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75|以社區為基礎的客語復甦

母語是個人在成長初期最先學會的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情感與文化認同的核心。全球有超過7,000種語言,其中約43%瀕危,尤以北美與澳洲原住民族語最為嚴重。

台灣的客家語也面臨類似危機,語言斷裂跨越三代,主要因電視普及、都市化、跨族通婚等社會因素。語言多在代際傳承時失落,社區參與被認為是有效復甦語言的關鍵。

儘管政府自《國家語言發展法》後推動語言平權,但研究顯示,單靠政策與校園教育難以實現語言活化。語言學者如Fishman與Hinton皆強調家庭與社區的自然語言環境至關重要。

台灣客委會已在獅潭、大樹、三灣等地推動實驗區,嘗試結合社區與教育資源,實踐語言復振目標。唯有社區與家庭共擔責任,語言方能「活在」日常生活中。

節目筆記:

01'00'' 母語指的是一個人在嬰幼兒階段最先學習並使用的語言,通常由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傳授,成為個人認識世界與情感表達的首要語言。母語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承載社會文化認同與情感記憶的載體。失去母語,往往伴隨社群認同感的瓦解。使用母語有助於鞏固批判思維與學業成就。

11'00'' 全球母語都有流失的現象與趨勢,全球約有7,000種語言,然而其中約43%處於瀕危狀態。北美與澳洲因殖民歷史與同化政策導致超過90%的原住民族語無法傳承至下一代。

19'00'' 客語語言流失和全球化、人口流動、跨族通婚、市場語言的興起多重因素都有關,政策雖然有關,但有更多來自社會結構的影響。

王甫昌指出:台灣客家語的語言傳承經歷三個世代斷裂,1.1970年代出生者因電視普及而弱化家庭內客家語使用;2.1980年代出生者因大量移居都市,語言環境斷裂加劇;1990年代以後出生者因跨族通婚比例提高,導致家庭語言傳承功能進一步削弱,頗有見地。

23'00'' 語言主要是在代際傳承時遺失。以社區為基礎能讓下一代說客語,似有助於「客語復甦」。在政策的支持下,新一代的客語能力,有機會從上一代或社區的互動中,接棒過來。

37'20'' 政府積極推動多元族群母語的復振與保護,包括台語(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族語。2019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各級政府保障其於教育、公共服務、文化活動等領域的使用權益。標誌著台灣語言平權與文化多樣性政策的重要轉捩點。

45'00'' 研究指出,僅靠政策或校園語言教育,難以有效鞏固語言的持續使用與代際傳承。

語言學者強調,社區層級的實踐才是語言復振的根本途徑。例如Fishman提出「逆轉語言轉移理論」(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LS),認為語言復振應優先強化家庭與社區內的自然使用場域,而非僅仰賴學校教育。Hinton也指出,語言巢(Language Nests)與社區語言浸潤計畫能夠有效促進語言活化,且在紐西蘭毛利語、夏威夷語等案例中均展現出良好成效。

45'32'' 這些理論與實證經驗皆指出,語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根植於社區生活脈絡,而非僅停留於教育與政策層面,客委會委託張學謙教授的規劃與三個實驗區的實作(獅潭、大樹與三灣),可能提出新的成績。

48'30'' 社區導向的語言復甦構想,不能只是政府的業務,也不能只是學校的一門課,更多的是需要社區的支持,代間的責任。要記得:語言「只活在」使用語言的當下。

50'00'' 期待有一個有意創省的「客語社區」(實驗社區),可以辦理客語夏令營、客語學習的long stay。

53'00'' 善用地方資源,課程內容多與社區對話。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為座右銘。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10/visiting-professor-an-204093/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