.46%)。
04'00'' 苗栗新竹客家偏鄉東南亞新住民子女高於全台平均。台3線上更是明顯的。
10'00'' 1987年解嚴後逐步放寬出入境限制,特別是1992年開放中國配偶來台,以及東南亞婚姻仲介的興起,帶動了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婚姻移民潮。
16'00'' 陸配與東南亞新住民,在社會上後者較易識別,語言、外貌皆然。陸配多具備華語能力,然而,語言近似不代表文化完全相容,兩岸在政治制度、社會規範與價值觀上的差異,仍可能引發「文化語義摩擦」與心理疏離現象,形成「文化相近,心理距離遠」的張力。
20'00'' 東南亞新住民中有些華人華語背景、有些客家華人客語背景,不過也有純粹無華、無客背景的東南亞人士,各自有適應上的經驗。語言與文化的適應之外,也面臨醫療與社會支持體系不足的問題。研究顯示,客庄新住民女性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高於全國平均,主因之一為醫療機構缺乏雙語服務與文化敏感度的不足。
26'00'' 苗栗三義的印尼籍配偶創立兼具兩地信仰的雙重宗教生活,其調整的理由值得理解。
29'52'' 東南亞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成績,不必有微歧視(隱性歧視)的眼光,如果將男方原有的社會經濟因素從統計上抽離,可發現有許多亮眼的成績。社會上有許多有助於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的資源。
36'00'' 桃園楊梅地區的新住民子女客語認證通過率達89.7%,顯著高於楊梅區整體的54.2%。
38'00'' 在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觀下,鼓勵新住民子女多學習母親(或父親)原籍國的語言。
42'00'' 1987年解嚴後至2023年間,台灣客庄接收超過15萬名東南亞婚姻移民,其中越南籍占54.3%。關西鎮形成以越南籍配偶為核心的「越式經濟廊帶」,全鎮47家東南亞商店中,越南籍經營者占83%。有板條與河粉(Phở)的結合與創新。
50'00'' 屏東縣內埔鄉的「客越雙語幼兒園」,採用客語教師與越南籍助教協同教學模式,學童在雙語情境下,客語詞彙量較單語教學組多出37.8%,越南語理解力提升42.5%。
53'00'' 雖然社庄社區人口是本集重點。然而,社會上有時會發現對他們或其子女的微歧視或隱形歧視,值得我們社會反思。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02/new-hakka-residents-and-202566/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Chaîne
- FréquenceChaque semaine
- Publiée2 juin 2025 à 11:15 UTC
- Saison1
- Épisode74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